《藝術的故事》概括地敘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fā)展歷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tǒng)不斷迂回、不斷改變的歷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歷史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
繼1997年三聯(lián)版《藝術的故事》后,英國費頓出版社授權廣西美術出版社獨家出版,也是國內唯一合法授權的版本。
《藝術的故事》被譽為“西方藝術史的圣經”。自2008年出版中文版后,已第四次重印。與之前的版本完全相同。
在那項幫助人們熟悉藝術的偉大事業(yè)中,《藝術的故事》是一部巔峰之作。我無法表達自己對于這一新版本的贊美之情。設計優(yōu)雅,圖文輝映,插圖悅目賞心,文字清晰閃光;所有這一切,使新版熠熠生輝。此書值得一讀再讀,就像美酒佳釀那樣,愈加品賞,愈覺其味雋永。
——美國國立藝術館館長卡特·布朗,1995年
我們這一代的每一位藝術史家,其思考繪畫的方式都幾乎是由貢布里希塑造成形的。我在15歲時閱讀了《藝術的故事》,從此以后就像干百萬人一樣,仿佛被授予了一幅偉大國度的地圖,憑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無須擔心走入歧途。
——英國國立美術館館長尼格格雷戈,1995年
貢布里希爵士的《藝術的故事》就像《蒙娜·麗莎》一樣,飲譽世界,把知識和享受傳給人們。
——法國盧佛宮館長皮埃爾·羅森伯格,1998年
恩斯特·貢布里希爵士(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生于維也納,并在維也納大學攻讀美術史。1936年移居英國,進入倫敦大學瓦爾堡大學。曾任牛津大學斯萊德美術講座教授,哈佛、康奈爾等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勛爵。主要學術著作有《藝術的故事》《秩序感》《象征的圖像》等。貢布里希善于以簡明曉暢的語言來表達嚴肅的題目,以便初入門者能輕松學習。
范景中,1951年11月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1979年入浙江美術學院攻讀藝術理論研究生,獲碩士學位。先后任《美術譯叢》和《新美術》主編、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圖書館館長、出版社總編等職。
楊成凱,筆名林夕。1941年生,山東招遠市人。1981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系,獲碩士學位。1981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任至研究員。學術活動范圍廣泛,在語言學理論、漢語語法、文學藝術、目錄版本、古籍整理等領域都有著述發(fā)表。尤為傾心中國古文獻收藏和研究,現(xiàn)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漢語語法理論研究》,其他論著見有關專業(yè)刊物。
中譯本前言
第十二版前言——第十六版前言(英文版)
初版前言
導論
論藝術和藝術家
1 奇特的起源
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
2 追求永恒的藝術
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克里特
3 偉大的覺醒
希臘,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
4 美的王國
希臘和希臘化世界,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l世紀
5 天下的征服者
羅馬人,佛教徒,猶太人和基督教徒,l至4世芻
6 十字路口
羅馬和拜占庭,5至13世紀
7 向東瞻望
伊斯蘭教國家,中國,2至13世紀
8 西方美術的融合
歐洲,6至ll世紀
9 戰(zhàn)斗的基督教
12世紀
10 勝利的基督教
13世紀
11 朝臣和市民
14世紀
12 征服真實
15世紀初期
13 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一)
意大利,15世紀后期
14 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二)
北方各國,15世紀
15 和諧的獲得
托斯卡納和羅馬,16世紀初期
16 光線和色彩
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16世紀初期
17 新知識的傳播
德國和尼德蘭,16世紀初期
18 藝術的危機
歐洲,16世紀后期
19 視覺和視像
歐洲的天主教地區(qū),17世紀前半葉
20 自然的鏡子
荷蘭,17世紀
21 權力和榮耀(一)
意大利,17世紀后期至18世紀
22 權力和榮耀(二)
法國,德國,奧地利,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初期
23 理性的時代
英國和法國,18世紀
24 傳統(tǒng)的中斷
英國,美國,法國,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初期
25 持久的革命
19世紀
26 尋求新標準
19世紀晚期
27 實驗性美術
20世紀前半葉
28 沒有結尾的故事
現(xiàn)代主義的勝利
潮流的再次轉變
改變著的歷史
藝術書籍舉要
年表
地圖
英文插圖目錄(按收藏地點排列)
索引
致謝
論藝術和藝術家
1 奇特的起源
我們對藝術的起源跟對語言的產生一樣不甚了了。如果我們所說的藝術是指建廟筑屋、繪畫雕塑或編織圖案這類工作,全世界就沒有一個民族沒有藝術。但是,如果我們所說的藝術是指一些精美的奢侈品,擺在博物館和博覽會上供人欣賞的展品或專供高級客廳陳設的華貴裝飾,那就必須理解藝術的這種涵義是近世的發(fā)展,以往眾多偉大的建筑家、畫家或雕塑家做夢也不會想到?紤]一下建筑的情況,就最能體會到對于藝術的理解今昔確有這一差別。我們都知道世間有漂亮的建筑物,其中有一些還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品。但是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座建筑物沒有特定的建造目的。把那些建筑物用作禮拜和娛樂的場所或用作居室的人,首先是以實用的標準對它們加以評價。然而與此同時,他們也可能喜歡也可能不喜歡那座建筑物的設計或結構比例,也可能贊賞優(yōu)秀的建筑家為把建筑物建造得既實用又“合適”而花費心血。過去對繪畫和雕塑往往也是這種態(tài)度。它們不是僅僅被當作純粹的藝術作品,而是被當作有明確用途的東西。不知道蓋房是為了滿足什么要求,人們就難以對房屋作出恰當?shù)蔫b定。同樣,如果我們完全不了解過去藝術必須為什么目的服務,也就很難理解過去的藝術。我們上溯歷史走得越遠,藝術必須為之服務的目的就越明確,也越奇特。我們離開城鎮(zhèn)到鄉(xiāng)村去,最好離開我們文明化的國家到生活方式跟我們遠祖相近的民族中去,就能看到那里的藝術目的跟過去一樣明確,一樣奇寺。我們稱那些人為“原始人”倒不是因為他們比我們單純——其實他們的思考過程往往比我們復雜——而是因為他們比較接近人類起源的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