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宗教,也不是純粹意義的哲學,就其核心和靈魂來說,是體系完備、真正意義的人學,在人類文明寶庫中,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視人與禽獸的區(qū)別。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绷凶釉唬骸叭硕鵁o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強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避髯釉唬骸八鹩袣舛鵁o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比柿x是人區(qū)別于禽獸的唯一標準。無仁無義,甚至害人殺人,那就不能稱其為人,而只能等同禽獸。同樣是人,又有高低等次之分。依據道德智慧水平,孔子把人分為五等:圣人、賢人、君子、士人、庸人。圣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暗潞嫌谔斓亍,“知(智)通乎大道”,“明并日月,化行若神”。賢人:亞圣之名,有才德的人!暗虏挥忾e,行中規(guī)繩,言足以法天下而不傷于身”。君子:有道德的人!把员刂倚拧,“仁義在身”,“篤行信道,自強不息”。士人:有知識的人!爸粍斩,必審其所知”!案毁F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庸人:平常的人!耙娦“荡,不知所務”;“從物如流,不知所歸”。人的一生,就是通過修身(修養(yǎng)道德)不斷由低層次向高層次升進的過程。本書對古代圣賢關于人學的論述進行搜集、選錄、注釋。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代序)
北宋哲學家、《易》學大師張載說過一句震憾古今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謂“立心”,就是要樹立順應宇宙自然的道心,也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真正意義的人心;所謂“立命”,就是修養(yǎng)自身,感化民眾,與民眾一道,擔當起大自然、社會賦予的歷史使命;所謂“往圣”,是指儒家奉為最高典范的圣人:堯、舜、禹、湯、姬昌、姬發(fā)、姬旦、孔丘:所謂“絕學”,主要是指由孔子創(chuàng)立、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以仁義為核心、以和諧為理想境界的人學理論體系,至唐宋已失傳斷絕了,所以須要復興繼承;做到了以上幾點,就有希望實現萬世太平。張載這句活的核心和關鍵是“繼絕學”三個字,這三個字做到了,“立心”、“立命”才不會成為空話,萬世太平也才不會成為空想。張載的話已跨越了大約千年的時空,到了二十一世紀,由于上世紀末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巴黎共識,賦予了嶄新的意義。這個共識就是:“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望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諾貝爾獎獲得者要汲取的“孔子的智慧”,不就是張載要繼承的“絕學”嗎?
中國傳統文化萌芽于原始社會末期的伏羲堯舜時代,創(chuàng)立于商末周初時代,發(fā)展、繁榮于春秋后期至戰(zhàn)國時代,即大約公元前500年前后,那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大轉折、大變動的時期,后來被人們稱之為“軸心期”。與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出現的有:印度的佛教、伊朗的祆(音掀)教、巴勒斯坦的猶太教和希臘的古典哲學。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宗教,也不是純粹意義的哲學,就其核心和靈魂來說,是體系完備、真正意義的人學,在人類文明寶庫中,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視人與禽獸的區(qū)別。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绷凶釉唬骸叭硕鵁o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強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避髯釉唬骸八鹩袣舛鵁o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比柿x是人區(qū)別于禽獸的唯一標準。無仁無義,甚至害人殺人,那就不能稱其為人,而只能等同禽獸。同樣是人,又有高低等次之分。依據道德智慧水平,孔子把人分為五等:圣人、賢人、君子、士人、庸人。圣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暗潞嫌谔斓亍,“知(智)通乎大道”,“明并日月,化行若神”。賢人:亞圣之名,有才德的人!暗虏挥忾e,行中規(guī)繩,言足以法天下而不傷于身”。君子:有道德的人!把员刂倚拧保叭柿x在身”,“篤行信道,自強不息”。士人:有知識的人!爸粍斩,必審其所知”!案毁F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庸人:平常的人!耙娦“荡,不知所務”;“從物如流,不知所歸”。人的一生,就是通過修身(修養(yǎng)道德)不斷由低層次向高層次升進的過程。修身是做人的根本!白蕴熳右灾劣谑耍际墙砸孕奚頌楸。”修身是關鍵,是前提,修身搞好了,家庭就和睦了,國家就大治了,天下就太平了。不僅如此,修養(yǎng)道德還是生命健康的根本,“心”不病則身不病,而且使人過上有尊嚴、有價值、有悅樂的生活,最終步入美妙的人間天堂。
左言東,1934年生,江蘇漣水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建國前參加革命。195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1979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主講“中國政治制度史”,另在校內開設多門選修課:“中國古代官制”、“中國古代修身養(yǎng)生詩文選”、 “易經”、“21世紀與中國”等。1984年被聘為中央電視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化史”主講教師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古代官制》、《古代官制縱橫談》、《中國古代行政管理概要》、《先秦職官表》、《中國庶民本紀——左言東人生實錄》等。離休后,受聘于中國鐵路老年大學與航天公司老年大學,主講“中國歷史”、“世界文明史”、“易經”、“四書”、“老子與莊子”等課程。
目 錄
一、先秦時期
原始社會末期 堯 舜 禹 皋陶 益商、西周湯 伊尹 太甲 箕子 姬昌 姬旦
春秋戰(zhàn)國 姬和 正考父 管仲 介子推 子產 季文子 樂喜 晏嬰 孫叔敖 詹何 公儀休 范蠡 尹喜 李耳 孔丘 曾參 有若 顏淵 卜商 田子方 段干木 孔伋 墨翟 宋榮 孟軻 列禦寇 莊周 屈原 荀況 無名智者
二、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秦漢 張良 韓信 陸賈 枚乘 文翁 淮南王劉安賓客群體 張騫 司馬遷 蘇武 揚雄 宋弘 薛宣 王充 楊震 張衡 王符 李膺 張儉 劉寵 荀悅 劉楨 徐幹
三國 諸葛亮 阮籍 嵇康
兩晉 傅咸 魯褒 葛洪 吳隱之 陶淵明
南北朝 鮑照 范縝 孫謙 蘇瓊 顏之推
三、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隋唐 趙軌 魏征 孫思邈 慧能 李白 杜甫 韓愈 劉禹錫 白居易 柳宗元
兩宋 林逋 范仲淹 包拯 歐陽修 周敦頤 張載 蘇軾 岳飛 陸游 朱熹 辛棄疾 陳亮 文天祥
四、元明清時期
元 丘處機 劉秉忠 王冕 明于謙 海瑞 呂坤 洪應明 陳繼儒
清 黃宗羲 顧炎武 王夫之 唐甄 鄭燮 袁枚 曹雪芹 林則徐 鄧世昌 康有為 譚嗣同 秋瑾后記
中國傳統文化萌芽于原始社會末期的伏羲堯舜時代,創(chuàng)立于商末周初時代,發(fā)展、繁榮于春秋后期至戰(zhàn)國時代,即大約公元前500年前后,那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大轉折、大變動的時期,后來被人們稱之為“軸心期”。與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出現的有:印度的佛教、伊朗的祆(音掀)教、巴勒斯坦的猶太教和希臘的古典哲學。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宗教,也不是純粹意義的哲學,就其核心和靈魂來說,是體系完備、真正意義的人學,在人類文明寶庫中,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