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tài)(修訂版)
定 價:95 元
叢書名:博雅擷英
當前圖書已被 7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中] 王汎森 著
- 出版時間:2015/9/1
- ISBN:9787301261484
-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B249.05
- 頁碼:600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際的思想史和學術史。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講經(jīng)會、省過會、日譜、人譜等面相,探討明季清初道德意識的呈現(xiàn)方式及轉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嘗試聯(lián)系“思想史”與“生活史”兩個領域。第二部分則以康雍乾時期的文字獄、禁書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復出為切入點,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壓力下,權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細管作用的驅(qū)動下滲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造成文化領域中無所不在的自我壓抑和自我刪節(jié),在最微細、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間中也發(fā)揮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以思想史切入歷史社會各個層面,大大拓寬了思想史的視域,也在一個更新、更廣闊的層面上為明清史提供新的洞見與啟發(fā)。對“文字獄”和“禁書”的探討,大大超越既往研究,為觀察其他時代和地區(qū)的類似現(xiàn)象,提供嶄新的認識角度。
修訂說明
趁著本書再版的機會,我請助理將全書再次校讀一遍,并核對全部引文及研究資料,同時也增添了若干新的研究信息,對少數(shù)內(nèi)容做了修訂。本來曾考慮加入新發(fā)表的文章,最后也打消了念頭。所以,全書基本上仍然維持原貌,作為自己過往學術工作的記錄。因為我對本書主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的相關問題仍然持續(xù)關注,并陸續(xù)撰寫新的文章,希望未來能夠出版本書的“續(xù)編”,對這個問題做更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序論
這一本書的編選經(jīng)歷過兩個全然不同的階段。
大概十年前,有一位熱心的朋友發(fā)動了一個計劃,希望在大陸出版一套臺灣學者的論著選集,每本約四十萬字,當時我毫不考慮地答應下來。但是這件工作拖了十年仍未交差,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認為應該多收新作,而不只是把曾經(jīng)集結出版的文章再集結一次。
然而我一直在準備這個選集。最初的設想是要收入我從明清到近代思想學術方面的文章。我以這樣的面貌規(guī)劃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且連導論《史家的邏輯與事件的邏輯》也都寫好了。最近當我決定應該為這件工作做一個了斷時,一種完全不同的編輯概念浮現(xiàn)在我腦海中,亦即縮小范圍,只收集與清代有關的文章。
依我個人觀察,清初以降逐漸形成四股力量的齊旋,一股是晚明以來已發(fā)展到相當成熟的生活邏輯、城市化、商業(yè)化、逸樂、流動,以及日漸復雜化的生活形態(tài);一股是道德正統(tǒng)主義的力量,這股思想是認為即使當時的現(xiàn)實并非如此,但理想上應該朝道德正統(tǒng)主義邁進;一股是經(jīng)典考證回向古代的勢力;一股是因為異族統(tǒng)治者的不安全感所帶來的政治壓力。這四股力量往往交織在一起,像“風”一樣吹掠而過,形成無處不在的影響。這種影響像毛細管作用般,在最微細的、最日常的、最私密的空間中也發(fā)揮了意想不到的力量。而這本書中有多篇文章都與前兩股力量有關。幾經(jīng)思考,我決定用書中篇幅最長,且從未發(fā)表過的《權力的毛細管作用》為書名,并加上一個副標題。收在本書的文章只有《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顏李學派為主的討論》,與我多年前出版的《晚明清初思想十論》重復,其余都未收入我的任何論著中。以“權力的毛細管作用”為題,并不表示它涵蓋了本書每一篇文章的意旨,這是首先要聲明的。
收起全部↑
王汎森,1958年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2004年當選臺灣中研院院士。主要從事明清至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的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等書,均享有盛名。
修訂說明
序論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
第二章 清初“禮治社會”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 清初的講經(jīng)會
第四章 何以三代以下有亂無治?——《明夷待訪錄》
第五章 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
第六章 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顏李學派為主的討論
第七章 從曾靜案看18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tài)
第八章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xiàn)象
第九章 對《文史通義·言公》的一個新認識
第十章 程廷祚與程云莊——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個研究
第十一章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
第十二章 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xiàn)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
附錄 從東亞交涉史料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