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史》(十卷本)是中國飲食文化研究領域中帶有統(tǒng)領性的課題,是填補空白之作。
由中國飲食文化研究領域的一流專家學者勵精圖治,歷經二十多年才得以完成。
多學科、大跨度、高難度,學術思想新銳,是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工程。
中國飲食文化的基礎是農耕文化,本書承載了中國五千年豐厚深湛的農業(yè)文明。每個分卷都是一部區(qū)域飲食文化通史,脈絡清晰,內容厚重。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啟迪文明,繼往開來,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斕、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畫卷。
本書以長江下游地區(qū)歷史發(fā)展為線索,較為全面地敘述了該地區(qū)從遠古時代到現當代的飲食文化發(fā)展歷程;提煉和總結了長江下游地區(qū)各個時代的飲食文化發(fā)展特點,介紹了該地區(qū)最有名的地方菜淮揚菜的發(fā)展過程,揭露了該地區(qū)的飲食文化內涵。
★ 觀點鮮明,是一本有思想的飲食文化論著
★ 內容厚重,歷經二十多年集二十多位國內一流專家寫就
★ 承前啟后,是不可跨越的中國飲食文化研究專著
★ 繼往開來,為中國飲食文化的發(fā)展指明方向
★ 裝幀精美,設計高雅,極具典藏價值
第一章 概 述 /1
第一節(jié) 區(qū)域地理及人口構成 /2
第二節(jié) 歷史沿革 /4
第三節(jié) 飲食文化特色 /16
一、“飯稻羹魚”的膳食結構 /16
二、消閑雅逸的茶酒文化 /17
三、精細柔和的飲食風格 /19
四、異彩紛呈的食器食具 /19
第二章 河姆渡的原始曙光 /23
第一節(jié) 舊石器時代的飲食文化 /24
一、火的發(fā)現、發(fā)明與熟食的開始 /25
二、三種重要的烤食方法 /26
三、食物及捕食活動 /27
第二節(jié) 新石器時代的飲食文化 /30
一、河姆渡飲食文化 /30
二、馬家浜飲食文化 /38
三、龍虬莊飲食文化 /39
四、良渚飲食文化 /42
第三章 夏商周吳越春秋 /45
第一節(jié) 江河飲食文化開始交流 /46
第二節(jié) 飲食原料和烹飪技術 /48
一、食物原料 /48
二、飲食器具 /51
三、烹飪技術 /54
四、《楚辭》中的吳地飲食風貌 /56
第三節(jié) 食禮制度的形成及其文化氣質 /58
一、食禮的形成 /58
二、食禮制度的文化內涵 /60
第四節(jié) 范蠡、計然的飲食思想 /62
一、范蠡的飲食思想 /62
二、計然的飲食思想 /63
第四章 秦漢江淮 /65
第一節(jié) 長江下游地區(qū)飲食結構 /67
一、主糧品種 /67
二、副食種類 /69
三、酒及其他飲料 /70
第二節(jié) 枚乘《七發(fā)》與淮揚菜之濫觴 /71
第三節(jié) 豆腐的發(fā)明 /73
第四節(jié) 秦漢時期的飲食文化思想 /77
一、《淮南子》中的飲食文化思想 /77
二、《論衡》中的飲食文化思想 /81
第五章 六朝金粉 /85
第一節(jié) “北人南遷”對長江下游地區(qū)飲食文化的影響 /86
一、南北農作物種植的交流與推廣 /87
二、食品加工技術的進步和炊具餐具的創(chuàng)新 /89
三、烹調技術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90
四、飲食風尚的變化 /92
第二節(jié) 上層社會的飲食文化生活 /93
一、皇室貴族奢華的飲食生活 /93
二、九品中正制導致社會的腐化 /95
三、名士清談和茶酒文化 /96
四、佛教道教的飲食養(yǎng)生思想 /100
第三節(jié) 六朝的文學作品和食事文獻 /102
一、三部有影響的文學作品 /102
二、食經和食事文獻 /107
第六章 隋唐盛世 /109
第一節(jié) 隋朝的歷史性開創(chuàng) /111
一、大運河與南北交流 /111
二、科舉之制與習文之風 /112
三、酒政與食事文獻 /113
四、隋煬帝與揚州美食 /114
第二節(jié) 盛唐氣象 /115
一、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 /115
二、精美的越窯青瓷 /116
三、城市的繁榮與地主新貴的產生 /118
四、江南文人詩文中的飲食生活 /120
第三節(jié) 酒茶興盛 /124
一、酒事 /124
二、茶風 /126
第四節(jié) 飲食文化交流 /130
一、日本遣唐使與鑒真東渡 /130
二、唐代盛行的“胡風” /131
第五節(jié) 五代十國 /132
一、長江流域相對穩(wěn)定 /132
二、吳國、南唐與錢氏吳越對長江下游地區(qū)的開發(fā) /133
三、日趨“精細”的飲食風格 /134
第七章 宋元江南“天堂” /137
第一節(jié) 北宋時期的飲食文化觀念及飲食經濟 /139
一、士大夫的“黃金時代” /139
二、宋代文人進步的飲食文化觀 /139
三、沈括的《夢溪筆談》 /141
四、酒茶鹽鐵經濟 /142
第二節(jié) 偏安的南宋“天堂” /143
一、南宋偏安一隅,飲食文化繁榮 /143
二、豐富的飲食文化著述 /144
三、一份珍貴的飲食文獻史料 /145
第三節(jié) 元代長江下游地區(qū)的飲食文化特點和城市風貌 /150
一、清真飲食文化的影響 /151
二、馬可·波羅眼中的長江下游地區(qū) /152
第四節(jié) 宋元文人詩詞中的飲食文化 /154
第五節(jié) 食事文獻 /158
第八章 明清江南食事 /165
第一節(jié) 明代中西飲食文化交流 /167
一、鄭和下西洋 /167
二、西學及外國食蔬的傳入 /168
三、徐光啟與《農政全書》 /172
第二節(jié) 康雍乾盛世飲食文化的發(fā)展 /173
一、康乾南巡和有關文獻記載 /173
二、 從“滿漢席”“滿漢全席”到市肆的 “滿漢大菜” /176
三、袁枚和《隨園食單》 /179
第三節(jié) 長江下游地區(qū)的海鹽文化 /180
一、食鹽的生理功能和歷史地位 /181
二、海鹽的生產 /183
三、江浙滬地區(qū)的海鹽文化 /186
第四節(jié) 食事文獻汗牛充棟 /187
一、野史筆記 /188
二、食譜食單 /188
三、農書和醫(yī)書 /189
四、地方志 /189
五、文學作品 /190
第五節(jié) 明清時期的飲食文化思想 /190
第九章 近代滄桑 /193
第一節(jié) “ 西學東漸”和“無錫科學小組”的貢獻 /195
一、“無錫科學小組”產生的背景 /195
二、“無錫科學小組”的貢獻 /196
第二節(jié) 中國近代食品工業(yè)的誕生 /198
一、近代食品工廠的建立 /198
二、近代食品科學教育的創(chuàng)辦 /200
第三節(jié) 長江下游地區(qū)飲食風味體系的形成 /203
一、 長江下游地區(qū)飲食風味體系的歷史回顧 /203
二、歐美飲食進入長江下游地區(qū) /205
三、精細柔和的淮揚菜 /208
第四節(jié) 長江下游地區(qū)主要城市飲食市場的繁榮 /209
一、外國冒險家的樂園——上海 /209
二、“虎踞龍蟠”的南京 /210
三、曾是“天堂”的蘇杭 /211
四、星羅棋布的中小城市群 /213
第五節(jié) 天下食書江浙多 /214
第十章 現代艱辛 /221
第一節(jié) “ 三面紅旗”政策影響下的飲食生活 /223
第二節(jié) 短缺經濟時期的飲食文化 /228
一、 以奢為恥,以儉為榮的飲食風尚 /228
二、被政治化了的店名 /230
三、 食品科學的普及和廚師培養(yǎng)的現代化 /231
第一節(jié) 滄桑巨變,進入小康 /236
一、經濟騰飛,迅猛發(fā)展 /236
二、惠及民眾的“菜籃子工程” /238
第二節(jié) 科學化、現代化、大眾化的飲食文化格局正在形成 /240
一、傳統(tǒng)食品的工業(yè)化生產 /240
二、 餐飲行業(yè)的發(fā)展與民眾消費習俗的變化 /241
三、高等教育的全面發(fā)展 /245
四、飲食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 /246
第三節(jié) 當前的困惑與反思 /246
參考文獻 /249
索引 /253
后記 /256
編輯手記 /257
\\t
魚稻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qū)飲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飯稻羹魚”可以說是這一地區(qū)亙古不變的膳食結構。合理的膳食結構,使當地人民得以繁衍生息。魚稻文化的形成,首先取決于這一地區(qū)的自然條件,長江下游地區(qū)位于我國地勢三大階梯中的最低一級,平均海拔400米左右。在南北丘陵山地之間,則有東西橫貫的平原地帶,海拔多在50米以下。其氣候屬亞熱帶,具有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的特點,年平均氣溫介于20℃~40℃之間,無霜期多在8個月以上。這種氣候條件,極宜于稻作經濟的生成與發(fā)展。加之這里襟江帶湖,東臨大海,又給漁業(yè)發(fā)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構成該地區(qū)“飯稻羹魚”的物質基礎。早在石器時代,稻米就是這里先民的主食。河姆渡遺址的第4層,炭化稻谷堆積厚度就達到了70~80厘米,而且已經有秈稻和粳稻兩個品種。此后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都有類似的考古發(fā)現。夏代,長江下游的稻作文化可能已向北擴散,甚至傳入中原。商周秦漢以后,稻作文化已大量見諸文字材料之中。日本學者經研究表明,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地區(qū)的稻作文化源自中國。
“飯稻羹魚”的“魚”,實乃泛指一切水生動物,從現有的考古發(fā)掘結果來看,長江下游地區(qū)有多處貝丘遺址,說明這里的先民最早以蚌蛤螺貝為食,并且以貝殼原料制作工具和裝飾品,繼而進入捕撈魚蝦蟹鱉的階段。這種現象在河姆渡甚至早于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多有發(fā)現。到了夏商周時期,長江下游地區(qū)已有相當完善的養(yǎng)魚技術,越國名臣范蠡便是于史有據的養(yǎng)魚專家。不僅如此,春秋時期的吳國和越國都已有海洋漁業(yè)的記錄。
長江下游地區(qū)具有獨特風格的飲食文化當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當地“飯稻羹魚”的飲食習俗融合了由中原南下的飲食精粹。例如,北方的糧食作物大量向江南引種,但只有小麥得到普及,因為精米白面符合江南人的飲食習慣。這其間文人的取向起了一定的作用。長江下游精細柔和的飲食風格經歷了盛唐的經濟繁榮,在宋室南遷以后,長江下游地區(qū)的飲食文化達到了歷史的新高,追求精細成為風尚。
長江下游地區(qū)的菜肴、面點,在形態(tài)上追求精巧、在刀功上講究精細、在分量上注意小少,以不使食者生厭;在火候上重視控制溫度,喜用燉煨燜煮等文火緩慢致熟的方法,追求滋味鮮美和便于咀嚼;在調味技術上講究多種調味料搭配使用,追求柔和而不尚濃烈。這些特色和風格一直流傳至今。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