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山中段清平飛來峰特征及動力學模式》從龍門山中段清平飛來峰的組成和結構的詳細解剖入手,厘定該區(qū)飛來峰構造,按照飛來峰幾何特征、物質組成、變形特征以及運動學、動力學規(guī)律,進一步將清平飛來峰劃分為五層,是目前發(fā)現的龍門山飛來峰帶中層數很多的飛來峰。該飛來峰具有明顯的疊覆式飛來峰特征,其內部峰體成因復雜,運動學、動力學機制多樣,既有推覆體也有滑覆體。進而在清平飛來峰研究基礎上論述龍門山中段一系列飛來峰構造的特征及形成運動學、動力學模式。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選題依據1
1.2研究現狀和進展2
1.2.1關于飛來峰相關構造2
1.2.2關于龍門山構造的研究3
1.3主要研究內容與思路5
1.3.1研究目標5
1.3.2研究內容5
1.3.3擬解決的關鍵性問題6
1.3.4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7
1.4主要難點及創(chuàng)新點7
1.5研究意義8
第2章飛來峰發(fā)育的區(qū)域地質背景10
2.1大地構造部位10
2.2巖石地層11
2.2.1九頂山小區(qū)地層12
2.2.2異地飛來峰地層16
2.2.3原地(寶興—龍門山中段)區(qū)分布地層18
2.2.4川西前陸盆地地層21
2.3龍門山區(qū)域構造格局23
2.3.1龍門山構造帶24
2.3.2川西前陸盆地24
2.3.3松潘—甘孜造山帶24
2.4龍門山及鄰區(qū)構造演化24
2.4.1元古代古島孤與其后的伸展作用(Pt)25
2.4.2穩(wěn)定大陸邊緣的發(fā)展(Z—T2)25
2.4.3褶斷隆升及前陸逆沖(T2—T3)25
2.4.4推覆構造形成(J/T3x)25
2.4.5脈動式抬升、川西盆地轉型(J—E)26
2.4.6推覆、滑覆與走滑(E—Q)26
第3章清平飛來峰的厘定28
3.1關于飛來峰的討論28
3.2清平飛來峰的厘定30
3.2.1幾何形態(tài)特征30
3.2.2清平飛來峰與準原地系統(tǒng)組成的差異36
3.2.3清平飛來峰與準原地系統(tǒng)在構造上的差異性37
3.3清平飛來峰的劃分38
3.3.1清平飛來峰的劃分原則38
3.3.2清平飛來峰的劃分39
3.3.3準原地系統(tǒng)特征42
3.3.4滑動面特征43
第4章清平飛來峰的特征及對比研究45
4.1飛來峰成因類型45
4.1.1類型劃分45
4.1.2推來峰與滑來峰的鑒別49
4.2清平飛來峰的構造特征51
4.2.1龍王廟—白云山飛來峰(Ⅰ層)51
4.2.2鹽井溝—水晶溝飛來峰(Ⅱ層)56
4.2.3頂子崖—羅元坪飛來峰(Ⅲ層)59
4.2.4燕兒巖—金溪溝飛來峰(Ⅳ層)64
4.2.5二郎廟飛來峰(Ⅴ層)66
4.3飛來峰對比分析67
4.3.1各個塊體均被斷層圍限,上下疊置67
4.3.2各峰體內地層特征67
4.3.3構造變形特征68
4.3.4單個峰體內的變形特征對比69
4.4小結69
第5章清平飛來峰的形成與演化71
5.1相關問題探討71
5.1.1清平飛來峰的形成時期71
5.1.2清平飛來峰的根帶72
5.2區(qū)域構造演化73
5.2.1穩(wěn)定大陸邊緣發(fā)展階段(Z—T2)73
5.2.2褶斷隆升及前陸逆沖(T2—T3)74
5.2.3燕山期隆升(J—E)74
5.2.4喜馬拉雅期推覆、滑覆(Q/E)75
5.3清平飛來峰的演化75
5.3.1推覆階段75
5.3.2全面隆升以及重力勢孕育階段75
5.3.3滑覆階段76
第6章龍門山飛來峰群(帶)78
6.1龍門山飛來峰群發(fā)育的構造區(qū)帶及其構造特征79
6.1.1北部邊界斷裂特征79
6.1.2南部邊界斷裂特征83
6.1.3異地系統(tǒng)構造特征88
6.1.4原地系統(tǒng)構造特征99
6.2關于龍門山飛來峰群的幾點討論101
6.2.1龍門山飛來峰群的一致性101
6.2.2關于龍門山飛來峰根帶的討論103
6.2.3飛來峰帶的形成時間104
第7章結論105
參考文獻108
附圖說明113
附圖114
索引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