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志”叢書是我院重點項目,該項目的立項研究是發(fā)展我院民族學重點學科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我院科研方向調整后的一項重要成果。民族學是我院的四大重點學科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建立了研究機構——云南少數(shù)民族歷史研究所。經(jīng)過長期的調查研究,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出版了一批成果,培養(yǎng)了一批人才,在
在全球化不僅成為人類的一種生產(chǎn)方式,而且成為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的背景下,文化變遷成為人類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美國社會學家烏格朋認為,導致文化變遷有四個方面的因素:發(fā)明、積累、傳播和調適。①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和傳播導致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和融合成為文化變遷最主要的動因,對全球化和本土化張力中的民族文化發(fā)展,主要有沖突論
《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是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五,內容包括了20世紀50年代中央訪問團收集的資料,全國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組織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以及民族識別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資料,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區(qū)陸續(xù)分別出版,全套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共有84種145本。這些資料集中記錄了我國少數(shù)民族
本書是一部回族史志論集,其中將著名回族史學家馬壽千先生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民族研究所和民族學系從事回族史學教學與研究而撰寫的部分論文或文章輯錄成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壽千老師一生潛心回族和伊斯蘭文化研究工作取得的成就和對回族史學研究做出的突出貢獻。收入本書的論文和文章編為六編,既有對回族的綜合論述,也包括對元代、明代、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匯聚了中國大部分民族學與社會學的*人才,如中國民族學與社會學的開拓者潘光旦、吳文藻、楊成志、吳澤霖、費孝通、林耀華和李有義等人,以及他們的學生陳永齡、宋蜀華、施聯(lián)朱、王輔仁、吳恒和王曉義等著名學者。20世紀80年代初,研究部更
民族學教學與研究在云南大學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從20世紀20年代云南大學成立時起,民族學的學科建設與發(fā)展就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云南大學前進歷程中的晴雨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民族學的發(fā)展也經(jīng)歷了篳路藍縷的初創(chuàng)、艱難求索后的柳暗花明、名家輩出的輝煌、特殊歷史時期的低迷徘徊以及雨過天晴之后的復興。20世紀30年代,由方國瑜先
《鄂溫克族社會歷史調查》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社會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逐步展開。為了摸清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歷史狀況,搶救行將消失的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料,1953年,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進行全國性的民族識別調查,1956年又開始少數(shù)民族語言、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包括《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國少數(shù)民族簡史叢書》、《中國少數(shù)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記錄了中國55個少數(shù)民族從起源至21世紀初的歷史發(fā)展進程,涵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薈萃了大量原始的、鮮活的、極其珍貴的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