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趙宋年代,金邦被滅后,還有未死的女真遺族逃奔東北,伏處海濱,取“長白山下居民”之意,自命“愛新覺羅氏”,并建滿洲國,于是舉族改稱“滿族”。經過幾百年,相傳了幾代人,族中卻出了一個智勇雙全、出類撥萃的人物,于是又排演出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歷史。清朝一統(tǒng)中原,總道是千秋萬歲、綿延不絕,可以與天同休了。誰知異族船堅炮利,屢
明朝的系統(tǒng),是漢族為主。明太祖朱元璋,應運而興,不數(shù)年即驅逐元帝,統(tǒng)一華夏,嗣后傳世十二,凡一十七帝,歷二百七十有六年,其間如何興、如何盛、如何衰、如何亡,統(tǒng)有一段極大的原因。先賢有言:“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國必興盛;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國必衰亡。”這句話雖是古今至言,但總屬普通說法,不能便作一代興衰的確證。明代由興而
陳橋變起,黃袍加身,那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竟奪了周室的江山,自己做起了皇帝。偏是皇天有眼,使得遼、金、元三國迭起北方,屢為邊患。北宋抑兵太過,外乏良將,總道是收復燕、云十六州,誰知竟連二帝也被人家虜去。南宋任賢不專,內乏良相,稍稍出了幾員大將,又被那賊臣奸相多方陷害。風波亭上,冤獄構成,西子湖畔,騎驢歸去,大家心灰意懶,坐
治久必亂,合久必分。太平日久,先人遺澤逐漸耗盡,于是亂勢日熾,三五梟雄,趁亂起事,不是僭號稱帝,就是擁土稱王。這種亂世分裂的情狀,東周時有列國,后漢時有三國,東晉后有南北朝,晚唐后有五代,統(tǒng)是東反西亂、四分五裂。五代先后歷五十三年,換了八姓十三個皇帝,改了五次國號,叫作梁、唐、晉、漢、周。史家因這國號前代早已稱過,所以
唐朝開國,劃盡群雄,收拾海內二百九十三州,所有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統(tǒng)是年年進貢、歲歲來朝,“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边@真是唐朝實事,并不是唐人虛談,就是“大唐人”的名目,從此傳聞海外,我中國人常以此自夸,相沿到今。曾記前人留一笑談云:“漢經學,晉清淡,唐烏龜,宋鼻涕,清邋遢。”“唐烏龜”三字究作何解?太宗
漢晉以降,外族漸次來華,雜居內地。嗣是五胡十六國,迭為興替。后來弱肉強食,彼吞此并,輾轉推遷,又把十六國土宇,渾合為一大國,叫作北魏。后來北魏又起內訌,東分西裂,無暇顧及江南,所以江南尚得保全。及東魏改為北齊,西魏改為北周,西土又分作為三分,周最強,齊為次,江南最弱。鼎峙了好幾年,齊為周并,江南但保留十分之二,險些兒要
東、西兩晉之一百五十六年中,除晉武開國二十余年外,無非在禍亂侵尋之日,不有內訌,即有外侮。歷來外患最烈,無過兩晉,五胡十六國,倏起倏衰,無窮無已。夫內政失修,則內訌必起;內訌起,則外侮即乘之而入。木朽蟲生,墻罅蟻入,自古皆然,晉其特較著耳。東西兩晉,看似與外患相始終,究竟自成鷸蚌,才有漁翁。神州陸沉,銅駝荊棘,兩主被虜
有漢一代,史家分為兩撅,號為前、后漢,亦稱東、西漢,這因為漢朝四百年來,中經王莽篡國,居然僭位一十八年,所以王莽以前,叫作前漢,王莽以后,叫作后漢。且前漢建都陜西,故云西漢;后漢建都洛陽,故云東漢!肚皾h演義》百回,自秦始皇起頭,至王莽篡國為止;此編從前編接入,始自王莽,結局三國。《前漢演義》附秦朝,《后漢演義》附三國
有明一代之事實,見諸官史及私乘者,以《明史》、《明通鑒》及《明史紀事本末》為最詳!睹魇贰、《明通鑒》,官史也;《明史紀事本末》,私乘也。嘗考《明史》凡三百三十二卷,《明通鑒綱目》凡二十卷,《明史紀事本末》凡八十卷,每部輯錄,多則數(shù)千百萬言,少亦不下百萬言,非窮數(shù)年之目力,不能舉此三書而遍閱之。況乎稗乘雜出,代有成書,
滿城風雨--張恨水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