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總結論述了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主旋律電影的發(fā)展歷程及其嬗變。首先,大致梳理了1949年到1966年新中國成立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時期“主旋律”電影創(chuàng)作概況以及這時期的創(chuàng)作對后來影響;其次,重點探究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主旋律電影在題材內(nèi)容、敘事方式、人物塑造、視聽語言、創(chuàng)作群體等方面為了適應市場需求不斷做出的全
電影《攀登者》根據(jù)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峰的真實歷史改編,講述的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fā)起沖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975年中國登山隊第二次攀登珠峰成功,從此以后,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的事跡成為了中國人不畏險阻,勇攀高峰的一個重要標志。為了紀念和弘揚中國人民的登山精神,也是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獻
本書是北京大學2017—2018學年度第二學期“影視鑒賞”課程微影評作品精選。課程的學生主要來自藝術學院、藝術學雙學位和其他文科院系,學生們用一學期的時間觀影、寫微影評,并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寫作,和老師、助教進行網(wǎng)絡互動,老師通過閱讀、評論、轉發(fā)同學們的微影評,圍繞著這兩門課形成一種“眾生喧嘩、民主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
全國高校俄語大賽是中俄“國家年”“語言年”活動教育領域五大機制化項目之一,大賽面向全國開設俄語專業(yè)的所有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抖砹_斯文化之旅》系列叢書共分為地理、歷史、影視藝術、體育、文學五個方面,從文化國情的各個層面以中俄對照、提供100個的問答形式更好地讓參賽選手了解國情知識,本書為影視藝術篇。書中設計俄羅斯影視藝
《星球大戰(zhàn):絕地之路》是以著名科幻電影《星球大戰(zhàn)》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系列圖鑒之一。本書從絕地武士的角度講述了其發(fā)展的歷程、主要思想以及派別的分類,對于“星球大戰(zhàn)”影迷和愛好者群體更進一步了解其世界觀設定有很大幫助。
瓦爾特·本雅明在20世紀30年代曾深入考察過作為新型藝術形式同時也是大眾傳播媒介的電影,驚覺電影在改變社會關系上的巨大可塑性。《電影的本質:基于本雅明媒介技術觀視角/世知-貝殼國際傳播傳媒書系》將本雅明對電影的哲學思考凝練為“電影作為世俗彌賽亞”這一理論構想,核心內(nèi)涵意指將電影視為實現(xiàn)人類自我救贖的世俗啟迪來看待,這是
本書共分四章。第一章和第二章集中講述了電影語言的一系列基礎概念,如景別、景深、軸線等;第三章為動畫中的鏡頭與攝影機概念;第四章為認同與人稱問題。
本書分析了漫威發(fā)展過程中的一些最引人入勝、最復雜的經(jīng)歷,試圖從中尋求一些啟發(fā)。內(nèi)容包括:漫威和動態(tài)漫畫的形式;“漫威電影宇宙”中的跨媒體敘事與融合時代流行系列電影的邏輯性;漫威短片和跨媒體敘事等。
沉浸之思——3D立體電影美學研究
20多年前,一位高中語文老師深感當時的教育囿于課本知識的學習,學生們?nèi)狈盍,缺乏對生命更廣博的認知。于是,他在自己任職的高中開設了電影課。20多年的電影課教學經(jīng)驗結集在這本《在光影中遇見七種青春》里,他用20部經(jīng)典電影將本該絢麗多彩的青春逐一喚醒。通過《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感悟寬容與付出,通過《放牛班的春天》讓“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