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論文、建言、研究心得三十余篇,論文主要圍繞寧化石壁客家祖地的源流、歷史、文化等主題展開;建言主要反映了劉善群對打造石壁客家祖地品牌、推動寧化客家事業(yè)的發(fā)展繁榮的各項建議,研究心得主要對從事客家研究工作30年來的歷程做個總結與回望。
本書分為六個篇章,分別為:穿行在魂牽夢繞的家園、用生命與智慧鐫刻的女性文化、舞動生命的韻律、文化空間的聚合與敘事、源于生活的民族工藝、歷史的物證。本書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全面地展示了黔東南豐富的生活方式和璀璨的文化遺產,旨在為黔東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添磚加瓦,為廣大讀者認識和了解黔東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形式和豐富的內
本書論述了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研究的緣起和現(xiàn)狀、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傳承的內涵和價值,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的理論分析與構建。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為指導,以利益趨同和合力建構的多元參與方式為內生動力及保障,以內生發(fā)展理論構建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的傳承模式及原則。書稿通過大量的田野調研,展示了貴州的民族
本選題為2022年民族文字出版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也是入庫項目《中國蒙古學專家文庫》中的一卷,屬古籍整理。五種文字音標分別是蒙古秘史原漢文及旁譯、拉丁文、國際音標、回鶻蒙古文、現(xiàn)代蒙古文等!睹晒琶厥贰肥敲晒琶褡瀣F(xiàn)存最早的一部歷史文學典籍,被中外學者譽為解讀草原游牧民族的“百科全書”,198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
本書為有關匈奴歷史的經典開拓之作。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用于研究匈奴歷史文化,盡量搜集利用當時能找到的資料(另有《匈奴史料匯編》),力圖把相關問題敘述得較為廣泛、深入。同時,因為匈奴史是專門史,為了便于非專業(yè)人員閱讀,本書內容在文筆上力求簡明、通俗,以正面介紹匈奴歷史知識為主,不作繁瑣考證。對國內外學術界有爭論的問題,除
本書根據現(xiàn)存史籍及考古文物資料,對4世紀末至6世紀中期活動于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qū)的敕勒和柔然兩個古代民族的族源、分布及氏族、部落的組成做了探索;論述了它們所建的翟魏政權、高車國及柔然汗國的興衰,并對它們與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諸政權之間相互依存、影響的關系,以及對中國西北和中亞等地的影響等,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本書以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的鄂倫春族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鄂倫春族所處地區(qū)的自然生態(tài)和人口變化,重點探討了1949年以后的森林開發(fā)、定居化以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禁獵轉產”等政策,對于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影響的同時,如何使原住民族——鄂倫春族的生計、社會和文化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探討了狩獵民族如何從以血親關系為基礎的“同質”社會
本書稿內容分“文書匯編”“文書圖集”“研究文論”三大部分。“文書匯編”收錄188張由繁體轉寫成現(xiàn)代簡體的文書;“文書圖集”收錄345張文書掃描件;“研究文論”收錄3篇文章:《貴州毛南族聚居區(qū)清朝民國時期文書的調查與研究》《從一份清光緒年間“教育文書”看貴州毛南族近代教育的發(fā)展》《明清時期貴州平塘縣毛南族聚居區(qū)的社會組織
《滿學研究5》是東北大學秦島分校中國滿學研究院主編的一部文集。書稿分為滿族家譜研究、滿族碑刻研究、清代八旗契約及戶口檔冊制度研究、滿族傳統(tǒng)古村落調查、清代民族文化交往與交流、滿族語言文字研究等部分,收錄了滿學研究方面的16篇學術論文,內容涉及該領域的歷史、語言、文學、民族關系、民俗、族譜、教育等方面。包括《濃縮駐防八旗
本書關注黑龍江沿岸的歷史、文化、生態(tài)與環(huán)境,以中俄兩國跨界民族為議題,探討黑龍江沿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內容包括:俄羅斯遠東土著民族與跨界民族、俄羅斯埃文基人的宗教信仰、鄂倫春族的生活習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