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黔東南清水江支流烏下江、八洋河流域自稱“三鍬人”的人群為關注對象。全書主要考察在清水江流城“開辟新疆”前后,“三鍬人”這一移民群體參與山地開發(fā)的過程,以及在不同歷史脈絡之下族群邊界的變遷與認同的建構。同時探討地權觀念的興起與地權轉移、糾紛解決機制、不同族群村察間的階序關系、口頭傳統(tǒng)與文字書寫、歷史記憶等議題。
140多年前,英國馬嘎爾尼特使團離開京城,沿大運河南下杭州,隨團畫家威廉·亞歷山大流連忘返,用畫筆記錄下了杭州的風景和風土人情,從此西方畫家紛紛來到杭州描摹美麗的東方威尼斯。19世紀初開始,英、美傳教士相繼登陸中國,其中有浙江大學前身育英書院*任校長費佩德、社會學家、攝影師甘博,他們在中國生活多年,與杭州結下了不解之緣
《長安學研究文獻匯刊.考古編.金石卷.第十二輯》匯編清代金石著作《金石圖説》《重定金石契》《金石索》三種,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的發(fā)展。
本書作者將19351936年的煙臺作為一個歷史橫斷面,幾乎包羅萬象地介紹了煙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圖文并茂、真實具體、生動形象,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活靈活現(xiàn)、有血有肉的煙臺社會生活史。對于我們研究全面抗戰(zhàn)前夜的煙臺城市歷史,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
威海--"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之一《威海傳》全景、豐沛地描述了黃海之濱、膠東半島的重要城市威海前世今生城市文明的由來及影響:秦皇漢武東巡之跓蹕;綿綿文脈之"十萬人家盡讀書";甲午戰(zhàn)爭驚濤血海之國殤;英租時期之"西風東漸";香港從警之錚錚男兒;耕海牧漁之時代大風高歌;名揚四海之傳統(tǒng)技藝……連綴
壇根兒往事
書稿是川師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和中國近現(xiàn)代西南區(qū)域政治與社會研究中心編輯出版的系列叢書之第四輯,主要是該專業(yè)和研究基地三十余年來有關西南社會歷史研究的回望。本輯選錄了21篇有關西南社會歷史研究的重要文章,均在相關刊物公開發(fā)表。編錄此輯的目的是展示四川師范大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數十年來的學術傳承,彰顯一代又一代學人的研究特色,
《嶺南學》(第七輯)由詩書探隅、嶺南史地、民俗與藝術、杏壇弦歌四個部分15篇論文組成,分別論述了嶺南地區(qū)代表性人物(包括詩人、烈士、文學家族等)的詩歌成就、交游考、文集版本考述以及民俗與藝術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通過對嶺南文化的全方位解讀,深挖嶺南文化內涵,追蹤嶺南精神的歷史軌跡,研究嶺南文化對外來文化的通融與改造,在古今
《四川上古史新探/巴蜀史研究叢書》分為上下兩篇,分別是《羌族的遷徙與蜀族的發(fā)展》和《巴的興亡與古老土著》。書中考證大量文獻并結合當時的考古出土材料,提出著名的“鹽茶立國論”,詳盡地論述了上古羌民與蜀的關系,明確指出蜀人是古羌的一支;并提出郁山鹽泉是巴秦楚三國爭奪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端拇ㄉ瞎攀沸绿/巴蜀史研究叢書》是近代巴
《巴蜀古史論述/巴蜀史研究叢書》較全面地論述了古代巴蜀史問題,所論多是作者長期積累的成果。書中涉及巴蜀地域、巴蜀分界、巴黔中、巴蜀的史跡、蜀的經濟、巴蜀文化的特征等問題的分析考論。盡管這些著作已面世30余年,但其奠定了巴蜀文化研究的基礎,對現(xiàn)今巴蜀史的研究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