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本到行動(精)》匯集了保羅·利科在20世紀70-80年代發(fā)表的重要系列論文,這些文本代表了利科研究詮釋學的一個重要階段:從現(xiàn)象學到詮釋學,從文本詮釋到行動詮釋。在本書中,利科逐漸擺脫了要在其他學科面前捍衛(wèi)詮釋學的焦慮,他從胡塞爾現(xiàn)象學與詮釋學的關系以及詮釋學自身的歷史看到了自己研究的獨特角度和價值:立足于文本理論
為什么會死?在小孩們向父母提出的所有疑問中,這個問題無疑*令人感到不自在。談到死亡,我們感到害怕和不安。然而,目睹他人,尤其是心愛之人的死,成為了**可以接觸死亡的方式。我們能從容應對人之將死的說法嗎?哲學是對死亡的沉思,還是對生命的沉思?為了克服對自身死亡的恐懼,怎樣換種思考方法呢?生命就像是一個故事:有開始和結局。
本書第一部分以闡釋學中的“闡釋限度”這一重要問題為切入口,詳細討論了闡釋學中的相關問題,對闡釋限度的內(nèi)涵和構成進行了詳細分析,指出了以對話基礎的闡釋機制重建方式。本書第二部分對藝術媒介進行了研究。第三部分則是在理論原則和方法論指導下的具體的批評實踐。
《科學技術哲學文庫:語言、意向與存在》以20世紀哲學的語言轉向為背景,結合現(xiàn)代西方分析哲學和現(xiàn)象學這兩種傳統(tǒng),從“S是P”這一謂述結構的分析出發(fā),探討語言在語境中的構造過程和機制,特別是對語言生成過程中隱喻與語義意向構造之間的關系做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在此基礎上,對分析哲學所關心的指稱、意義和真的問題從語境關聯(lián)的角
本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中介的神話和現(xiàn)實;賦予與階級分析;法律、倫理和利益:盧卡奇在1919年;國家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和東歐——給我朋友的一封信;從傳統(tǒng)視角看現(xiàn)存社會主義等。
《孩子們必讀的諾貝爾文學經(jīng)典系列:創(chuàng)造進化論》在這本書里,作者提出并論證了關于“生命沖動”的理論和直覺主義方法論;反對用物質(zhì)的機械組合和外部力量的選擇來解釋生命的進化。該書于1906年在法國首次出版,是人類史上重新建構哲學的一個重要典范,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所有最能長存且最富成效的哲學體系是那些源于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西方國家中興起了新的學科——死亡學,而法國歷史學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對死亡的人》一書則起了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該書展現(xiàn)了西方從中世紀早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對死亡態(tài)度的歷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對死亡觀的話語解釋系統(tǒng),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闡釋、修正和取舍的基礎。上卷包括兩個部分、五個章
本書分為四章,內(nèi)容包括:來自大學生的生命、大學的生命演進、大學的生命要素、成為“自己”的大學——中西大學比較研究。
在此書的第一部分,羅杰斯大師回顧了自己的人際關系經(jīng)歷、成長體驗,以及人生觀的起源等。此書的第二部分,羅杰斯詳細介紹了其個人的專業(yè)觀點和參加的各種活動。書中的第三部分,重點討論了教育問題,他提到了自己對于教育性質(zhì)的認識以及展望。在本書的最后一部分中,羅杰斯發(fā)表了他對文化巨大改變的看法,也推測了我們的世界改變的方式。
本書分為四章,內(nèi)容包括:復興馬克思主義;轉向后馬克思主義;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政治-道德哲學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