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故事會》內容介紹: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事業(yè) 中,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的共產黨人——假扮夫妻領導廣州群眾起義的周文雍和陳鐵軍,被叛徒 出賣后慷慨赴死,將刑場上的槍聲,作為他們結婚的禮炮。大慶石油工人王進喜,懷揣著億萬中國 人建成大油田的夢想,用血肉之軀攪拌水泥,壓住了險惡的
本書分為在故鄉(xiāng)——上海;北上——在北國;在古城——揚州;回故鄉(xiāng)——上海;離故鄉(xiāng)——赴美國。內容包括:與偉民相識時,我還系著紅領巾;我們都喊他“胡偉民老師”等。
血鑒一個遠征軍抗戰(zhàn)老兵的回憶錄
喬建元創(chuàng)作的《回眸》自1937年的“七七盧溝橋事變”講起…… 《回眸》分別講述了“盧溝橋事變”;“敵后戰(zhàn)場改變了我國抗戰(zhàn)形勢”、“華北爭奪戰(zhàn)”、“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文武之道”、“丟掉包袱,開動機器”、“抗戰(zhàn)精神是長征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抗戰(zhàn)勝利了,戰(zhàn)爭并沒有結束”等事件。
心底最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xiāng),一輩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臺灣各個角落里最真實的感動!它們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雖然情感樸素又恣意,噴薄出的卻是強大的生命能量與心靈啟發(fā)。 母親在念真的婚禮上,穿著一輩子沒穿過幾次的旗袍和高跟鞋堅持跪拜一百下,以謝神明保佑“像我這樣的媽媽,也可以養(yǎng)出一個大學畢業(yè)的孩子”;那
《追憶雙親》之前數(shù)月,我社曾出版丁東先生主編的《先生之風:二十七位中國知識分子的背影鑼,本書可看作前書的續(xù)編。二書的相同之處,在于同為懷人文集;同樣重視悼文的文學性《兼顧思想性和學術性》;同樣既收有昔日曾振聾發(fā)聵之名篇,又輯入讓今人欲罷不能的新作。不同之處也是明顯的,就是作者心緒不一,路向不同。前書所懷先生之風,山高水
《那年我們十六》是作者賀謙利用2007年和2008年兩個暑假,跑了北京、天津、山東青島、浙江杭州和余姚、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塔布等地,拜會了當年作者在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九團七連的170余名兵團戰(zhàn)友,采談了105人后,整理出的80多位原七連戰(zhàn)士的180余篇對當年兵團生活經(jīng)歷的回憶片段匯集。
本書是一位86歲老革命的回憶錄。他12歲參軍。本回憶錄是他以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他在詹縣第五中隊任職期間的事情為依據(jù)寫的。第五中隊是中共詹縣黨和人民建立和培養(yǎng)的一支革命武裝隊伍,首先在詹臨地區(qū)戰(zhàn)斗,然后編入瓊崖抗日獨立隊,第四支隊第二大隊的第五中隊。作者在文中滿含深情地回憶了在抗日戰(zhàn)爭中那些犧牲和逝去的戰(zhàn)友,整本書洋溢著為了國
自2013年以來,《告別未名湖北大老五屆行跡》一書已出版兩集,在老五屆中引起強烈共鳴,被認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普遍意義,抒發(fā)了全國幾十萬老五屆的共同心聲。本書是第三集。它延續(xù)了前兩集的編輯宗旨、選文標準,如實記錄了北大老五屆昨天的腳步和今天的思考。這些刻骨銘心的故事,值得一讀。 老五屆的行跡主要是在文革這一大環(huán)
一九九七年,在香港從事文化活動超過半個世紀的羅孚,邀約二十多位香港作家,寫下他們懷念中的人和事,所寫的都是真人真事,且都是名家寫名家,不作虛構,但在表現(xiàn)的方式上,個別可能像小說,原則上還是實事求是的寫實。 有些東西原來都存在在我們的歷史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時間令人遺忘,但也是時間提醒我們記住歷史,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