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正值文學改革大潮流,傳統文學漸漸變得不受重視。不過源于民間的詞因為文字比較通俗、內容以男女情愛為主,符合當時提倡通俗文學的思潮,而得到了不少重視。當時出版的詞集注釋大增,由清代及以前的不足30種,在不足40年間大增至接近100種。這些注釋雖然多是當時的教科書或普及性讀物,卻是研究民國學術的重要研究材料,值得置放
梁祝傳說是我國流傳最廣的民間愛情故事,影響廣泛久遠。梁祝文化研究中,傳說起源地點與時間的考證是專家學者關注焦點,然至今尚無定論。而該書稿提出,梁祝傳說真正源頭在江蘇宜興。祝英臺本是祭祀的神壇之名,梁山伯本是受祭祀山神,原型與梁武帝有關;傳說起源與江蘇宜興“祝英臺讀書處”有關,宜興久已湮沒的“祝英臺讀書處”巨型石刻仍然存
本書從修辭學角度對蘇軾散文的成就和傳承及其根源進行發(fā)掘、評述和解析,重點是對蘇軾散文修辭的風貌、成就、創(chuàng)新及傳承進行描述、評價和闡釋,以及對蘇軾散文成就和傳承的修辭學解讀。本書主要借助修辭學相關理論和方法,以蘇軾散文的成就和傳承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修辭學角度的描述、評價和闡釋。首先對蘇軾散文作品進行全面考察,對其修辭的整體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元末明初戲曲研究》的重要成果。主要研究四個方面的問題:考述元末明初有名氏雜劇家與創(chuàng)作;考訂元末明初無名氏雜。惶剿髟┟鞒蹼s劇創(chuàng)作與文化思潮之關聯;辨析、厘清元末明初雜劇的藝術走向。元末明初是雜劇史的一個關鍵轉折期,本書深入探討了這個時期諸多獨特的戲曲文學現象,如雜劇南移、無名氏雜劇涌現、藩
唐宋兩代的詩歌,雖面貌各異,但成就皆高,如雙峰并峙。宋詩出于唐而異于唐,后世品評宋詩,認為宋詩特色在于“變唐人之所已能,而發(fā)唐人之所未盡”(繆鉞)。本書精選宋詩百余首,作者身為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家,舉重若輕,超脫傳統詩詞品評方法,利用大量宋詩研究成果,批評與考據相結合,以小證大,直指詩歌本來面目。本書在宋詩創(chuàng)作鑒賞方面
自新詩誕生以來一百余年間,詩界和學界反復爭論新詩有沒有形式、有沒有節(jié)奏,到底應該如何建構詩律?這些爭論的長期存在,一方面表明節(jié)奏問題對于新詩這一文體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命題,另一方面也說明有關新詩的節(jié)奏仍有很多根本性的難題有待解決,中國現代詩律學仍然需要進行重新認識和范式重。本書是李章斌教授十余年來有關新詩節(jié)奏研究
《詞學(第五十二輯)》依照集刊體例,設“論述”“考辨”“書志”“年譜”“文獻”“論詞書札”“詞壇漫步”“詞苑”“叢談”諸欄目。主要的論文部分收錄了詞學研究領域最新的一批研究論文,涉及詞體詞調詞律、名家詞研究史接受史、歷代詞發(fā)展與詞學史等方面的內容。考辯、年譜欄目刊發(fā)有關詞人生平行跡的文章,書志欄目聚焦詞籍版本與詞學觀念
小寶說書自2014年開始講西游記,有《權力的西游》《腦洞西游》兩個系列的視頻!段饔问澜缡贰肥窃谄湟曨l的基礎上重新梳理結構,整理和擴展而成。 本書作者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腦洞大開,解析了西游宇宙觀及人、神、妖的誕生,將西游世界史解析為圍繞爭奪長生資源而展開的戰(zhàn)爭史和科研史。萬物由交合之氣于天柱山誕下,為爭奪長生資源,人
本書聯系唐代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以《舊唐書·白居易傳》相關記載為綱,結合白居易及其友人的詩文作品,敘述了白居易的一生。本書是西方世界第一部以詩文為史料的中國作家傳記,1949年甫一出版即成為漢學經典,影響至今。同時也被譽為阿瑟·韋利漢學成果中的首選代表作。
本書以時間為序,論述了李白的生平經歷及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作者嘗試從社會、歷史、文化、文學、宗教、倫理等角度對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思想情感進行分析,對李白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才華、成就和影響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贊賞。本書曾多次再版,在西方世界有著廣泛影響,被視為阿瑟·韋利李白研究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