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開清初印學與編時人創(chuàng)作印譜之新風氣者,明崇禎七年(一六一四)成譜的《學山堂印譜》首屈一指。譜主張澦所藏之印的成譜過程,大約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明萬歷以來,張澦即遍求當時印人為其鎊刻以詩文為主要內(nèi)容的“創(chuàng)作式”篆刻作品,先輯成《承清館印譜》初、續(xù)集。第二階段,張澦徵集增刻者益多,且家中建成“學山園”,遂合前譜
一般坊間以為,《宣和集古印史》是一部北宋宣和年間的印譜,因為已有《宣和畫譜》《宣和書譜》《宣和博古圖》傳世,那么順理成章也應該有《宣和印譜》,于是指此為失傳的宋代《宣和印譜》。此論大謬耳!關(guān)于非常早的印譜,四十年前我考證過,為北宋楊克一的《印格》和王俅(子弁)的《嘯堂集古錄》。據(jù)明代屠隆為本譜所撰的序,蕭山來行學(顏叔
印譜大家汪啟淑,輯時人印譜曰《退齋印類》,在印譜史上實在可算極其另類。久居杭州的藏書大家、安徽人汪啟淑號讱庵,自稱“印癖先生”。他的“癖”,不但在編印譜上以量多而全獨步天下,以集古印譜如《漢銅印叢》《漢銅印原》《訒庵集古印存》等擅名于世,更以時人刻印輯譜如《飛鴻堂印譜》《春暉堂印始》《歸去來辭印譜》等享譽印林。但他好奇
清同治年間,廣東端州何昆玉輯《吉金齋古銅印譜》,一個關(guān)于古銅印收藏和輯譜的曲折故事,至此完美落幕。這樣的例子,在古來印譜中也不多見。先是乾隆初程荔江收藏宏富,以所藏秦漢古印輯為《師意齋秦漢印譜》;程氏歿后,藏印歸番禹潘毅堂,潘氏為廣東豪族、廣州十三行商行之冠,他輯此為《看篆樓古銅印譜》;潘毅堂謝世,藏印入其侄潘季彤之室
《中原文化大典》全55冊,定價20000.00元,8開本。具體內(nèi)容為:《總論》1冊、《學術(shù)思想典》2冊、《文學藝術(shù)典》6冊、《科學技術(shù)典》4冊、《教育典》2冊、《民俗典》6冊、《文物典》23冊、《著述典》6冊、《人物典》4冊、《大事記》1冊。
本書收錄的是《范氏集古印譜》,卷首列“題解”說明文字,以交代版本源流、基本尺寸、館藏地等數(shù)位資訊。卷一收官印五百八十五方,卷二到卷十為私印。
本書由明代著名篆刻家何震所篆,清代李仙舟輯。以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為內(nèi)容,春夏秋冬,共刻七十二印,系以詩,各占一頁。
本書收錄的是《退補齋印譜》,卷首列“題解”說明文字,以交代版本源流、基本尺寸、館藏地等數(shù)位資訊。
《中國珍稀印譜原典大系》由陳振濂先生主編,擬分三編出版,總量預計在150—200種之間,基本涵蓋國內(nèi)外珍稀印譜。每編各分專輯漸次推出,每輯10—12種,采用通代混編的方式。每輯均含古銅印譜、明清名人印譜、近代學術(shù)印譜三大類,并穿插其他特色印譜。選取印譜時,注重原譜的文獻價值。所選印譜均保留完整原貌,不任意刪減,以存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