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未曾中斷的文化,具有舉世公認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擁有浩瀚的古籍文獻。從古老的甲骨刻辭、青銅器銘文、石刻文算起,到簡帛書和寫、印在紙上的書籍,中華古籍文獻歷時三千多年,其歷史之悠久,數量之繁多,內容之豐富,世所罕見。這些珍貴古籍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重要文
在《廣西大百科全書》編纂過程中,編者一直強調五個方面:①全面性。力求集廣西古今知識之大成,全面、系統(tǒng)、翔實地介紹廣西各個門類、各個方面的知識和情況,不能有重要知識遺漏;而且,對每一個重要的知識主題,要盡可能地概括其歷史和現狀,講清核心知識。②科學性。自始至終把質量放在第一位,注重準確性、客觀性,要求“精”字當頭。在實際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2輯)集部(1-38冊)(1套4箱)》: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絲綢之路,傳播中國的物質文化;一條是漢籍之路,傳播中國的精神文化。絲綢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道路,這是舉世公認的。絲綢之路(silkroad)的概念,是十九世紀后期由德國學者提出的。各國研究者接受了這一概念,
漢籍是中國精神文化的載體,漢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著漢籍傳播的軌跡,尋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應該是當代學者和出版人的責任。這些年,有志于此的學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學者就提出用書籍之路的概念,來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細想來,書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漢籍之路明確,探究的范圍也不應該局限在兩國之間,應該把漢籍
本書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影印了價值較高、品相較好的百余種域外漢籍。所收書籍均影印自國外圖書館、研究機構和個人收藏的國內不見或稀見的漢文文獻,其中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我國歷史上流散到海外的漢文著述;域外鈔錄、翻刻、整理、注釋的漢文著作;原采用漢字的國家與地區(qū)學人用漢文撰寫的、與漢文化有關的著述。此外,近數百年來
這批漢籍共收錄五部宋元珍本,如日本宮內廳圖書寮所藏《史記》,為元至元十五年彭寅翁崇道精舍刻本;又有國內稀見的明清人著作,如《夷匪犯境聞見錄》,撰者已不可考,此書約成于1843年后,稿本不久流入日本,后日本明倫堂以活字印行,現據遼寧省圖書館藏本影印。本叢書還收錄了日本、朝鮮、葡萄牙等國學人所撰的漢文歷史著作也選取有價值者
萬象
《中國古代地方人物傳記匯編》共收錄廣東、廣西、福建、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江蘇、上海、浙江、云南、河南、河北、甘肅、山東等省市的歷史人物傳記著作共130部,涉及人物三萬二千余個(列女不計)。所收錄的人物始于先秦,止于民國。該書是按地域展示各地的人物構成,是我國第一部涵蓋時間最長,收入地方性的人物傳記最多,影印出版規(guī)模
以《對外漢語教學論著總目》為基本視野,推而廣之,向更深、更高層次研究邁進,培養(yǎng)高素質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人才,向世界推廣漢語、傳播中華文化,研究者的前景肯定是不可限量的,我們愿意為此而盡一份心力。編撰《對外漢語教學論著總目大系》書稿,歷經10年時間,克服了種種困難。全書是目前所見收集最為完備的中國和世界相關國家“國別”對
我社推出的這套《國學經典》叢書,目前已有百部,所選皆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體例上以原文、注釋、白話解讀的形式對經典著作進行明白曉暢的注解,引導讀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閡,真正親近經典、領悟傳統(tǒng)溫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閱讀之旅中獲得通透暢達的人生智慧,對于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套書采用國際流行的16開本,版式疏朗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