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0年首次動身遠赴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考察,到43年后他離開這個世界,斯坦因沿著中國古代商隊路線和絲綢之路,包括俾路支地區(qū)、瓦濟里斯坦地區(qū)、印度次大陸北部地區(qū)和伊拉克等地,獲得了一系列的考古發(fā)現(xiàn)。終其一生,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經過一直是他的興趣所在。1926年,在斯瓦特(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的希臘式佛教遺跡考古之旅期間,斯坦因通過考察確定了亞歷山大大帝的行軍路線,并追溯至位于印度河拐彎處的比爾?瑟爾。
1929年首次出版的《沿著亞歷山大的足跡——印度西北考察記》,是斯坦因追隨亞歷山大大帝的足跡,考察當年進入印度路線的分析記錄。斯坦因的文字不僅如實記錄了他在探險考察中遭遇的艱難險阻,而且詳盡闡述了亞歷山大大帝的入侵路線以及斯坦因此行的大發(fā)現(xiàn)(例如亞歷山大大帝的奧爾諾斯的所在地)。他的記錄還涉及諸多讓人感興趣的領域:從考古到印度文學文化、希臘式佛教藝術,乃至佛教在亞洲的傳播等。
《沿著亞歷山大的足跡》描寫了位于巴基斯坦北部的斯瓦特地區(qū),那里是佛教的搖籃。我國古代高僧法顯、玄奘等均曾到過此地,《大唐西域記》中“烏仗那國”“瞢揭厘城”即位于這里。更引人注目的是,亞歷山大大帝曾率大軍從遙遠的愛琴海沿岸遠征至此。攻占“奧爾諾斯”之后,亞歷山大的部隊沿印度河南下,這里遂成為大軍征程的東端。那里的山谷中,至今還生活著相傳是希臘遠征軍后裔的部族。
兩千余年后,斯坦因借助東西方史書的記載,追尋亞歷山大大帝的足跡,深入斯瓦特地區(qū)。在《沿著亞歷山大的足跡》中,他不僅描述了尋找亞歷山大大帝艱難攻占的要塞堡壘位置的過程,印證了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對“烏仗那國”“瞢揭厘城”風土人文的記載,更記錄了斯瓦特地區(qū)歷經希臘化時代、孔雀王朝、貴霜帝國,至玄奘時期、帖木兒帝國和莫臥兒帝國直至處于英國統(tǒng)治下的滄桑變遷和歷史遺留。
斯坦因(1862-1943),原籍匈牙利,1904年入籍英國。曾經分別于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進行了著名的四次中亞考察。著有《古代和田》、《西域考古記》、《亞洲腹地》等考古發(fā)掘報告及考古手記多種。
1925—1926年,斯坦因進入印度,對斯瓦特地區(qū)進行了詳細的考察,追溯了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印度的路線,并實地驗證了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關于“烏仗那國”的記錄。張嘉妹,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副教授,烏爾都語教研室主任。發(fā)表有《印度中世紀宗教文化的特點及啟示》、《詩人阿米爾?霍斯陸芻議》等論文。
前言
第一章 一個古老的邊境目的地
第二章 向斯瓦特進發(fā)
第三章 探訪佛教時期的廢墟
第四章 老友重逢
第五章 比爾?科特及其周圍的廢墟
第六章 亞歷山大大帝入侵斯瓦特
第七章 昔日帝王咀咀羅犀那的舍利塔
第八章 烏代?格拉姆——古老的要塞
第九章 在國王的都城
第十章 塞都和曼格拉瓦爾地區(qū)的佛教遺跡
第十一章 前往斯瓦特郭錫斯坦地區(qū)
第十二章 道爾瓦勒之門戶
第十三章 至斯瓦特河的源頭
第十四章 穿越斯瓦特河一印度河分水嶺
第十五章 過希勒垓伊山口,入嘎納
第十六章 上行至比爾?瑟爾
第十七章 尋找奧爾諾斯
第十八章 考察比爾?瑟爾
第十九章 亞歷山大大帝圍攻奧爾諾斯的故事
第二十章 位于比爾?瑟爾上的奧爾諾斯
第二十一章 比爾?瑟爾的古代遺跡和烏納山名字的由來
第二十二章 告別古跡和它的故事
第二十三章 穿越伽垓瑟爾和布蘭
第二十四章 布奈爾和伊拉姆山
第二十五章 告別斯瓦特
索引
譯后記
在這些虔誠的朝圣者中,為人所知的最早到訪者是高僧法顯。大約在公元403年左右,歷經艱險,在穿過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和帕米爾高原的“雪山” 后,法顯經由興都庫什山到達烏萇國,也就是斯瓦特。他首先到達陀歷國(今克什米爾西北部的達萊勒),之后穿過艱難異常的印度河谷,至今也沒有一個歐洲人可以做到!捌涞榔D岨,崖岸險絕。其山唯石,壁立千仞。”從他的《佛國記》中我們還了解到,“昔人有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痹谒雇咛厮發(fā)現(xiàn),“佛法甚盛。名眾僧止住處為僧伽藍。凡有五百僧伽藍。皆小乘學。若有客比丘到悉供養(yǎng)三日,三日過已乃令自求所安!痹谒雇咛氐纳袷ミz跡中,法顯特意提到了其中的兩處,已列在我接下來的行程中。
宋云,又一位為后人留下珍貴記錄的高僧,于公元519年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奧克蘇斯河 。但是,他們一行人明智地避開了印度河流域的恐怖路段,而是取道戈菲爾斯坦,“度梯已躡懸口過河”,到達斯瓦特。在這里宋云度過了整個冬天和春天,為后人留下了對這一地區(qū)完整而熱情洋溢的描述。他到來的時候,佛教依然興盛,國王嚴格按照佛教法規(guī)行事。在他的描述中,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居民享受著豐富的物產。每到晚上,寺廟的鐘聲回蕩在整個山谷。這里花種繁多,即便在冬天花兒也如夏天般繽紛綻放。上一次在隆冬時節(jié)到斯瓦特南部探險時,這里的水仙花和其他早花品種給我留下了美妙的記憶,在地勢更高處,我更是邂逅了早春的可愛,這一切使我確定了這些描述的真實性。
根據(jù)佛佗在世的傳說,宋云提到了很多位于斯瓦特和布奈爾的圣地。但是,由于他敘事順序的含糊不清,如果我們沒有中國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作為參考的話,那么我們將很難確定那些地方的準確位置。
當著名的高僧玄奘于公元630年左右經喀布爾到達這里的時候,佛教已經過了鼎盛時期,日漸衰落了。無論是斯瓦特(即烏萇國)還是白沙瓦,昔日的犍陀羅國,白匈奴于一百多年前的入侵留下了滿目瘡痍。玄奘對斯瓦特多樣的面貌作了準確描述,記錄了這里宜人的氣候,豐富的植被、鮮花和果樹。他還告訴我們,這里的民眾生性柔弱怯懦,天性好欺騙,愛玩小把戲(“人性怯懦,俗情譎詭!薄洞筇莆饔蛴洝罚km然佛教仍然是主導宗教,但是,“夾蘇婆伐窣堵河(即斯瓦特河),舊有一千四百伽藍,多已荒蕪。昔僧徒一萬八千,今漸減少”。關于僧侶,他記述道 “喜誦其文,未究深義,戒行清潔,特閑禁咒”。我曾經追隨“中國圣僧”的足跡,走遍了整個中亞和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區(qū),并已學會了依賴于他對地形特征的準確標示。正如在布奈爾一樣,在斯瓦特我們同樣寄期望于這位高僧,給予我們最可靠的導向,找到那些昔日的佛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