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長河里,既有波瀾壯闊,也有風云詭譎,既有盛世華章,也有屈辱經(jīng)歷。有許多故事至今仍眾說紛紜,懸而未決。然而這動人心魄的正史上,卻鮮有百姓生活的記載。清人的生活狀態(tài)究竟如何?這柴米油鹽中到底有怎樣的曲折故事?為何楊乃武和小白菜的民間懸案會驚動慈禧?為何紅頂商人胡雪巖、世界首富伍秉鑒在爭議中成為行業(yè)翹楚,成就了一番財富夢想?為何大俠霍元甲以“武”救國?……這些百姓的奮斗史和致富經(jīng),又能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帶來什么啟迪呢?央視《百家講壇》首位“80后”主講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唐博博士,循著懸案的蛛絲馬跡,為您展開精彩無比的清代百姓生活長卷,一起探究民間豪杰最接地氣的“過活”方式。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百家講壇》欄目首位“80后”學者,迄今最接地氣的清朝百科式解讀
《百家講壇》講稿基礎上,增補大量史料和圖片,知識鏈接、參考文獻,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
9樁懸案,細述清代“達人”如何打官司、創(chuàng)品牌、炒房產(chǎn)、拼武藝、勇報國
隨書附贈《百家講壇》同名講座光盤
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長河里,既有波瀾壯闊,也有風云詭譎,既有盛世華章,也有屈辱經(jīng)歷。有許多故事至今仍眾說紛紜,懸而未決。
正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是統(tǒng)治者書寫的,因此對百姓生活的記載很少,甚至更多的是忽略不計。無論在當時多數(shù)官員眼中,還是在今天許多歷史學愛好者眼中,諸如“清代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究竟如何”“他們吃穿用住究竟怎樣”的問題,大家對此或許還是很陌生,只停留在清宮題材電視劇的印象上。
事實上,清代百姓的生活,既看似平淡無奇,又有著莫可名狀的波瀾。百姓每天的生活,既脫不開當時官府的影子,也跟今天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具體到涉及百姓生活的民間懸案,有的案情復雜,給官員們增添了無窮的工作量;有的事涉敏感,處理不當甚至會影響頂戴花翎。沒碰到事,誰都可以忽視;碰到事,誰也不敢小瞧。
老百姓的行列里,不光有普通的農(nóng)民、工匠,更有舉人、商賈,以及京劇明星、武術達人。他們有的投身金融、地產(chǎn)、外貿(mào)行業(yè),在爭議中成為行業(yè)翹楚,成就了一番財富夢想,比如紅頂商人胡雪巖、地產(chǎn)大王徐潤、世界首富伍秉鑒;有的則創(chuàng)辦鏢局、武館,用另一種方式實現(xiàn)了愛國、救國的高尚追求,比如大刀王五、霍元甲;有的則受制于時代和制度的約束,生意失敗了,功名丟棄了,比如船主張元隆、舉人楊乃武,但也給時人和后世帶來深刻思考。這些都是我們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具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作為中華兒女,有必要學習、甄別、吸收和借鑒,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唐博博士,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首位“80后”主講人。今兒起,將由他給大家講講清朝百姓的那些事兒,帶領大家一起進入百姓生活里的《清案探秘》。
這是我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所講的《清案探秘》第三部的講稿基礎上編訂補充而成的一本小書。與前兩部不同,第三部談的是清代老百姓的生活,更親切,更接地氣,與我們今天的生活有更多共同話題。所以,我給第三部起了個副書名,叫“百姓故事”。
需要說明的是,楊乃武與小白菜案、馬新貽遇刺案業(yè)已搬上銀幕并訴諸文字,我覺得有必要把另外兩樁奇案——楊月樓案和太原奇案也講述一二,保證“清末四大奇案”的完整呈現(xiàn)。因而,盡管這兩樁奇案沒能搬上銀幕,但我們還是將其收攏進來,合為一集。
這是一部嚴肅讀物。它凝結了我十幾年來清史研究的心得和心血,凝結了我對學術界前輩長期研究的甄別和提煉,凝結了許多海外文獻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精華。它所提出的結論,基本反映了歷史真相,應該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和學術推敲。我相信,沒有所謂的“未解之謎”,只要努力去探尋,一定有正解。
這是一部大眾讀物。它將晦澀的歷史學論文論著,轉(zhuǎn)化為老百姓能看得懂、聽得舒服的語言文字,在象牙塔和市井生活之間搭一座寬闊的橋。讓讀者在觀看清史題材電影、電視劇的同時,了解更多的歷史真相,分清楚哪些是戲說,哪些是娛樂,哪些是野史,哪些是事實。這或許就是學術為人民服務,將人文科學成果轉(zhuǎn)化為生產(chǎn)力的具體形式吧。
這是一部勵志讀物。我當過中學老師,參加過清史纂修,做過政府官員,社會閱歷相對豐富一些。故而,每次讀到這幾個案子,我都會站
在更多角度去審視和思考,得出的結論和啟示自然多元。讀歷史不光為了獵奇、看熱鬧,更該做到“讀史使人明智”。我愿意拋磚引玉,把這些經(jīng)驗和啟示分享給讀者,使這些感悟轉(zhuǎn)化為提升自我水平、避免重蹈覆轍的利器。
這是一部文化傳承的讀物。清朝是距離現(xiàn)代中國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歷史對今天我們的生活產(chǎn)生了方方面面的直接影響。傳承中華文化,離不開清史,離不開對清朝的理解和領悟。我們讀懂清史,讀懂清代宮廷的是非曲直,既有普及國學教育、倡導傳統(tǒng)文化的特別功用,又有連接兩岸中華文化認同、推進全球華人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我要感謝導師戴逸教授。作為他的關門弟子,我做了三件“出格”的事:兩年博士畢業(yè),以清末民國北京房地產(chǎn)作為博士論文,登上《百家講壇》。在這段不尋常的經(jīng)歷里,耄耋之年的戴先生,用言傳身教感染我,用睿智和寬容指導我。人生有此導師,足矣。
我要感謝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組的制片人那爾蘇先生,責任編導魏學來先生,以及其他同仁的不懈努力。講得好不好,策劃和包裝很重要。他們的智慧,令節(jié)目更精彩、更耐看。
我要感謝單位領導。雖然只是“似可同意”的字樣和一路畫圈的審批,但能夠如期播出,離不開他們的充分肯定和默默支持。
我要感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領導和同仁們。作為桂林的女婿,我跟該社的交情已有多年,但真正合作還是第一次。廣西師大出版社的辦事效率、敬業(yè)精神和專業(yè)水平,令我欽佩。
我要感謝慈母和嬌妻。她們的默默支持,是我甘坐冷板凳的最大動力。請允許我把這本書特別送給故去的父親。節(jié)目策劃伊始,他還健在。然而,他沒能等到我全身心盡孝的一刻,沒能看到我“觸電”亮相的一刻,留下無盡遺憾。我幼年時,父親含辛茹苦的場景,依舊歷歷在目。我相信他在天堂看到這一切,也會很開心。
需要強調(diào)的是,清朝是距離今天最近的封建王朝,文獻檔案多,懸案謎團多,還有很多未解之謎留待我們?nèi)ヌ剿骱徒庾x。這本書只是我們第三階段探秘的成果,并不意味著探秘體驗的終結。今后,我還會借助各種平臺,推出更多題目更新穎、內(nèi)容更豐富、細節(jié)更勁爆的清案探秘節(jié)目和專著,敬請關注。
唐 博
2015年5月15日
唐博,歷史學博士,財經(jīng)專欄作家。《百家講壇》首位“80后”學者。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師從戴逸教授,主攻中國近現(xiàn)代經(jīng)濟史、城市史,曾參與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現(xiàn)供職于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出版《我們這輩子:清朝皇帝回憶錄》《親歷三百年:明朝皇帝回憶錄》《住在民國:北京房地產(chǎn)舊事》等多部專著,發(fā)表《18世紀中國政治視野下的“張元隆案”》《天橋平民住宅及其制度構建》《晚清上!暗禺a(chǎn)大王”徐潤的房地產(chǎn)投資》等120多篇論文、譯文和專欄文章。
第一集 楊乃武與小白菜之謎 ........001
第二集 鮮為人知的楊月樓案和太原奇案 ........025
第三集 叫魂案:乾隆朝妖術恐慌之謎 ........047
第四集 康熙閉關之謎 ........069
第五集 大清世界首富的興衰之謎 ........093
第六集 晚清地產(chǎn)大王徐潤的財富之謎 ........121
第七集 紅頂商人胡雪巖的成敗之謎 ........143
第八集 一代宗師霍元甲之謎 ........163
第九集 大刀王五之謎 ........183
后 記 ........203
第五集 大清世界首富的興衰之謎
清朝歷史上,涌現(xiàn)出一批世界級富豪。伍秉鑒就是其中一員。他究竟是誰?他為什么能夠躋身世界級富豪的行列?是什么造就了他富可敵國的家業(yè)?他的財富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在他傳奇的商業(yè)人生中,又有多少鮮為人知而又驚心動魄的故事呢?伍秉鑒的富豪人生,又為何會走向低谷,最終湮沒于歷史長河呢?
今天,請大家跟隨我一起揭開“大清世界首富的興衰之謎”。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在“縱橫一千年”專輯中列舉了一千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個人。有六名中國人榜上有名,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伍秉鑒和宋子文。 有五位大家都不陌生,唯獨伍秉鑒似乎并不熟悉。那么,伍秉鑒憑什么躋身世界富豪行列呢?
一、那些年他擁有的銀子
伍秉鑒號稱大清“世界首富”。他擁有多少家產(chǎn),能當?shù)闷疬@個名號呢?
我給大家?guī)讉數(shù)字。
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鑒的私人資產(chǎn)已達兩千六百萬銀元,折合兩千萬兩銀子。這是個怎樣的資產(chǎn)規(guī)模?我舉四個例子比較:
第一,當時清朝全年的財政收入四千萬兩左右,伍秉鑒的私人財產(chǎn)達到清朝全年財政收入的一半。
第二,兩廣總督林則徐,年薪約兩萬兩,攢到伍秉鑒那樣的財產(chǎn),需要不吃不喝一千年。
第三,按照購買力折算,19世紀中葉一兩白銀相當于今天兩百元人民幣。那么,伍秉鑒的財產(chǎn)可以折合四十億元人民幣。
第四,19世紀80年代,李鴻章購買了“定遠”“鎮(zhèn)遠”兩艘鐵甲艦,構成了北洋艦隊的主力,也是亞洲噸位最大的戰(zhàn)艦,平均每艘花了一百二十萬兩銀子。伍秉鑒的家產(chǎn)夠買十六艘,足以讓北洋艦隊躋身全球前三。
難怪《華爾街日報》對伍秉鑒評價: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商業(yè)資產(chǎn),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鑒的財產(chǎn),不光有數(shù)以千萬計的銀兩,還有自己的公司—怡和行。這家公司跟英美商人做生意。英國人每年都要從他手里買走數(shù)百萬兩銀子的絲織品、茶葉和瓷器。伍秉鑒也就成了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雙方結成了良好的生意伙伴關系。他在國內(nèi)大量購置田產(chǎn)、宅院、茶園、店鋪,甚至讓銀子變成資本,到美國投資鐵路、證券和保險業(yè)務。不夸張地說,伍秉鑒的怡和行一度成為世界級的跨國財團。
那么,伍秉鑒是靠什么積累起巨額財富的呢?
二、那些年他發(fā)財?shù)纳饨?jīng)
伍秉鑒并非白手起家,而是繼承和發(fā)展了父親伍國瑩的事業(yè)。伍家祖籍福建泉州,世代務農(nóng),也做茶葉生意。清朝初年伍家舉家遷到廣東,從倒騰海產(chǎn)品起家。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早年在廣東富豪潘振承的同文行里當學徒,有時也參與生意,在那里積累了人脈、經(jīng)驗和第一桶金。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他離開了同文行,創(chuàng)立了怡和行,此行很快就成了廣州城里發(fā)展最快的洋貨行。
提起洋貨行,我得多說幾句: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決定恢復對外貿(mào)易,開放四口通商。洋人的商船接踵而來。廣東官府決定成立“洋貨行”,招募行商,作為官府指定的特許中間商,專門做外貿(mào)生意。
不是什么人都有資格當行商的。行商的準入資格有四條:一是富裕,掏得起銀子;二是自愿;三是幫官府收稅;四是替官府跟洋人打交道。這樣,官府不用出面,便掌控了外貿(mào)全局;行商借助官府保護,壟斷對外貿(mào)易,賺取巨額差價。
廣東的洋貨行,數(shù)量并不固定,但經(jīng)營比較穩(wěn)定的有十三家,因而民間俗稱“十三行”。怡和行與同文行,就是“十三行”里的一員。
嘉慶五年(1800年),就在怡和行的外貿(mào)生意蒸蒸日上之際,伍國瑩突然病死了。第四子伍秉鈞接班才一年,也撒手人寰。伍秉鑒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被迫承擔起主持怡和行大計的重任。
在怡和行的管理層和打工仔們看來,伍秉鑒是靠拼爹混進了富人圈,沒有獨當一面的經(jīng)驗,遲早會把怡和行搞砸。伍秉鑒剛一接手就面臨著各種挑戰(zhàn)?墒,他保持沉默,低調(diào)地做了三方面工作,迅速扭轉(zhuǎn)了局面。
。ㄒ唬⿵V交朋友
生意場上,處處陷阱,步步驚心,朋友的相助就顯得很重要。正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伍秉鑒很注重廣交朋友,既積累了人脈,又維護了商業(yè)信譽。
有個波士頓商人跟伍秉鑒合伙做生意,由于經(jīng)營失誤,欠了伍秉鑒七萬兩千銀元無力償還。伍秉鑒聽說后,認為這些銀元對自己只是數(shù)字,卻鬧得人家沒法回國跟家人團聚,真是造孽。于是,他找到這位波士頓商人,當著他的面,把借據(jù)撕碎了,然后說道:“你是我的頭號老朋友,是誠實的人,只是運氣不好,F(xiàn)在咱們的賬已經(jīng)結了,你可以回國了。”
七萬兩千萬銀元相當于一艘中型商船的貿(mào)易額,折合今天一千萬元人民幣。伍秉鑒如此慷慨,令這個波士頓商人目瞪口呆。
另一個美國商人替伍秉鑒承銷一船生絲,利潤豐厚。但他把賺來的貨款挪用,購進了一批英國毛織品,結果砸手里了,損失巨大。伍秉鑒沒有抱怨,而是收下了這批滯銷貨,婉拒了這個商人的賠償。
按照常人邏輯,這么做是不可能得到回報的?墒,伍秉鑒追求的不光是銀子。他不是在施舍,而是在自我營銷。危難關頭,雪中送炭,伍秉鑒樂善好施的好名聲很快就傳遍全球。轉(zhuǎn)過年來,更多外商主動登門,要跟他做生意。正應了那句俗話:“金杯銀杯不如口碑。”后來他赴美投資,這些洋朋友都幫了大忙。
伍秉鑒的慷慨并非不計成本。在他看來,波士頓商人肯定還不起那筆錢,把他扣在中國,非但于事無補,還得花錢養(yǎng)著,倒不如債務一筆勾銷,放人回國,還能換點人情;那些毛織品雖然在中國滯銷,但不見得沒市場,伍秉鑒迅速將其盤活,賣到了菲律賓。
。ǘ├婢
一次,有個英商打算在廣州找家洋貨行代理羽紗銷售,好幾家洋貨行爭搶這單大買賣,不惜使銀子,走關系,但都鎩羽而歸。怡和行脫穎而出,笑到了最后?墒,伍秉鑒把生意接下來后,卻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伍秉鑒過生日,請所有行商吃飯。酒過三巡,他突然起身,對大家說:“今天伍某過壽,承蒙列位抬愛,不勝感激。現(xiàn)有一事請大家?guī)兔。想必諸位也聽說了,有個英國商人讓伍某承銷羽紗。伍某財力有限,難堪大任。但這么好的生意,不接可惜了。所以,我先接下來,希望大家跟我一起做。將來無論賺了多少錢,大家一起分,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眾人面面相覷。大家清楚,怡和行完全有實力單干,何必拉著咱們呢?他們不知道,伍秉鑒心里早已做了盤算。
如果悶頭單干,別人沒生意做,市面就活躍不起來,對怡和行的長遠發(fā)展不利。如果獨享暴利,一定遭人嫉妒,無形中樹了敵,將來免不了被人落井下石。所以,英商的情要領,生意要做,銀子要賺,但更要照顧好同行的情緒。于是,他的腦海里形成了一個理念:不讓別人賺錢的商人不是好商人。做生意要講利益均沾,有錢同賺,有利共享。
伍秉鑒的做法收到了實效。行商們不僅沒了敵意,反而感恩戴德。漸漸地,大多數(shù)行商逐漸聽命于他,伍秉鑒也就成了毫無爭議的行商領袖。
(三)投其所好
官商勾結,一直是廣為詬病的現(xiàn)象。然而,在那個年代,行商跟官府有天然的聯(lián)系。維護好與官府的關系是一個商人的必修課,不得不好好做。伍秉鑒的訣竅就是廣泛結交,投其所好,以身作則,做足功夫。
逢年過節(jié),廣州各級官員都會收到怡和行的禮金,不少官員還被請到伍家大宅吃喝看戲。伍秉鑒經(jīng)常登門拜訪總督、巡撫等高官。他還花錢給自己捐了個三品頂戴,擺出愿意向官府靠攏的姿態(tài)。這個頂戴雖然沒實權,但很能糊弄洋人。由于他乳名亞浩,就被洋人起了個外號叫“浩官”。這個稱呼沿用了好幾代。
伍秉鑒勾兌關系,講究投其所好,“對癥下藥”:跟有職務便利和經(jīng)營頭腦的官員合伙做生意,賺了錢分成;利用祝壽、過節(jié)的機會向手握實權而觀念傳統(tǒng)的官員送禮;高價購買上等藏品,送給熱愛收藏的官員;帶頭給官府主持的大工程捐錢,取悅那些好大喜功的官員。在他掌門的四十三年里,這種“投其所好”花費不菲,但在那個重農(nóng)抑商的時代,用人情投資換官員好感,給怡和行爭取更大的發(fā)展空間,還是很劃算的。他有事相求時,地方官都肯幫忙,背后深不可測的官方背景,讓他的生意勝算更大。
三、那些年他推出的創(chuàng)新
前面講了伍秉鑒發(fā)財致富的生意經(jīng)。內(nèi)容偏傳統(tǒng),好多人都懂。可是,他又做了三方面工作,讓人感到一絲近代氣息。這就是他有創(chuàng)新特色的生意經(jīng)。
(一)塑造形象
伍秉鑒不但會經(jīng)營人脈圈,而且善于打造企業(yè)形象。他的怡和行究竟是怎樣的一番氣象呢?可以概括為相互聯(lián)系的五個特征:
一是產(chǎn)品優(yōu)質(zhì)。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的倫敦拍賣會上,蓋有“怡和行”戳記的茶葉被鑒定為最優(yōu)等。怡和行的茶為何深受青睞?這跟其管理嚴格分不開。
二是管理嚴格。伍秉鑒經(jīng)常甩開茶商,直接派自己人到產(chǎn)區(qū),全程監(jiān)控茶葉的生產(chǎn)、采摘、加工、包裝和運輸?shù)拳h(huán)節(jié),現(xiàn)場采購,節(jié)約成本。久而久之,怡和行就跟產(chǎn)區(qū)的茶農(nóng)保持了長期合作關系,茶葉質(zhì)量也有了保證。
三是信譽良好。伍秉鑒認為,信譽比銀子更重要,賠錢可以再賺,賠了信譽就永遠賺不回來了。有了優(yōu)質(zhì)的產(chǎn)品和嚴格的管理,怡和行的經(jīng)營更加自信。它講究以誠待客,公平買賣,不缺斤短兩、以次充好。
如果發(fā)現(xiàn)殘次品,寧可退賠也不拋售。這樣的口碑傳遍全球,英國東印度公司甚至愿把存款交給怡和行保管。
四是錙銖必較。伍秉鑒為人慷慨,但對該是自己的東西一定是斤斤計較。他曾從存在英國公司里的一百多萬銀元期票中,算出九百多銀元利息,與英商兌付數(shù)目分毫不差。 這讓英商非常震驚。
五是熱衷慈善。道光十五年(1835年),應美國傳教士伯駕之邀,伍秉鑒在廣州投資創(chuàng)辦了一所眼科醫(yī)院,免費對當?shù)匕傩臻_放。老百姓不相信西醫(yī),沒人來看病。后來,有個長期患青光眼的婦女抱著試試的態(tài)度來看病,結果病痛減輕。此后,來看病的患者越來越多,這所醫(yī)院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伯駕在這里工作了二十年,為許多中國人治好了眼病,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林則徐。
(二)強強聯(lián)合
怡和行蒸蒸日上的同時,另一家洋貨行——廣利行也在崛起。在十三行里,兩家旗鼓相當,又都主營茶葉出口。然而,兩家洋貨行非但沒有火并,反倒是一起坐上了行商領袖的寶座,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伍秉鑒把侄女嫁給了廣利行老板盧觀恒的兒子盧文錦。通過聯(lián)姻,伍秉鑒團結了行商里的強者,實現(xiàn)了雙贏。19世紀前期,不少行商因為資金周轉(zhuǎn)不靈、商欠積壓而破產(chǎn)。伍秉鑒和盧觀恒也遇到了類似的困難,但他們都挺了過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強強聯(lián)合,抱團取暖,相互幫襯,共度難關。兩家只要聯(lián)手,就能操控廣州茶葉市場的價格行情,確保收益穩(wěn)定。
。ㄈ┩顿Y海外
道光九年(1829年),17歲的美國打工仔約翰?穆瑞?福布斯首次隨商船來到廣州,在怡和行當學徒工。伍秉鑒很欣賞這個機智乖巧的美國小男孩,不久就收他為干兒子。八年后,25歲的福布斯打算回國發(fā)展。臨行前,伍秉鑒交給他一張五十萬銀元的銀票,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這八年我把你收為干兒子,一文錢薪水也沒給,現(xiàn)在全都給你。也許你覺得太多了,其實,多出來的那部分就算是我對你的投資吧。希望你能把它用在最有發(fā)展前途的事業(yè)上!
福布斯原本是個窮小子,卻得來這筆意外之財,又興奮又感動。然而,他沒把這筆錢用在吃喝玩樂上,也沒有存在銀行,而是打算投資實業(yè),錢生錢。投資哪行比較靠譜呢?
當時,美國正在進行“西進運動”,很多白人到西部淘金蓋房,而當?shù)剡很荒涼,連路都沒有。大家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尤其是修鐵路。因此,投資鐵路事業(yè)或許是個不錯的主意。于是,福布斯就把這個想法寫信告訴了大洋彼岸的干爸爸伍秉鑒,得到了他的首肯。接著,這五十萬銀元就成了福布斯投資美國鐵路的啟動資金。密歇根中央鐵路和密蘇里河鐵路等重要鐵路干線,都是福布斯投資興建的。美國一個歷史學家對福布斯給予了高度評價,說“福布斯與美國鐵路的關系,就像華盛頓與美國的關系”。當時,凡是買鐵路股票的人都發(fā)了財!拌F路熱”造就了許多富翁,也引領了美國經(jīng)濟的起飛。
伍秉鑒不僅在美國的鐵路投資中收益巨大,還資助福布斯在中國成立了旗昌洋行。這是19世紀東亞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美國代理商行。有怡和行的長期擔保,旗昌洋行迅速壯大,很快就擠垮了其他美國公司,壟斷了美國對華貿(mào)易。
伍秉鑒在海外投資并非心血來潮,總體看有兩個特點:
一是分散投資。大家都知道,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是有風險的。伍秉鑒也深知這一點,他在美國買股票賺差價,為外商放貸賺利息,賺來的錢不光投在鐵路事業(yè)上,還涉足采礦、電報、鋼鐵、石油,以及房地產(chǎn)、保險業(yè)等,享受到工業(yè)革命帶來的巨大紅利。他在美國的投資收益像滾雪球一樣,每年多達二十萬兩銀子。
二是價值投資。旗昌洋行是伍秉鑒眼中的優(yōu)質(zhì)資產(chǎn),他一直堅持對這家洋行投資,但條件是投資的利息要支付給伍家后裔。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旗昌洋行破產(chǎn)前,伍家先后投資一百萬美元,每年的利息所得超過四萬美元,成為伍秉鑒留給子孫的豐厚遺產(chǎn)。
四、那些年他落寞謝幕
伍秉鑒的生意,看起來做得風生水起,卻在19世紀40年代突然倒掉,輸?shù)靡粩⊥康。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把伍秉鑒及其怡和行走向衰落的原因,概括為三個方面。
。ㄒ唬﹥深^受氣
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欽差大臣林則徐駕臨廣州,主要任務是奉旨禁煙。很快,他就傳諭外商:限期交出鴉片,而后簽署具結,保證今后不再夾帶鴉片入境,否則“貨即沒官,人即正法”。當然,林則徐的話要由行商去轉(zhuǎn)告洋人。此時十三行的“總商”,相當于行業(yè)公會領袖,就是伍秉鑒。
眼下的伍秉鑒,已經(jīng)陷入了兩難境地。別看長得很瘦,有點像大
煙鬼,但他根本不涉足鴉片貿(mào)易這種骯臟的生意?墒,朝廷規(guī)定外商到廣州做生意,必須由行商做擔保。怡和行作保的外商,肯定有夾帶鴉片上岸貿(mào)易的,所以伍秉鑒反倒背了個監(jiān)管不力的罪名,沒少被林則徐訓斥。而當他來到英國商館,把林則徐收繳鴉片的命令轉(zhuǎn)告給英美商人時,又招來一片噓聲。限期到了,外商大多置若罔聞,根本不交鴉片。伍秉鑒被夾在林則徐和外商之間,兩頭受氣。
伍秉鑒斡旋失敗,被投入監(jiān)獄。雖然保住了性命,但丟盡了臉面。更關鍵的是,林則徐把他晾在一邊,不再重用,而且派兵包圍商館,迫使外商就范。英美商人被迫交出了鴉片存貨。這年夏天,林則徐在虎門海灘主持了著名的虎門銷煙。
伍秉鑒目睹了這一切,他最擔心的不是面子問題,而是怡和行的前途。禁煙運動實際上惡化了中英貿(mào)易關系。幾個月后,道光皇帝一聲令下,關閉了中西貿(mào)易,怡和行的生意一下子就中斷了,很多貨款還沒結清,一些貨物積壓在倉庫,賣不出去。怡和行吃了大虧。
(二)戰(zhàn)火沖擊
更糟糕的是戰(zhàn)爭對怡和行的沖擊。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第二年,英軍兵臨廣州城下,占領城外制高點,把炮口瞄準了廣州城。清軍已無還手之力,只能派人求和。官府推出的求和使臣,就是伍秉鑒。這是怡和行成立以來最失敗的一樁“生意”。沒有談判的本錢,我們只能任人宰割。最終,雙方簽署《廣州和約》,清軍退出廣州城,繳納六百萬銀元賠款,換取英軍不進廣州城的承諾。伍秉鑒不僅被攤派了其中的一百一十萬銀元,而且背上了漢奸的罵名。
又過了一年,清朝徹底戰(zhàn)敗,被迫簽署了《南京條約》。其中規(guī)定的兩千一百萬銀元的賠款,并不是由朝廷出錢,而是官府想方設法地攤派給商人。怡和行又被強行攤派了一百萬銀元。
在這場戰(zhàn)爭中,怡和行毀于戰(zhàn)火的貨物價值七八十萬銀元。 加上前面兩筆攤派,怡和行的直接損失共計三百萬銀元。商行雖然不至于傷筋動骨,但這次處理確實很失敗。伍秉鑒只能以“賠財消災” 聊以自慰。他甚至打算背井離鄉(xiāng),移居美國。
。ㄈ┲贫染拮
最讓伍秉鑒頭疼的,不是銀子的問題,而是《南京條約》的兩個商業(yè)條款:
一是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
二是條約第五款規(guī)定,“凡有英商等赴各國貿(mào)易者,無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
乾隆中葉以來,清廷奉行閉關政策,只允許廣州一口對外通商,使怡和行具備了地域優(yōu)勢?滴跻詠韺嵭械男猩讨贫,特別是怡和行處于十三行之首的特殊地位,使伍秉鑒得以持久、穩(wěn)定地賺取中西貿(mào)易的巨額利潤。然而,五口通商和自由貿(mào)易,使中西貿(mào)易格局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怡和行的好日子就這樣到了頭,壟斷戛然而止。這才是伍秉鑒最痛心疾首的事。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也就是《南京條約》簽署的第二年,伍秉鑒病死了,享年74歲。十三年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軍艦的炮火摧毀了珠江沿岸的各家洋貨行,怡和行的輝煌戛然而止。
這三方面歸結起來,就是特殊制度、特殊時代造就了這樣一個貌似“世界首富”的怪胎。清王朝的閉關政策營造了怡和行的貿(mào)易壟斷地位;中國長期處于順差的中西貿(mào)易格局,成全了怡和行持續(xù)賺錢的好日子。當經(jīng)濟環(huán)境、制度環(huán)境發(fā)生巨變之后,競爭者增多,壟斷地位不復存在,這樣的商業(yè)組織便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不適應,從而被淘汰出局。歷史再次證明,一個成熟的現(xiàn)代企業(yè),必須要具備適應市場變化的資源和能力,而不能只依賴行業(yè)壟斷和政策保護。顯然,伍秉鑒的怡和行還差得很遠。
伍秉鑒“世界首富”的輝煌雖然已成歷史,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特殊的商人,有世界眼光,有經(jīng)營思維,有商業(yè)成就。他留給后人的生意經(jīng),將一直成為許多商人起家和興業(yè)的財富指南。
參考文獻
[美]亨特著,馮樹鐵,沈正邦譯:《廣州番鬼錄 舊中國雜記》,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賀癡,呂靜霞:《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鑒的財富人生》,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0年。
張曉立:《晚清首富伍秉鑒》,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
——摘錄自《清案探秘?百姓故事》,唐博 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定價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