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風中的紫竹調(diào):陳瑜、馬莉莉、茅善玉藝術(shù)評論集 陳瑜、馬莉莉、茅善玉是上海滬劇院三位卓越的表演藝術(shù)家,她們才華橫溢,藝術(shù)風格獨具,堅守薪火相傳的滬劇傳統(tǒng),又有著相當?shù)膭?chuàng)造力,賦予紫竹調(diào)與時俱進的生命活力,成為上海滬劇院靈魂般的核心藝術(shù)家,構(gòu)筑了滬劇舞臺鄉(xiāng)音裊裊、芳馨遠播的一片燦爛星空。 《風中的紫竹調(diào)》即為這三位滬劇表演藝術(shù)家的藝術(shù)評論合集,通過專家評論、藝術(shù)自述、精彩劇照等內(nèi)容,對三位藝術(shù)家的成長歷程、表演特色、代表作品等,進行全面而生動的呈現(xiàn)。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劇種可以承載一座城市的歷史,凝聚一個時代的風云。滬劇之于上海,就是如此。 打開上海滬劇院六十年長長的劇目單,滬劇藝術(shù)家創(chuàng)排的目光始終聚焦在不斷變化的當代生活,敏銳地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當下觀眾熱切關注的題材,形成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向。一個藝術(shù)家,一個藝術(shù)團體,有一時的敏感并不難,難的是六十年如一日能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敏感和好奇,始終像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用好奇探究的目光打量著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始終用一顆無瑕的童心去對待看取每一片綠葉、每一朵云彩、每一顆露珠?梢哉f,這種傳統(tǒng)在上海滬劇院和它的藝術(shù)家身上六十年是一脈相承的。 風中的紫竹調(diào) (代序一) 毛時安 面對上海滬劇院六十年留下來的一堆泛黃發(fā)脆的劇本、曲譜、說明書,面對自己曾經(jīng)坐在劇場中看過的陳瑜、馬莉莉、茅善玉主演的那些劇目,面對丁是娥、解洪元、邵濱孫、石筱英這些當年流光溢彩的名流前輩,面對童年至今一直在我耳邊流淌的滬劇經(jīng)典唱段,我們能試圖從歲月的風塵中發(fā)現(xiàn)、找到些什么呢?是 百感交集的時代滄桑,還是發(fā)人深省的藝術(shù)真諦?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劇院可以承載一座城市的歷史,在劇院的這塊切片上凝聚了一個時代的風云。上海滬劇院之于上海,就屬于這樣性質(zhì)的劇院。 紫竹調(diào)在貼近時代中飛揚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哥哥做管簫!痹(jīng)在江南水鄉(xiāng)的田頭河邊傳唱的紫竹調(diào),繚繞在茅屋炊煙中的各種田歌小調(diào),在上海滬劇院60年不懈的藝術(shù)追求中,成為上海文化及中國戲曲史上不可或缺的從上海本土中成長、壯大起來的地方戲曲劇種。劇目是劇院的生命。沒有優(yōu)秀劇目不斷地獻演舞臺,不斷在劇場和觀眾之間對話,劇院就是一個蒼白脆弱的軀殼,一個抽去了意義和價值的空洞干癟的符號。60年來,上海滬劇院共創(chuàng)作、移植、整理的劇目多達五百六十多出,為中國當代的藝術(shù)長廊貢獻了數(shù)以千百計光彩照人熠熠生輝的藝術(shù)典型。在60年急歌繁弦的時代風雨中,紫竹調(diào)時而昂揚、時而低回,成為飄蕩在黃浦江兩岸永遠唱不完、唱不斷的鄉(xiāng)音。 劇院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文化存在。每個存在久遠影響深遠的劇院,都會有它的靈魂般的核心藝術(shù)家,這個核心藝術(shù)家凝聚起一批才華橫溢的藝術(shù)群體,從而撐起了劇院的一片燦爛星空。這就是劇院獨有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立場。于是,取舍什么、演出什么、怎么演出,都有了自己的一定之規(guī)。在上海滬劇院,正是以丁是娥為代表的前輩藝術(shù)家,開創(chuàng)了60年薪火相傳的藝術(shù)傳統(tǒng),確立了上海滬劇院基本的演劇路數(shù),賦予了紫竹調(diào)與時俱進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上海滬劇院和上海乃至全國兄弟地方戲曲院團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幾乎沒有古裝戲的傳統(tǒng)積淀。打開60年長長的劇目單,劇院創(chuàng)排的目光始終聚焦于不斷變化前進的當代生活,敏銳地在紛繁復雜的當代生活中尋找當下觀眾最熱切關注的題材,從而使現(xiàn)代戲創(chuàng)作成為劇院創(chuàng)作、演出的主體,從而為中國地方戲曲的現(xiàn)代化、都市化提供了許多鮮活的經(jīng)驗,在大量當代題材戲曲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漸漸浮現(xiàn)出了一些現(xiàn)代戲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首先,現(xiàn)代戲的創(chuàng)作必須要有極其強大的時代敏感性,能超前感受到大時代風雨欲來,觀眾審美情緒的變化和審美心理的期待。戲曲是大眾的藝術(shù),是在和觀眾互動過程中實現(xiàn)其價值的藝術(shù)樣式,而不是置于案頭孤芳自賞的文人清供。這樣,對于一個創(chuàng)演現(xiàn)代戲的劇院來說,它必須要有兩條路徑。一條通向觀眾,知道觀眾此刻期待著什么需要什么,什么樣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結(jié)合,能使觀眾激動,能使觀眾如癡如醉地進入劇場,成為演出現(xiàn)場熱情有機的而不是外在冷漠的一部分。一條通向生活,生活中有哪些事件、人物、素材,能夠以藝術(shù)的方式呈現(xiàn)在舞臺上,足以滿足觀眾的這種等候已久的期待。這后一條是尋找,是發(fā)現(xiàn)。這前一條則是把尋找、發(fā)現(xiàn)到的素材進行創(chuàng)造。以丁是娥為首的上海滬劇院老一輩藝術(shù)家,就是一批敏于生活發(fā)現(xiàn),善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家。在60年上海滬劇院的歷史上,丁是娥是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她就敏銳捕捉到了一個大時代來到的氣息。新婚姻法的頒布將徹底蕩滌幾千年埋葬、窒息了多少青春愛情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幽靈,賦予了中國青年從未有過的自由相愛的權(quán)利,她在新創(chuàng)劇目《羅漢錢》中擔綱主演,大膽追求自由戀愛被扼殺卻始終沒有滅亡的小飛蛾。劇中一曲“燕燕做媒”使質(zhì)樸清新的紫竹調(diào)就此傳遍大江南北,風靡全國,成為一個大時代制度變遷的永恒的歷史記憶。其后,她又先后主演了現(xiàn)代戲《雞毛飛上天》和《蘆蕩火種》。前者塑造了一個使頑童轉(zhuǎn)變、催人淚下的民辦教師林佩芬,后者成為京劇《沙家浜》創(chuàng)作的基本模板。丁是娥主演的阿慶嫂,成為戲曲舞臺上不朽的藝術(shù)典型。她在敵人面前沉著周旋的風度智慧,她對身陷蘆蕩風雨中新四軍傷病員放不下的牽掛,具有著強大的藝術(shù)魅力。這些作品的出現(xiàn),充分展現(xiàn)了丁是娥和上海滬劇院藝術(shù)家們特有的極其聰慧的藝術(shù)觸角。藝術(shù)的敏感性,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同時又是歷久彌新的話題。一個藝術(shù)家,一個藝術(shù)團體,有一時的敏感并不難,難的是60年如一日能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敏感和好奇,始終像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用好奇探究的目光打量著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始終用一顆無瑕的童心去對待看取每一片綠葉、每一朵云彩、每一顆露珠?梢哉f,這種傳統(tǒng)在上海滬劇院是60年一脈相承的。在新時期中國文學藝術(shù)都在沉重反思而無力自拔無暇它顧的時候,上海滬劇院推出了由年僅19歲的茅善玉主演的《一個明星的遭遇》。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茅善玉和這個戲,成為了當年上海灘家喻戶曉的話題。該劇思想解放,大膽取材于歌星周璇的藝術(shù)人生,是新時期中國文藝對上世紀30年代上海的第一聲藝術(shù)回應,也從藝術(shù)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最早引起人們對上海30年代重新思考的熱情。正是這種巨大的對當下生活的摯愛敏感,使上海滬劇院60年來,以新中國十七年的《羅漢錢》《星星之火》《蘆蕩火種》《紅燈記》等,以新時期的《一個明星的遭遇》《姐妹倆》《明月照我心》《今日夢圓》《風雨同齡人》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現(xiàn)代戲劇目豐富了中國戲曲的殿堂。紫竹調(diào)總是唱響在時代生活的前沿。 紫竹調(diào)在超越時代中升華 但現(xiàn)代戲創(chuàng)作的快捷即時,它對當下的關懷要真正行之久遠,這又必須對自己所處時代有所超越。因為戲劇僅有當下關懷,就類似于新聞,就會失去藝術(shù)必須有的恒久價值。這種超越,具體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首先是人性深度。藝術(shù)敘事在人物的身上不僅要保留著創(chuàng)作時的時代氣息,更重要的是始終保持著對人性深度的好奇和探究,保留人性的體溫、脈動。因為在藝術(shù)中最終打動人心的首先是人性的真摯和人性的豐富!读_漢錢》改編自趙樹理小說《登記》。但它對原著既有尊重,更有創(chuàng)造。這種創(chuàng)造不僅在于從北方農(nóng)村到江南水鄉(xiāng)的空間置換,更在于羅漢錢細節(jié)有機穿插過程中人性的微妙變化。在丁是娥飾演的小飛蛾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婚姻愛情在壓抑追求中的深層的人性痛苦和矛盾。小飛蛾自己承擔了傳統(tǒng)婚姻的不幸,忍受著心靈創(chuàng)傷的同時,蟄伏于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慢慢蘇醒過來,最終她在新的時代感召下大膽沖決禁錮,不顧一切為女兒推開了通向未來的幸福之門,從而展現(xiàn)了在特有歷史瞬間人物靈魂深處糾結(jié)的復雜與豐富!缎切侵稹窙]有對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作吃力不討好的正面再現(xiàn),而是借助小珍子一家悲苦的人生境遇展開。我們不但看到了在深重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中階級的抗爭,更看到了其背后人性的覺醒。特別令人感動的是,楊桂英和小珍子的深受凌辱、痛徹心扉的母女之情貫穿全劇,成為戲劇矛盾主推的力量。而在《一個明星的遭遇》中,雖然免不了1981年對題材認識的某些局限性,但作品還是真切細膩地展現(xiàn)了一個明星外表的光鮮和內(nèi)心的彷徨苦悶,特別是一舉成名后在婚姻情感上承受到的巨大壓力和對名利的向往,年輕的茅善玉以其富于青春氣息的形象和難得的內(nèi)心體驗,真切而有層次地揭示了一個明星人生的遭遇,更是她人性的遭遇。全劇散發(fā)著一種都市獨有的人性特征和氣息,引領了后來鋪天蓋地的對上海三十年代的文化建構(gòu)?梢哉f,沒有對于人性的深度開掘,就沒有現(xiàn)實題材的生命力。上海滬劇院的所有現(xiàn)實題材的重要作品都積淀著有一定深度的人性和人情。紫竹調(diào)的魅力,就是人性的魅力。 現(xiàn)實題材創(chuàng)作對當下的第二個超越是藝術(shù)的超越。事實上,隨著時代的變遷,題材有時會顯得陳舊過時,會漸漸離我們遠去,但藝術(shù)卻是永恒的。在全國的地方戲曲劇種中,滬劇是一個極為年輕的劇種,缺乏我們通常觀念中的“戲曲”傳統(tǒng),缺乏古典戲曲表演手眼身法步的各種程式,因此常常會被一些戲曲專家詬病為“戲曲化不夠”。這里我們不能不指出的另一個傾向是,所謂的戲曲化,其實是各個地方戲曲劇種向著京劇演出程式靠攏,久而久之,卻出現(xiàn)了地方戲曲喪失其泥土氣息,喪失其江湖野性而趨同的局面。而滬劇正因其沒有這種傳統(tǒng),就獲得了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刻畫我們身邊人物生態(tài)心態(tài)的極大自由和空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滬劇的戲曲傳統(tǒng)和戲曲化就是滬語版的話劇加唱。正是這種特殊的戲曲化,使它成型不久,很快就以時裝劇的形式融入了都市生活的大潮之中,成為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中最長于都市情感抒發(fā)和表現(xiàn)當代生活的劇種,同時也讓它獲得了最大的藝術(shù)創(chuàng)新的自由度。在藝術(shù)創(chuàng)新上,滬劇幾乎是無所顧忌的放肆!短J蕩火種》極具創(chuàng)新意識地設計了春來茶館“智斗”中阿慶嫂、刁德一、胡傳奎的三人背躬唱,以極其精致精到精美的唱詞唱腔和舞臺調(diào)度,揭示了危急情況下三個人或機智、或狡詐、或魯莽,斗智斗勇,完全不同的內(nèi)心世界,成為現(xiàn)代戲創(chuàng)作中最為經(jīng)典的折子,后來被紅極一時的京劇《沙家浜》幾乎原封不動地搬上舞臺。在《星星之火》中,上海滬劇院一反戲曲歷來獨唱、對唱的傳統(tǒng),首創(chuàng)了楊桂英、雙喜、小珍子隔著高墻,近在咫尺,母女、兄妹卻無法相見的“隔堵高墻隔堵山”的唱段,其間獨唱、對唱、輪唱、重唱、合唱交互為用,通過筱愛琴、許幗華、沈仁偉發(fā)自人物內(nèi)心聲情并茂的演唱,將母女、兄妹千里迢迢苦苦思念卻為一堵大墻阻隔的撕裂人心的悲情,表現(xiàn)得絲絲入扣,催人淚下,產(chǎn)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感染力。戲曲是以方言為載體的“曲”的藝術(shù),是各種富于地方色彩的“曲”和“曲”的唱法區(qū)分了戲曲劇種的鮮明個性。滬劇在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新腔用以塑造人物,揭示人物心理。以丁是娥而言,她不僅開創(chuàng)了“婉轉(zhuǎn)優(yōu)美、綺麗多姿”的丁派唱腔,而且還和琴師們一起推敲琢磨,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反陰陽〕、〔快流水〕、〔反十字調(diào)〕等新曲調(diào)。進入新時期后,首先是茅善玉在《一個明星的遭遇》中結(jié)合自己嗓音甜美、酷似周璇的音色特點,在戲曲演唱中根據(jù)人物塑造的需要,最早吸收借鑒了流行歌曲曉暢明快的唱法,豐富發(fā)展了滬劇的演唱方式。其后,馬莉莉、陳瑜、孫徐春、呂賢麗、徐俊都在演唱和潤腔中借鑒了流行和美聲的唱法,從而極大地拓展了滬劇唱腔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正是在貌似沒有傳統(tǒng)的藝術(shù)過程中,上海滬劇院和滬劇最終形成了自己擅演現(xiàn)代戲的獨特傳統(tǒng)。正是為了向這種獨特的傳統(tǒng)致敬和回歸,上海滬劇院是地方戲曲劇院中移植改編曹禺劇作最多的劇院。他們先后將曹禺五大名作中的《雷雨》《日出》《家》《原野》搬上了滬劇舞臺,使曹禺的作品獲得一種別樣的迷人風致,也讓演員們在深入經(jīng)典作品人物復雜內(nèi)心的時候,體悟到滬劇體驗人物情感命運、塑造人物性格的特殊途徑。其中一出《雷雨》,1959年由丁是娥領銜主演,集滬劇各大流派創(chuàng)始人,推出盛況空前的“大會串”版!独子辍窐O大地激活了滬劇擅長西裝旗袍戲的傳統(tǒng)特色。把滬劇推上了一個“階段性的高峰,并和曹禺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1990年匯聚三代滬劇名伶,2006年至今由茅善玉擔綱,集合優(yōu)秀青年演員,這部經(jīng)典劇目常演常新,已經(jīng)唱到了滬劇的第六代傳人。現(xiàn)代戲的創(chuàng)作,從表相看是題材從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向現(xiàn)代都市社會的轉(zhuǎn)移,但其本質(zhì)是戲曲觀念的更新,是戲曲表演體系的更新。這種更新對于戲曲的挑戰(zhàn)是全方位的。坐落在上海繁華西區(qū)梧桐成蔭大路旁那條僻靜弄堂深處的上海滬劇院,應對了時代對戲曲藝術(shù)的挑戰(zhàn)。它成功的現(xiàn)代戲劇目體現(xiàn)了前面的綜合的創(chuàng)作觀念的轉(zhuǎn)換和更新,保持了當下關懷和時代、藝術(shù)超越的張力,保持了本體特色和藝術(shù)創(chuàng)新的張力。而其中一些不成功的作品,則多少破壞了張力的平衡,沒有順利完成綜合的觀念、表演體系的轉(zhuǎn)換和更新。時代的疾風掠過大地,風中的紫竹調(diào)還會唱下去,風中的紫竹調(diào)永遠不老。 (原載于《藝術(shù)評論》2014年2期) 從上海滬劇院的曹禺三部曲說起 (代序二) 劉厚生 久違了,上海滬劇院!上海滬劇院已經(jīng)將近20年沒有到北京演出了,2010年10月下旬,為了紀念曹禺百年誕辰,上滬帶上三部由曹禺作品移植的滬。河伞都摇犯木幍摹度皤k》,以及《日出》和《雷雨》晉京展演。引起了眾多懷念滬劇的北京觀眾的熱誠歡迎,也引起我這個滬劇60年老觀眾和老朋友的歡喜和感慨。聽到很多人說《雷雨》非常精彩,可惜我沒有看上!独子辍吩菧麆∽钤鐝脑拕∫浦策^來,有了幾十年傳統(tǒng)積累,其精彩自不待言。就我看到的《瑞玨》和《日出》,我也已深感上滬這些年在藝術(shù)上的進步。巴金的小說《家》,長篇巨著,人多場面大,改編為戲曲,藝術(shù)上最切要的是如何精煉、壓縮而不失其基本精神。滬劇原已有改編的《家》,現(xiàn)在又再進一步凝聚,以瑞玨一人為中心開展劇情,有新意,是明智基本成功的作法。茅善玉飾演瑞玨,似乎沒有運用任何表演技巧,去突出某些可以出彩的細節(jié),只是展示瑞玨性格的善良、體貼、寬容,平平實實地演出來,看起來自然順暢,并不用多大氣力,然而實際是全身心地投入角色之中,內(nèi)心情緒充沛,行動樸實無華,塑造了一個完整的有光彩的形象。錢思劍飾演覺新的分量襯得上瑞玨。性格的軟弱、家庭的責任感同自己痛苦遭遇的矛盾演得分寸恰當。我尤其贊揚陳瑜演的周氏,不僅是因為她作為前輩大演員飾演次要角色,更是為了她在不多的戲中恰如其分,毫不突出自己而使角色的身份地位自然顯示出來。 更令我高興的是看了《日出》的一臺青年演員。陳白露:程臻;方達生:朱儉;潘月亭:凌月剛;李石清:李建華;翠喜:呂賢麗;福升:王立!枷喈斏鷦拥卣莆樟私巧,刻畫了角色性格。最可喜的是他們都顯示出一種藝術(shù)上的自信。這一代演員在年齡上都是青年,藝術(shù)上則大都接近或已經(jīng)成熟。他們讓我想起20世紀50年代滬劇的筱愛琴、袁濱忠等一代人,真可以說是風華正茂,朝氣蓬勃。多年為滬劇接班人擔的心放了一大半,著實為滬劇開心。接班人的出現(xiàn)是喜事,但是有無接班人只是劇種的問題之一,當前許多地方戲曲生存發(fā)展的問題多多,滬劇并不例外,而且滬劇更有一些它特有的問題需要探討。滬劇在建國之初,演出市場以上海市為主,兼及部分蘇南地區(qū),影響不大;但上海本地就養(yǎng)活了近二十個劇團,人才輩出。1952年,滬劇帶著《白毛女》和《羅漢錢》兩個現(xiàn)代戲參加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取得轟動效應。特別是《羅漢錢》,成為里程碑式作品,全國競相移植。其后又有《星星之火》《蘆蕩火種》《紅燈記》等名劇,滬劇成為全國上演現(xiàn)代戲的帶頭劇種之一!拔母铩鼻皽麆】梢哉f達到全盛時期。但新時期以來,同許多姊妹劇種一樣,滬劇也日益衰落,現(xiàn)在只有三個滬劇院團了,問題何在?滬劇需要振興,如何振興? 在我看來,滬劇當前衰落的一個重大原因是文學優(yōu)勢的衰落。這個問題許多劇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滬劇更突出。多年來,戲曲界公認滬劇最擅演西裝旗袍戲,也就是大城市現(xiàn)代戲,在建國之初確是事實。那時不少劇種穿著西裝踱方步,穿著旗袍扭扭捏捏,令人難受,而滬劇卻早已能熟練地上演《雷雨》、《日出》了。但是,滬劇在20世紀50年代中產(chǎn)生全國影響的優(yōu)秀劇目卻不全是西裝旗袍戲!栋酌贰读_漢錢》《蘆蕩火種》以及《星星之火》《自有后來人》《王孝和》《黃浦江激流》《史紅梅》《為奴隸的母親》等等,并不都是靠西裝旗袍取勝的。這些優(yōu)秀劇目都有一批優(yōu)秀導演演員,但首先都是全面的優(yōu)秀文學劇作。滬劇從進入正規(guī)劇場演出起,主要就是靠新編劇目而不是傳統(tǒng)老戲開拓市場。滬劇擁有一批優(yōu)秀劇作家如文牧、宗華、張幸之、余雍和、曹靜卿、張東平等等。但是近些年來,劇作家大量流失,新生力量接續(xù)不上,優(yōu)秀劇目難得出現(xiàn),我以為這是最嚴重的問題。 其次,雖說優(yōu)秀劇目不全是西裝旗袍戲,但西裝旗袍戲毫無疑問還是滬劇特有優(yōu)勢。問題在于,經(jīng)過幾十年實踐,其他許多劇種都早已突破了自己的局限,西裝旗袍戲已不是滬劇的專利了。西裝旗袍只是表示題材的特點,滬劇會其他劇種不會時,是滬劇可以吸引觀眾的競爭力,當你我他都掌握了這類題材時,競爭的主體就不是題材而是戲的整體,首先是戲劇的文學基礎。滬劇現(xiàn)今演《雷雨》《日出》仍然熟練、精彩,卻不能獨霸舞臺了。 那么,滬劇今天的藝術(shù)競爭力在哪里?每個劇種都需要在藝術(shù)上有自己特有、姊妹劇種沒有或不如自己的專長,這是當前所有劇種都要考慮并特殊重視的問題。昆劇有大量優(yōu)秀以至經(jīng)典的傳奇劇目,典雅細膩的演出風格,有流麗宛轉(zhuǎn)的曲牌聲腔曲調(diào);京劇有大量從通俗說部改編來的劇目,雄渾莊重多樣的演出樣式,有分行當?shù)穆暡亢蛣勇牭陌迨匠灰约岸喾N流派;川劇有許多高腔系統(tǒng)的傳奇劇目,儒雅幽默的演出特色、有帶幫腔的以高腔為主的五種曲調(diào)以及變臉等多種特技;越劇有青春優(yōu)美的愛情劇,動人唱腔,女小生等等;以秦腔為代表的梆 子系氣勢豪邁粗獷,“繁音激楚,熱耳酸心”……那么滬劇呢? 話要說回來?v覽全局,多方比較,盡管滬劇的文學優(yōu)勢包括西裝旗袍題材優(yōu)勢處于衰弱狀態(tài),但是必須肯定地說,滬劇有近百年演新編戲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豐富,積累厚實,資源很多。只要正視現(xiàn)實,采取措施,文學優(yōu)勢還是可以上升。 滬劇院曹禺三部曲就是明證。 作為地方戲,滬劇除了包括西裝旗袍戲的文學優(yōu)勢外,還應探討自己的語言和音樂問題。這也是各種地方戲的根本特點。 滬劇當然要用上海話。上海話屬于吳語,有其特殊風味的表現(xiàn)力,雖然距普通話較遠,在蘇北浙東等幾千萬人口地區(qū)都可流傳。問題是,作為最大的、移民最多的城市,上海語言的嬗變演化相當復雜。上海話、普通話、寧紹話、蘇錫話等往往錯綜融合,當其從日常語言進入舞臺藝術(shù)語言時,掌握運用不好,可成為推廣的障礙,處理得好則可以是有特殊色彩的有利條件。這很需要下功夫研究,比如說,能否向“蘇南普通話”做些實驗呢? 最大的與眾不同之處當然是音樂。其實不用說,所有地方戲的第一特點都是音樂。滬劇屬于灘黃系統(tǒng),音樂基本上從江南民歌小調(diào)、田頭山歌發(fā)展而來,靈秀清柔,宣敘性強,近于口語,聽起來悅耳舒心,唱詞易懂,曲調(diào)易學。節(jié)奏較快,善于表現(xiàn)城市生活。組織得好,也能大段抒情。滬劇在上海以及蘇南等地流行幾十年,唱腔曲調(diào)的美無疑起了巨大作用。但是從總體來看,滬劇音樂風格終是柔美為主,壯美不足。經(jīng)過多年革新,滬劇首先創(chuàng)演《蘆蕩火種》、《自有后來人》這樣壯美的戲;但被京劇改編為《沙家浜》、《紅燈記》后,音樂氣勢的雄壯,行當聲部的豐富,曲調(diào)旋律的變化等,終使滬劇顯得簡易柔弱了些。 不過滬劇音樂雖然有其弱點,也仍然有其珍貴的藝術(shù)優(yōu)勢。滬劇藝術(shù)家們需要把音樂問題當做一個藝術(shù)關鍵問題鄭重對待,這是有關滬劇發(fā)展快慢強弱的問題。滬劇藝術(shù)競爭力從整體來估量,似乎是處在一個三岔路口,問題是今后一段時間如何前進。這種形勢,是當前許多地方戲的共同命運。有的劇種,逐漸走上健康發(fā)展之路,有的劇種則從“天下第一團”甚至走向消失。然而分析這種形勢,又應看到滬劇卻又有不同于其他劇種的特點:滬劇是在上海這個特大特復雜的大城市中生存發(fā)展的。一方面,它的競爭對手特別多特別大特別強。除了上海本地和外地到上海演出的兄弟戲曲劇種外,還有大量其他藝術(shù)樣式一直到外國的大型文藝演出團體,而且來者不善,沒有強大藝術(shù)競爭力誰也不敢進上海。上海觀眾大量分流,青年觀眾更是熱愛富于變化的新鮮時尚的東西,種種因素構(gòu)成對滬劇極大的壓力,這壓力可以說超過許多劇種,但是另一方面,上海又是一個人才眾多、想象力豐富、文化和社會資源深厚的大城市,這是對滬劇振興極為有利的物質(zhì)條件。滬劇又從來是一個勇于革新、膽大包天的劇種。早在舊社會,滬劇以小旦小丑對子戲起家,不過20年左右,1938年就敢改編《雷雨》,1944年更把莎翁《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為《鐵漢嬌娃》上演,而且都一直演到建國之后。憑著這種闖勁加上不斷改進細磨的藝術(shù)慎重態(tài)度,滬劇應該還是一個上升而非衰微的劇種。 任何有一定數(shù)量基本觀眾的劇種都必定有它的藝術(shù)感染力,也就是它的藝術(shù)素質(zhì)。但是就藝術(shù)整體的文化含金量而論,劇種當然還是有其大小高低的區(qū)別,正如國家大小一律平等,但實力各有不同一樣。滬劇今后的努力方向需要滬劇藝術(shù)家們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深入探討,尋找有效出路。我作為滬劇的老觀眾、老朋友,謹提出兩點粗淺想法,供參考。 培養(yǎng)和團結(jié)劇作家應是滬劇今后發(fā)展第一要義。在培養(yǎng)過程中不可能要求全都是原創(chuàng)新戲,改編名著是滬劇傳統(tǒng),需要繼續(xù)發(fā)揚。過去和當代以上海生活、上海故事、上海人物為題材的作品無數(shù),是滬劇取之不盡的資源。而曹禺三部曲的成功說明即使是一般大城市現(xiàn)代題材也是滬劇的強項,不應忽略。附帶提一個具體意見:滬劇百年來積累劇目不少,有些已成為保留劇目,這項工作還可繼續(xù)下去,進一步發(fā)掘加工那些有良好基礎的戲,充實上演需要。 音樂問題是所有戲曲藝術(shù)發(fā)展提高的關鍵問題,滬劇不例外。這個問題既迫切又不能急躁。我曾提過將灘黃系統(tǒng)幾個劇種逐漸融合的意見,自然是外行拙見,但我看到的材料,比如褚伯承撰稿的《滬劇》,知道滬劇從來是不僅吸收了大量江南民歌小調(diào),更從蘇劇、錫劇等兄弟劇種吸取營養(yǎng)。滬劇曾創(chuàng)造過三重唱,試用過高撥子,有著開放的胸懷。我想在慎重的前提下,可否再大膽一些,多做實驗,提高滬劇的音樂表現(xiàn)力,也就是提高滬劇的藝術(shù)競爭力。以上海滬劇院為首的上海滬劇界,今天確實是任重道遠,既不能悲觀估計當前的艱難處境,也不能樂觀滿足于上海的有利條件。我真誠希望上海滬劇高瞻遠矚,團結(jié)協(xié)作,發(fā)揚大膽創(chuàng)造革新傳統(tǒng),為中國戲曲作出新的貢獻!
(原載《劉厚生文集》第三卷) 上海滬劇院,是在上海滬劇團基礎上于1982年1月建立的國家劇院。滬劇院擁有一支經(jīng)驗豐富、創(chuàng)新意識很強的藝術(shù)骨干隊伍。滬劇歷史上曾產(chǎn)生過不少內(nèi)容健康清新、形式生動活潑的早期傳統(tǒng)劇。三四十年代的滬劇\"西裝旗袍戲\"也曾產(chǎn)生過較大影響。近年來一些傳統(tǒng)劇目經(jīng)過重新整理改編,更加受到觀眾喜愛。 風中的紫竹調(diào)(代序一)…………………………………………毛時安 從上海滬劇院的曹禺三部曲說起(代序二)……………………劉厚生 第一輯 陳瑜 樸實無華 猶如明月 給新人形象以活的生命 ——陳瑜藝術(shù)道路評析………………………………褚伯承 陳瑜表演藝術(shù)的美學特征…………………………………李 曉 陳瑜表演藝術(shù)談(摘錄)…………………………………何 慢 試論陳瑜的演唱風格(節(jié)錄)……………………………李惠康 從滬劇流派談到陳瑜現(xiàn)象…………………………………傅 俊 期待滬劇出現(xiàn)新的代表人物………………………………陳恭敏 時代呼喚滬劇新的代表人物 ——陳瑜表演藝術(shù)研討會綜述 ……………………褚伯承 三次出場演活了一個人物 ——記陳瑜在《返魂香》中飾王克勤………………姚聲黃 別具一格演繁漪 ——談陳瑜在滬劇《雷雨》中的表演 ………… 君 明 樸實無華 猶如明月 ——陳瑜在滬劇《明月照母心》中的表演…………李 曉 陳瑜:重塑桂英新形象……………………………… 陳玲玲 現(xiàn)實中見理想 平凡中見崇高 ——評滬劇《明月照母心》…………………………高義龍 好雨潤物細無聲 ——滬劇《明月照母心》觀感 ………………… 馬 也 陳瑜的藝術(shù)追求……………………………………… 高義龍 面對社會道德文化的思考 ——滬劇《明月照母心》觀后感 ……………………… 章詒和 讓真誠的近永駐人間 ——看滬劇《明月照母心》………………………………應 梓 小雨傘寄深情 ——看滬劇《明月照母心》 ………………… 褚伯承 海派味陶醉了首都觀眾……………………………………… 胡芝風 震撼人心又一幕 ——看滬劇《張玉良與潘贊化》………………… 褚伯承 發(fā)揚劇種本體特色 尋求舞臺整體突破 ——從滬劇《心有淚千行》談起…………………… 褚伯承 悲歡離合融真情 ——滬劇《方橋情緣》賞析………………………… 褚伯承 當代校園生活的動人贊歌 ——滬劇《我心握你手》賞析…………………………褚伯承 滬劇舞臺的千手觀音 ——記陳瑜 …………………………………………… 褚伯承 播揚真善美的陳瑜…………………………………………… 宋連庠 臺上清風明月 臺下明月清風 ——陳瑜印象 …………………………………… 褚伯承 連中三元的陳瑜…………………………………………… 張立行 梅花香自苦寒來 ——訪首屆文華表演獎獲得者陳瑜……………… 谷 殷 陳瑜和她的滬劇院青年伙伴們……………………………… 宋連庠 護花有情 ——訪著名滬劇演員陳瑜 …………………………… 褚伯承 從小雌老虎到繁漪……………………………………… 陳 瑜 藝無止境 不斷攀登 ——在白玉蘭表演藝術(shù)研討會上的發(fā)言 …………… 陳 瑜 努力把握角色的獨特個性 ——三演優(yōu)秀教師有感………………………………… 陳 瑜 第二輯 馬莉莉 情真意切細雕鏤 馬莉莉的生命形態(tài)………………………………………余秋雨 “英雄花旦”的自我超越 ——馬莉莉藝術(shù)道路評析………………………………褚伯承 馬莉莉在滬劇舞臺上………………………………………沈鴻鑫 有血有肉 生動感人 ——談馬莉莉在《張志新之死》中的表演特色…………黃 文 從搖籃曲開始…… ……………………………………… 隋 炎 談馬莉莉在《日出》中的表演………………………………劉廣發(fā) 她演活了陳白露 ——訪滬劇《日出》主角馬莉莉…………………仁榮 克強 一劇兩角的佼佼者……………………………………………吳道富 一個“鐵匣子陽城的家雀” ——看《雷雨》中馬莉莉飾演的繁漪………………武 璀 “一段傷心畫出難” ——看馬莉莉演滬劇《霧中人》…………………………劉廣發(fā) 看馬莉莉?qū)鲅莩鲇懈小捉?/p> 情真意切細雕鏤 ——觀滬劇《張志新之死》第七場…………………張柱國 繳槍何其苦 贈槍何其悲 ——滬劇《白蓮花》觀感……………………………李惠康 一個可信的天橋姑娘 ——看上海滬劇院一團演出的《啼笑因緣》………中 原 我看滬劇《風雨同齡人》………………………………羅懷臻 迷霧難遮母女情 ——滬劇《少奶奶的扇子》賞析……………………褚伯承 出墻紅杏馬莉莉…………………………………………… 蔚 熠 美的探索和追求 ——記滬劇青年演員馬莉莉………………………………陳圣來 藝海求索三十載 ——記著名滬劇演員馬莉莉……………………… 雪汀 雷霆 她,留下了深深的眷戀 ——懷念敬愛的石筱英老師………………………………馬莉莉 美的探索 ——初演滬劇《日出》中陳白露的一點體會……………馬莉莉 愿人間多一些愛 ——我演《霧中人》…………………………………馬莉莉 嘗試……………………………………………………………馬莉莉 再演宋慶齡 …………………………………………… 馬莉莉 滬劇的“曹禺情結(jié)” ……………………………………… 馬莉莉 再演阿慶嫂 …………………………………………… 馬莉莉 “紅燈”情結(jié)…………………………………………… 馬莉莉 第三輯 茅善玉 藝苑幽蘭重芬芳 滬劇優(yōu)勢與茅派新聲…………………………………………龔和德 要認真總結(jié)茅善玉的經(jīng)驗……………………………………安志強 一顆新星在《明星》中閃耀 ——記茅善玉演周璇…………………………………… 朱 揚 金絲鳥在哪里 ——滬劇《一個明星的遭遇》“金絲鳥”唱段賞析………褚伯承 標新立異 新花朵朵 ——談滬劇《姊妹倆》中的青年演員…………………… 何 慢 她有一股獨特的魅力…………………………………………東方云帆 茅善玉的追求…………………………………………… 張士敏 《牛仔女》的時代性和茅善玉的表演……………………… 容正昌 藝苑幽蘭重芬芳 ——看茅善玉演《碧海青天夜夜心》………………… 褚伯承 “金絲鳥”夢園地鐵情 ——看茅善玉演《今日夢圓》 …………………… 褚伯承 寓情理于戲中 ——滬劇《姊妹倆》觀后感 ……………………………李慶成 歷史風云的獨特視角 ——滬劇《董梅卿》賞析……………………………… 褚伯承 詩化滬劇 韻味動人 ——欣賞新戲《露香女》…………………………………戴 平 轉(zhuǎn)換與升華 ——看滬劇《雷雨》2013版演出 …………………… 劉彥君 神來之筆 點“石”成金 ——滬劇《敦煌女兒》觀后………………………………戴 平 滬劇之星:茅善玉…………………………………………… 孫東海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訪優(yōu)秀女主角周璇飾演者茅善玉…………………… 張 平 從璇子到辛蓉 ——訪茅善玉…………………………………………… 方 茵 二十年雕琢玉成器 ——茅善玉和她的藝術(shù)旅途……………………………… 褚伯承 一個“追新”的明星院長 ——記茅善玉四年來的舞臺藝術(shù)實踐……………………褚伯承 茅善玉堅守滬劇…………………………………………… 蘇麗萍 滬劇和電視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璇子》從舞臺到熒屏的跨越……………………… 褚伯承 茅善玉演電影又唱越劇 ——記茅善玉拍攝影片《風雨相思雁》……………… 孫東海 我演璇子 …………………………………………… 茅善玉 從璇子到辛蓉 ——演現(xiàn)代戲的一點體會……………………………… 茅善玉 邁向新的高度 ………………………………… 茅善玉 “梅花獎”幫我確立人生目標…………………………… 茅善玉 雷雨般性格的女人 ——繁漪形象塑造的幾點體會………………………… 茅善玉 出墻紅杏馬莉莉 蔚 熠 馬莉莉是上海滬劇院的著名中年演員。粉碎“四人幫”以來,她連續(xù)主演了《張志新之死》、《日出》等十二臺大戲,顯示了藝術(shù)青春的旺盛活力。她的藝術(shù)道路是怎樣走過來的呢? 一、五歲就愛唱滬劇 那還是1954 年“六一”兒童節(jié)的事。這一天,陽光燦爛,鮮花盛開。在楊浦區(qū)一所普通的幼兒園里,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把小課桌拼成了一座“小舞臺”,一個個登臺表演,歡慶節(jié)日。這時,只見一個小女孩,胖墩墩的圓臉上嵌著一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不慌不忙地走到臺上,唱起了滬劇《小二黑結(jié)婚》里小芹的一段選曲。她那拿腔拿調(diào)的演唱,使好奇的小朋友們?yōu)橹杠S,連幼兒園的老師也嘖嘖連聲。放學時,小女孩的媽媽來接孩子回家,老師們贊不絕口地說:“你家小莉莉會唱滬劇,唱得真好!”媽媽的心里甜滋滋的:是啊,小莉莉才五歲呀! 馬莉莉的媽媽是一位平凡的紡織女工,她愛看滬劇,也愛唱。小莉莉還在襁褓中時,媽媽吟唱的滬劇曲調(diào),便是最好的催眠曲。臨上小學前,她不但學著唱,還常常獨自在家表演起來:頭上插著花,把紐扣穿成串作為頭飾,身上披著被單,對著鏡子又唱又舞。隨父母走親訪友時,她往往毛遂自薦,唱上一段滬劇,逗得大人們哈哈大笑。到了夏夜納涼時,小莉莉簡直成了“大明星”——鄰居們圍起了圈子,小莉莉居中演唱,大伏天還披著毛巾毯作戲服,直熱得汗流浹背…… 光陰似箭。五歲就愛唱滬劇的馬莉莉,如今也做了媽媽,她的獨生女也已五歲,人們也叫她“小莉莉”。馬莉莉是位勤奮刻苦的演員,在家里自然也“曲不離口”;她媽媽盡管當了外婆,學唱滬劇的興趣不減當年。這使生長在這個家庭里的第三代的小莉莉耳濡目染,也成為滬劇的愛好者。電臺記者采訪馬莉莉時,錄下了她女兒一個有趣的唱段。聽,這是小莉莉的“報幕詞”:“現(xiàn)在,由馬莉莉的女兒演唱滬劇《雞毛飛上天》里的選段《從前有個小姑娘》,由馬莉莉伴奏。”于是,馬莉莉哼著曲子,為女兒擊節(jié)“伴奏”……滬劇院副院長、老演員邵濱孫聽了對馬莉莉說:“五歲的小囡,口齒這樣清楚,不簡單,不簡單!”有趣的是這里有兩件巧事,一是馬莉莉唱《小二黑結(jié)婚》時是五歲,而她女兒唱《雞毛飛上天》也正好是五歲;第二是她們的兩段唱都是滬劇院院長、表演藝術(shù)家丁是娥的杰作。我們再回過來講馬莉莉,五歲的娃娃學唱幾段戲曲,原是父母們生活中的賞心樂事,不足為奇;但對于馬莉莉來說,則成了她踏上藝術(shù)道路的第一級階梯。 二、從小觀眾到小演員 馬莉莉家附近,原有一個勝利戲院。這家小劇場,有時演戲,有時說書。馬莉莉經(jīng)常跟著父母去看戲,或者隨同祖父去聽書,久而久之,和戲院職工都廝熟了。 她上小學一二年級時,下課后,常常背了書包來到劇場,職工們也不阻攔,她便坐在最后一排的椅背上,飽覽戲的尾聲。散戲了,她索性跑到后臺,饒有興味地看演員們脫戲服、洗油彩……有誰想到,這家小戲院后來成了愛華滬劇團的團部兼學館,小觀眾馬莉莉竟然成了這個學館里的小演員。 那么,馬莉莉又是怎樣跨進愛華滬劇團學館的大門的呢?還是在念小學二三年級時,馬莉莉就是學校的合唱隊、體育隊成員,經(jīng)常參加演出和比賽,是個文藝體育的積極分子。1960 年,她剛滿十一歲,上海市戲曲學;磩“嗲皝碚猩,見她扮相好,眼睛大,便給了她一份報考表,但因故誤了考期。不久,楊浦區(qū)少年藝術(shù)學校又來招生,小莉莉順利地考入了民族舞蹈班。雖說在校僅僅一年,可她學到了一些優(yōu)美的舞蹈語匯和基本功,這對她以后的藝術(shù)生涯,也是頗有影響的。 1961年,市、區(qū)的京劇、評彈、滬劇等文藝團體又來招考學員了,馬莉莉一家就像炸開了的油鍋,熱鬧非凡。祖父和父親酷愛評彈,要她去考評彈團;姨媽喜歡京劇,要她去學京劇;媽媽則執(zhí)意要她去報考愛華滬劇團。最后,還是媽媽勝利了,小莉莉成功地通過了初試。復試那天可糟了:小莉莉得了感冒,嗓子啞了!大清早,祖父、父親忙著喂藥,媽媽給她吃一個生雞蛋,說是可以清潤嗓子。到了試場,唱的是滬劇《白毛女》里的《北風吹》這段唱,曲名“四大景”,調(diào)門較高,她又嗓音失潤,恐怕沒有多大希望了?墒遣粠滋欤ㄖ獊砹,小莉莉被錄取了。她又一次跨進了勝利戲院——當時的愛華滬劇團學館的大門。學館離馬莉莉的家不過十幾家門面,但按規(guī)定,學員每周只能回家一次。別看小莉莉是個獨生女,又是學員中最小的一個,但學藝肯吃苦,生活上也能自理;雖說很想家,但從不多回去一次。媽媽長病假在家,當然也很想去看看女兒,可她為了讓小莉莉安心習藝,盡管近在咫尺,也并不去看她,這種純潔的母愛,滋潤了孩子的心田,給小莉莉增添了力量。 三、第一出文戲和武戲 馬莉莉十三歲登臺獻技,第一出文戲是飾演《阿必大》里的雌老虎;翌年又飾演了武戲《盜草》里的白素貞。 第一場演出,是在一家工廠的禮堂里開鑼的。演員全是十三四歲的小學員。馬莉莉演的是壓臺戲《阿必大》,她似乎成竹在胸,在臺上唱、念、做、表,有條不紊,那個模樣,酷似蜚聲劇壇的石筱英扮演的雌老虎,不時引起了觀眾的陣陣笑聲。 當演到嬸娘為阿必大出氣、伸手去打雌老虎時,不料碰落了雌老虎的頭圈,那頭圈順勢滑到了馬莉莉的頸項上。馬莉莉趕緊往上移,可移到眼睛處再也上不去了,觀眾們看得有趣,哄堂大笑,馬莉莉也覺好玩,跟著“噗哧”一笑。謝幕時,觀眾出于對孩子們的喜愛,掌聲十分熱烈。小莉莉自然也滿心歡喜,又蹦又跳地來到后臺。 她萬萬沒想到,卸妝以后李老師迎面就是一頓嚴厲的批評:“臺上怎么可以笑場?簡直是沒有戲德!”她當時雖然并沒有完全聽懂“笑場”、“戲德”的含義,但自知理屈,大哭了一場。 無獨有偶,在演出武戲《盜草》時又出了差池:白素貞懇求不成,鶴鹿童刀槍相逼,雙方交起手來;鹿童一個猛撲,從白素貞頂上翻越而過,不巧一腳踢飛了白素貞頭上的發(fā)片,頭發(fā)當即松散下來。馬莉莉急中生智,把散發(fā)銜在嘴里,繼續(xù)開打。 可是,頭發(fā)一松,帽子也跟著松動,隨時可能脫落。馬莉莉竭力穩(wěn)住頭部,不想下巴在地上重重一挫,頓時挫掉一塊油彩,她不顧疼痛,緊接走完三個“前橋”,但亮相時身子站不穩(wěn),怎么辦?說時遲,那時快,她趁勢做了一個踉蹌的動作,然后隨著“急急風”的鑼鼓,拿著仙草下場。這一個踉蹌下場,似乎也可理解為經(jīng)過拼死搏斗的白素貞,盡管精疲力竭,但依然勝利返回。那時,她不過十四歲,自然談不上補臺救場的經(jīng)驗,但她記住了前次笑場的教訓:在臺上不論遇到什么情況,都要堅持演下去。 這一文一武兩個劇目,是老師們精心挑選的!栋⒈卮蟆防锏拇评匣,兇狠蠻橫,表情豐富,喜怒哀樂,一應俱全;表演上夸張,表現(xiàn)力很強。她開始跟著須玲君老師一招一式地學;后來看了石筱英的演出后,學得更歡;在臺上演起這個人物來,那副欺軟怕硬、可恨可笑的嘴臉,連她的媽媽也不敢相信這就是她的寶貝女兒。說到《盜草》,老團長凌愛珍也著實花了一番心血:滬劇以唱為主,為了讓新的一代具有厚實的基本功,就特地選了這折戲,還請了京昆演員來教戲。公演那天,馬莉莉頭戴絨球,口銜靈芝仙草,一咬牙,從兩張半桌子的高度“倒扎虎”翻下,穩(wěn)穩(wěn)地落到地上,四桿槍也都踢得方位準確……馬莉莉雖然不是專工武旦的演員,但兒時的苦練,為她磨出了一股知難而進的韌勁。 四、演啥像啥 馬莉莉自十三四歲時演出第一個文戲和武戲后,就像一個學步的孩童,跌倒了,爬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在藝術(shù)的道路上。她真正成為國家劇團“挑大梁”的主要演員,是在剪除“四害”后的這幾年里。這些年來,從扮演《洪湖赤衛(wèi)隊》里的韓英,到扮演《被控告的人》里的林素云,馬莉莉每年平均擔任兩臺新排大戲的主角。丁是娥稱贊她說“莉莉演啥像啥”,然而馬莉莉究竟是怎樣才做到“演啥像啥”的呢? 去年四月的一天晚上,馬莉莉和導演王興仁以及《梅龍春曉》中的幾位演員在梅龍鎮(zhèn)酒家廚師的帶領下,來到了一位顧客家里,為顧客置辦宴席。出發(fā)前,大家“約法三章”:誰也不要暴露自己是演員。沒有想到主人們十分敏感,有的竟認出了:“這是馬莉莉,那位是韓玉敏,還有張清、陸敬業(yè)……”這樣一來,再也無法“抵賴”了。主人們挪座沏茶,“服務員”反倒成了嘉賓,這如何使得?馬莉莉等人好說歹說,才取得主人的“諒解”,按計劃當起服務員來。這一晚,馬莉莉依然是個主角,她時而鋪臺布、折餐巾、擺酒杯,時而一手托盤,快步穿行,簡直是飯店里的行家里手——這不奇怪,因為在此之前,她已在錦江、四川、成都等飯店學習過,并在梅龍鎮(zhèn)酒家當過“藝徒”了;后來,這一手技藝用在戲里女主角余春梅的身上,她那熟練而灑脫的操作,觀眾和飯店的行家們看了都說:“演得真像!”要贏得這個“像”字真不容易。早在十六歲時,馬莉莉就在舞臺上下從事著平凡的勞動。那時,她跟隨愛華滬劇團演出,演群眾角色,參加合唱,搬布景,打幻燈和追光,什么都干。老師們每演一出戲,她都擠在臺角邊認真地看;看得多了,戲里的男腔和女腔也都會唱了。記得1964 年國慶節(jié),劇團在大同戲院演出《南海長城》。日場開演前,演員們正在化妝,扮演民兵排長區(qū)英才的袁濱忠突然走到女學員面前,急切地問道:“扮甜女的老師嗓子失音了,女同學當中啥人戲熟?能頂上去嗎?”馬莉莉等幾個女學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還是袁濱忠果斷:“莉莉還是你來吧!”這是馬莉莉第一次和老師們合作。劇一演完,袁濱忠就對她說:“蠻好!”從那時起她便從墊角色開始演一些重要角色了。馬莉莉踏踏實實從平凡的工作中做起,認真學藝,又努力熟悉生活,這也許就是她“演啥像啥”的關鍵所在吧。
滬劇之星——茅善玉 孫東海 這個孩子“命大” 這是1961 年,已經(jīng)是5 月份了,氣候乍暖乍寒。連續(xù)兩年的嚴重自然災害困擾著人們的心,春天卻顯得姍姍來遲。 夜晚,周圍屋里的燈光一盞盞熄滅,萬籟俱寂,一對中年夫妻壓低了嗓子,小聲地商量著:“肚子又有了,你看怎么辦?”妻子囁嚅著問丈夫!安皇怯眠^避孕藥了嗎,怎么不起作用?”丈夫疑惑的眼光落到躺到床上的四個子女身上,臉色卻變得沉重起來。妻子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發(fā)發(fā)狠說:“要么再去找那位老中醫(yī),吃幾帖藥把胎打掉!边@對夫婦男的名叫茅德林,女的叫趙惠珍。 第二天一早,趙惠珍鼓足勇氣,到地段醫(yī)院掛了號。當她忐忑不安地坐在老中醫(yī)面前時,醫(yī)生習慣性地給她號脈,確診,臉上卻缺乏往日那種自信!艾F(xiàn)在是自然災害時期,什么都缺乏,醫(yī)院里藥配不齊,只好去做流產(chǎn)手術(shù)了!”醫(yī)生一面說著,一面搖頭嘆息。 趙惠珍怏怏不樂地回到了家。也許是過去習慣勢力的影響,她不怎么相信西醫(yī),尤其害怕做人工流產(chǎn)。丈夫知道她的心思。安慰她說:“多一個孩子不過增加幾口飯。這個孩子命大,興許將來還有出息呢!”在憂愁與期望中,他們迎來了1962 年。1 月10 日孩子終于來到人世。茅德林抱著小女兒,看著她那蘋果般紅撲撲的小臉,高興得合不攏嘴,“毛頭,毛頭”地叫個不停。大女兒、二女兒也跟著爸爸要抱“毛頭”。想不到,這一來“毛頭”無形中成了這個孩子在家里的小名,一直跟隨著她了。去派出所申報戶口終究要有個正正規(guī)規(guī)的名字。叫什么好呢,趙惠珍看了丈夫一眼,拿出了自己的主見:“幾個女兒都是以‘善’字排下去的,姑娘家要為人和善,講究善行善舉,看來這個‘善’字要放上去! 正在這時,住在他們樓下的一位寧波阿姨走出了房門,對院子玩耍的女兒喊道:“梅玉,飯燒好了,還不快來吃! 這聲叫喚引發(fā)了趙惠珍的靈感。以前她一直覺得“梅玉”這個名字叫起來響亮入耳,怪好聽的,于是靈機一動,提出“給毛頭擺上一個‘玉’字”。“善玉”,大名叫茅善玉,這個名字起得好!茅德林開懷地笑了起來。 跨進學館 1972 年春天,茅善玉接到上海滬劇團學館的入學通知。大姐善珠算了一下,離報到的時間還不到一個星期,家里頓時忙碌開了。茅德林顯得特別興奮,從閣樓上找出了一只舊箱子,自己動手,把它油漆整修一新。之后,又拿出了一本畫報,翻到一張芭蕾舞《紅色娘子軍》吳清華倒踢紫金冠那張圖片,端端正正地貼在箱子里。 大姐善珠則和母親商量要給妹妹編織一件新的毛線衫。母女倆跑了幾條馬路,終于在一家百貨店買到一斤粉紅色的細毛線,動手編織起來了。 眼看還有一天就要去報到了,毛線衫的一只袖子還沒來得及編織好。晚上善珠通宵達旦地趕織起來?吹浇憬阈羷诘哪樱┥朴襁@一夜也激動得輾轉(zhuǎn)難眠。 這件毛衣,雖然樣色很普通,但茅善玉對它格外珍惜。姐姐的印象給她太深了,直到她長大以后,她對顏色的偏愛還一直受到這件毛衣的影響。喜歡粉紅色。在她看來,粉紅的色調(diào)溫暖,柔和,富有夢幻般的浪漫色彩。而她正是帶著這個粉紅色的夢,跨進了上海滬劇團學館。 轉(zhuǎn)眼間過了一年。學館舉行匯報演出,同學們早已化好了妝在后臺等候著。第一次與觀眾見面,一個個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心神不寧。 茅善玉在《紅燈記》片斷“刑場斗爭”中飾李鐵梅。她穿著單薄的衣衫,加上心情緊張,渾身冷得嗦嗦發(fā)抖。墻角邊那只燒得通紅的火爐引起了茅善玉的注意。她走到爐子邊上,伸出凍僵的雙手,站在那里烤火。不大一會兒,身上漸漸地變得暖和起來。 突然,爐中一股煤氣往她鼻子里沖過來,她嗆得咳了兩聲。正在這時,傳來了舞臺監(jiān)督的聲音:“前面一出戲即將結(jié)束,茅善玉準備候場!”茅善玉走到一只角落里,想放開喉嚨開開嗓子,沒料到張口一試,竟然一點聲音都發(fā)不出來。 在這場戲的規(guī)定情境中,要求經(jīng)受了種種磨練的李鐵梅撕心裂肺地喊一聲“爹”,然后急急撲上前去。而這時候的茅善玉連這聲“爹”都叫不出來,怎么辦?在這緊張關頭,臺上負責演出的向佩玲老師走了過來,她怕茅善玉怯場,走上前去就把茅善玉朝前一推。 “爹!……”茅善玉啞著嗓子沖出了臺。 “這個孩子看來在變嗓! “也可能太緊張了。”頓時,臺下的觀眾小聲地議論開來了。 演出結(jié)束后,向佩玲老師走到茅善玉跟前關心地問道:“下午出來嗓子還是好好的,怎么會啞成這樣?”茅善玉自己也弄不明白。向佩玲醒悟地注意到了那只火爐,關切地問:“你剛才烤過火沒有?” 茅善玉點點頭,喃喃地說:“身上太冷,烤了一會。” “演出前再冷也不能烤火!”向佩玲馬上把周圍的同學招攏在一起,殷切地叮嚀大家:“火爐煤氣太重,一冷一熱嗓子就要悶掉。希望大家注意保護好自己嗓子,懂得這個道理! 吃一塹,長一智,茅善玉的眼睛里閃動著驚訝和懊喪。 這年深秋,學館用半個月的時間到部隊學軍。經(jīng)過十天軍訓,這天連長終于發(fā)布命令,帶領同學到靶場。一支支锃光閃亮的步槍發(fā)到了同學們手中,并給每人發(fā)了三發(fā)子彈。茅善玉與幾位女同學分在一組。一聲“瞄準”的口令過后,班長的哨子吹響了,茅善玉扣動槍機,只聽“呯”的一聲,子彈呼嘯著射了出去。一會兒,查靶的戰(zhàn)士走出來一個個報成績,茅善玉打了個九環(huán),在這組同學中她得分最高。 班長又吹響哨子,讓同學準備打第二槍,茅善玉卻有些害怕了。她沒有想到槍托的反彈力會這么厲害,肩膀像被人猛擊了一記,那刺耳的槍聲,更使她緊張萬分。 她抖抖瑟瑟地扣動槍機,這次只得了四環(huán)。 等到打第三槍時,她變得更加猶猶豫豫,班長的哨子一吹,別人都一發(fā)發(fā)子彈打出去了,她還呆呆地伏在那兒。 “都打完了嗎?”班長問了一聲,見沒人應聲,吹響了哨子。茅善玉這才發(fā)覺自己還有一槍沒打,她怕班長知道了訓斥自己,急急忙忙扣動了槍機。槍聲一響,對面正在查靶的戰(zhàn)士趴倒在地上,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連長臉色煞白,氣呼呼地跑過來,一把把茅善玉從地上拉起來,厲聲問道:“你,你怎么這樣?”人命關天。茅善玉也嚇得哆哆嗦嗦,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對面突然傳來罵聲:“他媽的,沒打好怎么吹口哨。”大家總算松了一口氣。事后,其他同學高興地玩小手槍去了。茅善玉退在一邊,她想,虧得自己槍法不準,子彈不知飛到哪里去了,要不可要出大事。生平第一回打槍,卻使她終生難忘。 演周璇一舉成名 五光十色的晚霞,把西天染成了一片橙黃。青年隊的演員們?nèi)宄扇杭娂娤掳嗷丶摇C┥朴袷掷锾嶂喟,剛走下樓梯,就被向佩玲老師叫住了?/p> “想不想再演個新戲呀?”向佩玲笑著問道。 “當然想啰!我們青年隊再排幾出戲,就可以積累一批劇目,輪換演出了!泵┥朴癫患偎妓骷泵卮稹 “這回可不是隊里的事!苯又蚺辶嵝Σ[瞇地告訴茅善玉:“滬劇團一團正準備排演一出周璇的戲,想讓你去演周璇! 原來,1980 年1 月滬劇《張志新之死》上演后,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編劇余雍和、導演楊文龍決定再度聯(lián)袂,物色新的創(chuàng)作題材。一天,余雍和從《電影故事》雜志上看到一篇介紹周璇的文章,引發(fā)了靈感。他跟楊文龍商量說:“周璇的一生有戲可寫,既從側(cè)面歌頌了共產(chǎn)黨,又有很強的可看性!币粓F要排周璇的戲。消息傳出后,從各條渠道涌來了一批人選,她們個個都是名聲在外,競爭顯得相當激烈。 這天中午時分,楊文龍從劇團里出來。他順著熱鬧的石門一路向南走,不多一會便來到了余雍和的家中。 “老余,說實話,我真拿不定主意,到底用誰是好!睏钗凝堊谝巫由,談了自己的苦衷。 “我倒有兩條建議,演周璇一是歌要唱得好,周璇的歌喉是出了名的,不會唱歌光能唱戲,一上臺準砸;二是年紀要輕一些,最好十七八歲,小鳥依人,也討人喜歡。”余雍和開門見山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學館的這批同學前兩年畢業(yè)了,聽說有些同學歌也唱得不錯!睏钗凝埲粲兴肌 “我找來了周璇當年錄制的《四季歌》、《何日君再來》和《天涯歌女》,讓茅善玉拿去聽聽!比f智卿出了個主意。 “她又沒有錄音機,要么向團里去借一臺。”楊文龍跟著說。 “茅善玉畢竟年輕,依我看單單靠排練場跟大家一起排幾遍,戲可能出不來! 余雍和考慮問題一向比較細致周到。 楊文龍沉吟起來,他用手攏了攏頭發(fā),開口說:“我?guī)退_小灶! 一臺老式的鋼絲轉(zhuǎn)盤錄音機由茅善玉搬到了家里。父親和哥哥在鐵路局工作,兩人都是十二小時工作制,這個剛起來上班,那個又鉆到被窩里睡覺。茅善玉只得把音量開到最小位置,耳朵幾乎貼在了錄音機上。她一遍又一遍反復收聽,把周璇演唱的韻味、特點、轉(zhuǎn)彎抹角的細小變化,一字一句的風格處理等等,都一一做上了只有她自己才看得明白的各種符號,幾份歌譜涂得像“天書”了。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茅善玉終于把握住了自己所飾演的角色。周璇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女演員,她心地善良,為人厚道,性格溫順、軟弱,既向往進步,又貪戀虛榮。這種性格特征使她在面對黑暗勢力的重重包圍中差點走上絕路。 這天中午,茅善玉午飯后找了個角落想休息一會。兩個多月來馬不停蹄,天天在排練場鏖戰(zhàn),她體質(zhì)逐漸下降,前幾天感冒發(fā)燒,一口痰吐出來,竟帶著紅紅的血絲。忽然,一位同伴興沖沖跑來,剛進房門就高聲嚷道:“小茅,《一個明星的遭遇》大幅廣告已經(jīng)在大眾劇場門口貼出來了。你的名字擺在第一個,字寫得老大老大的!泵┥朴竦男膭×姨鴦樱耄骸按竺ΧΦ纳蹫I孫名字會排在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字輩后面,可能嗎?”她一個人悄悄地走出了大門,乘上26 路電車,來到大眾劇場。 抬起頭,只見廣告上斗大的字寫著——主演:茅善玉。后面跟著排了一大串中老年演員的名字。茅善玉心濤洶涌,眼睛里閃動著激動的淚花。事后茅善玉才知道,是邵濱孫自己向楊文龍堅決要求,按照戲里角色的分量,把他的名字排在后面。他說:“滬劇向來有扶植新人的傳統(tǒng),眾星拱月,才能出戲出人!敝睦纤囆g(shù)家讓賢,其他著名演員也紛紛退讓,才使初出茅廬的茅善玉排到了第一位。 第二天上午,余雍和趕到團里,正巧看見吳斌在練鋼琴。“你知道青年隊誰的歌唱得好?”余雍和小聲問道。 “王惠鈞、茅善玉、吳靜霞……她們的歌唱得不錯。你問這個干什么?”吳斌感到很蹊蹺。 “一團要排周璇的戲,想物色演員。你覺得茅善玉怎么樣?”余雍和問道。 “既能演戲又會唱歌,扮相也好!眳潜笾彼卣f,接著他又央求道:“讓我演周璇的丈夫怎么樣?” 余雍和從吳斌那里出來,又到青年隊向幾位老師打聽情況。這天晚上,他乘車興沖沖地來到江蘇路上滬劇作曲家萬智卿家里。他和楊文龍、萬智卿三個人從1977年開始組成了一個創(chuàng)作集體,先后創(chuàng)作了謳歌陳老總當年組織紅軍進行贛南游擊戰(zhàn)的《艱難的歷程》、描寫陶鑄同志遭受“四人幫”迫害的《女兒的回憶》和《張志新之死》等幾出新戲。如今要把《一個明星的遭遇》搬上舞臺,誰演周璇事關重大,他想再征求一下萬智卿的意見。萬智卿沉思了一會,回答說;“茅善玉演戲經(jīng)驗是差一些,但嗓音、表演的確不錯。依我看只要大家?guī)退话,把她扶上去,準能演好。”導演、編劇、作曲三位一體聯(lián)名向團部提出要求,調(diào)茅善玉到一團來飾周璇。 1981 年1 月28 日,茅善玉戰(zhàn)戰(zhàn)兢兢踏進了團部的排練廳。她用惶惑不安的眼光打量了一下,周圍都是一些自己所尊敬的老師。 身材魁梧的楊文龍走到前面,宣布了演員名單。“邵濱孫飾影業(yè)公司老板顧仲昆,汪華忠飾顧老板的干兒子謝開白,馬莉莉飾女演員林月鶯,許幗華飾走上革命道路的女青年小紅,吳斌飾周璇的丈夫汪杰……”當報到茅善玉的名字時,大家的目光“唰”地一下朝茅善玉這邊投來,她不由自主地把頭低了下去。 回到家里,在那間剛剛夠得上把腰伸直的小閣樓上,茅善玉把周璇的各種照片、資料,鋪了滿滿一桌子。對解放前電影明星的生活,茅善玉并不了解,她覺得戲里的人物離自己十分遙遠,對周璇這個形象,需要一點點熟悉起來。 茅善玉住的地方是棚戶區(qū)。每天天還沒亮,周圍的一戶戶人家倒馬桶,生爐子,買菜,人們毫無顧忌地大聲說話,互相談笑,不僅聲音嘈雜,一只只煤球爐子里升起的一道道濃煙四處彌漫,嗆得人忍不住直想咳嗽。茅善玉盡管每天忙到很晚才睡覺,一大早就被吵醒了,但她精神亢奮,埋頭思索,仿佛置身度外,忘了周圍的一切。她一心一意要把自己的一片真情奉獻出來。 這時,導演、編劇、作曲也在忙碌著。他們起用茅善玉演周璇,是擔了很大風險的。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