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書系·教育,整個生命投入的事業(yè):童慶炳教育思想文萃
定 價:36 元
- 作者:吳子林 著
- 出版時間:2016/8/1
- ISBN:9787567555099
- 出 版 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999999
- 頁碼:240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童慶炳(1936—2015),我國著名文藝理論家、教育家、北京市勞動模范(1984、2004)、全國模范教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文學組首席專家、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童慶炳在北京師范大學執(zhí)掌教鞭60載,終生奉行用生命教學、以生命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其教澤宏、深、遠。本書精選了童慶炳的教育思想隨筆,立體呈現(xiàn)了其豐富的教育思想。
中國當代文壇“教父”童慶炳終生奉行的教育理念,
用生命教學、以生命育人之教思,
執(zhí)掌教鞭60載,宏、深、遠之教澤!
先生不僅培養(yǎng)了博士生80余人,帶出了文藝學界一支赫赫有名的“童家軍”;還指導過許多著名作家,如莫言、余華、劉震云、畢淑敏、遲子建、嚴歌苓、劉恪……如果把這個名單一一列出來,幾乎占據(jù)了中國當代文壇的半壁江山?梢哉f,童慶炳先生是當代學術界和教育界屈指可數(shù)的高峰人物。
編輯推薦篇章:
P 57 我的“節(jié)日”
P 128 做“四有老師”,為黨和人民培育英才
童慶炳(1936—2015),福建連城人,中國共產(chǎn)黨優(yōu)秀黨員、著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教育家、北京市勞動模范(1985、2004)、全國模范教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文學組首席專家、國家級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童慶炳先生教澤宏、深、遠。在北師大執(zhí)掌教鞭60載,先生不僅培養(yǎng)了博士生80余人,帶出了文藝學界一支赫赫有名的“童家軍”;還指導過許多著名作家,如莫言、余華、劉震云、畢淑敏、遲子建、嚴歌苓、劉恪……如果把這個名單一一列出來,幾乎占據(jù)了中國當代文壇的半壁江山。可以說,童慶炳先生是當代學術界和教育界屈指可數(shù)的高峰人物。
有人稱,童慶炳先生是中國當代文壇的“教父”。他解釋說,應該這么理解:“我是他們父輩的指導教師。”
童慶炳先生是一個真正的師者。
1984年,童慶炳先生剛從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副主任的位置退下來,學校讓他當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他被行政工作套上了“枷鎖”,十分繁忙。不久,學校準備提拔童慶炳做副校長,但他不想做。
1985年,北師大校長王梓坤,還有中組部的工作人員,找童慶炳先生談話,想請他到教育部出任基礎教育司的司長,還加上一句——后面還有更重要任用。他同樣拒絕了。
1986年,教育部缺一個管文科的副部長,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搞民意測驗,結(jié)果童慶炳先生排在最前面。教育部的人到他家里,說這一次你無論如何不能拒絕。童慶炳先生說:“你們不要來說了,我對當這官沒有太大的興趣!睘槭裁床辉敢饽?他說:“如果我走當官那條路的話,也許我會得到很多利益,但是我就把學問丟了,把學生丟了。這是我不愿意的主要原因!盵1]
童慶炳先生終生奉行用生命教學、以生命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他說過:“教師的生命是寶貴的。他的工作,不僅僅是用話語,是用全部心靈,是用全部生命,是整個生命的投入。他的生命永遠屬于他的學生。”[2]
一個老師的榮光源于培養(yǎng)了足以超越自己的一批學生。
2015年5月20日,童慶炳先生為北師大文學院師生作了最后一次講演,題目是《做“四有教師”,為黨和人民培育英才》。先生坦言:“我今年80歲了,我從始至終認為,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教師。盡管我有很多著作,但是,我看重的第一位的東西就是,我是一名教師!闭劦阶约号囵B(yǎng)的80多位博士生,先生驕傲地說:“我培養(yǎng)的這些學生,沒有一個是貪污犯,沒有一個是腐敗分子。這是我為他們感到驕傲的地方。我認為自己一生的意義之所在,就是我是這些學生的老師,我指引他們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走向自己的職業(yè)崗位,而且他們在那里為人民為祖國為黨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是我為之驕傲的事。”
人們清晰感受到了一個“四有老師”的真正自豪!
2015年6月14日,天空潔凈、碧藍如洗。在“征服”金山嶺長城的歸途中,童慶炳先生心臟病突發(fā),經(jīng)搶救無效,于18時18分逝世,享年80歲。
6月18日上午9時許,八寶山革命公墓莊嚴肅穆,哀樂低沉縈回。“方而不割廉而不劌夫子人格宜為天下楷,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先生學識堪稱百代師!边@副挽聯(lián)懸掛在童慶炳先生追悼會吊唁廳的大門上,寄托了大家對童慶炳先生的哀思,也是對這位文藝學界領軍人物之人格與學識最為恰當?shù)脑u價。
童慶炳先生是我的授業(yè)恩師,在先生離開我們的日子里,每每念及先生的恩澤,不禁潸然淚下。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云:“教育是人們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質(zhì)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為便于人們?nèi)媪私、研究先生的教育思想,本書從“教育改革新思維”“教學的藝術”“學習的智慧”“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和“審美人生”等方面,精心編選了童慶炳先生的25篇文章;此外,還附錄了由先生主筆的《高中語文必修課程設計思路與框架》,還有本書編者撰寫的《童慶炳:作為教育家的文藝理論家》,以立體呈現(xiàn)童慶炳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人們當能從中體會到先生之于中國教育事業(yè)改革的拳拳之心,并受益良多。
查看全部↓
童慶炳(1936—2015),福建省連城縣人,我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美學家和教育家。生前為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顧問,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是當代文藝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曾培養(yǎng)出大批學者、作家,出版學術著作30余部,另有多部長篇小說、散文集。
吳子林,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主要致力于文藝理論研究與批評,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等雜志發(fā)表論文一百余篇,出版《經(jīng)典再生產(chǎn)——金圣嘆小說評點的文化透視》《中西文論識略》等專著。
序
一 教育改革新思維
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 003
語文教學與人的建設 014
語文教學改革的哲學思考 019
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忽視中國經(jīng)驗 028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語文教育 038
回到原典
——就文藝學教材編寫問題訪談童慶炳先生 041
二 教學的藝術
我的“節(jié)日” 057
教師的生命投入 062
講課:外部語言與內(nèi)部語言的交叉 066
教學日志兩則 069
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073
三 學習的智慧
積累·體驗·對話 081
課內(nèi)與課外
——我的語文學習之路 089
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
——新概念作文大獎賽的啟示 093
從聽和看說起 096
治學小言
——優(yōu)良學風存在于過程中 099
讀書與行路 105
大學生應構建的“三個世界”
——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迎新會上的講話 108
四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啟功先生
——治學為師的楷模 115
鐘敬文教授的“認真” 121
為人治學的楷模
——在郭預衡先生追思會上的發(fā)言 124
做“四有老師”,為黨和人民培育英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黨校黨課上的演講 128
五 審美人生
審美是人生的節(jié)日 143
談審美與人的全面發(fā)展 156
人生七十感言 164
附 錄
高中語文必修課程設計思路與框架 173
童慶炳:作為教育家的文藝理論家 211
查看全部↓
我的“節(jié)日”
1958年冬,在一個寒風凜冽的早晨,在一個階梯教室,我面對著“大躍進”招進來的300名學生,“呵呵”兩聲,清了清喉嚨,用蹩腳的普通話,盡可能大聲地喊了起來:“今天我們開始講文學的類型……”,那聲音大得讓我自己也吃了一驚。這便是我的教學生涯的開始。屈指一算,至今我的上課歷史竟有三十七年之久,這不免又讓自己吃了一驚。
上課跟寫文章是很不相同的。寫文章是你自己守著自己的心,可上課你必須面對學生那一雙雙渴求知識和帶著說不清的期望的可怕的眼睛。你必須始終用你的學識、邏輯、風趣、聲音、手勢,乃至你的儀表、風度、恰當?shù)男屯蝗坏膰绤,抓住學生的心。而最重要的是你的精神狀態(tài),你講的是一個重復了多遍的問題,對你自己已經(jīng)毫不新鮮,可你必須興致勃勃,似乎這個問題對你自己也是第一次遇到,你的感覺必須與學生同步。你覺得某個問題很難,似乎不可言傳,可你不能知難而退,必須對你覺得困難的問題用力,把難題講得清楚而又透徹,否則學生就會給你一個評價:我們懂的,老師也懂,我們不懂的,老師也不懂。某個問題很枯燥,你必須調(diào)動你的一切積累,包括你的感情秘密,拿出來講,把枯燥的問題化為有趣的故事……上課絕對是一門藝術,一門高級的藝術。
我在37年的教學生涯中,始而怕上課,繼而喜上課,終而覺得上課是人生的節(jié)日,天天上課,天天過節(jié),哪里還有一種職業(yè)比這更幸福的呢?我一直有一個愿望,我不是死在病榻上,而是有一天我講著課,正談笑風生,就在這時我倒在講臺旁,或?qū)W生的懷抱里。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這個福分。
上課既然是節(jié)日,認真?zhèn)湔n是無需說的。你可以講一個有爭議的甚至是錯誤的觀點,但每一個漢字你都必須讀準,讀錯字是不允許的。因此連點名冊上每個學生的姓名你也必須在開始上第一堂課前高聲地先朗誦一遍。一個字有兩種讀音,你在點名時必須事先了解這位美麗的女學生的名字中的那個字讀什么音。至于大部分學生常讀錯的字,你在讀到這個字時,還必須把那個字故意讀重一些,讓學生交頭接耳,以為老師讀錯了字,然后你把這個字音用拼音注出來,并說這個字有人常讀錯,這樣,既糾正了學生的讀音,同時獲得了學生的信任感,這以后,你放心好了,學生們不再會交頭接耳了。但這不是重要的。
上課前的那一個晚上,或上課的那天清晨,你必須洗一個澡,身上的污垢去掉了,會平添幾分精神。平時你可以穿得隨便一些,就是讓學生看見你穿短褲,也沒有什么不妥。但在走上講臺時
,你必須穿上你的最好的服裝。這是你的節(jié)日,此時不穿,何時再穿?我有幾身西裝,真過節(jié)時,倒很少穿,可上課時是一定要穿的。我全部的名牌就是一條金利來領帶,這是貨真價實的,是我獲曾憲梓教育獎時親自從曾先生手里接過來的,絕對假不了。每次我都細心地系上它。皮鞋必須擦亮,這我得感謝我的妻子,因為她知道我的習慣,她總是在上課前一天,把皮鞋擦亮,并放在我的書房門邊,我很方便穿上。但這也不重要。
教室的講臺旁,通?偡胖话岩巫樱闱f不可坐下。這37年中,我在北京,在全國各地上課,在越南河內(nèi)師范大學的茅草蓋的教室里也講過《詩經(jīng)》、李白、杜甫、《紅樓夢》等,在“文革”年代,在亞德里亞海之濱的地拉那,也曾給那些頭發(fā)、皮膚都跟我們不一樣的學生講過魯迅、“樣板戲”等,我的習慣手里拿著一支粉筆站著、走著講課,決不坐著。你們就想象我上課時的樣子吧:他站著,講著,隨意地做著各種手勢,你瞧,此刻他為了說明文學言語的“陌生化”,就如同把正常的步伐改為藝術的舞步一樣,他竟在學生面前裝成街上的游客東張西望地先走了幾步,然后又跳起了三步舞或四步舞;為了說明人類的行為和心理總是符合“對立的原理”,他學舉重運動員先蹲下后舉起,學跳高運動員先用力一踏,再高高地翻滾起來,越過了橫桿。雖然舞步并不漂亮,動作也不太規(guī)范,但這沒關系,因為這舞步與動作,與所講的觀點十分吻合,引起學生會心的笑聲。他自己也頗為欣賞自己的表演。雖然這很累,在他下課回家時,已癱倒在沙發(fā)上。但這也不重要。
知識義理總是與生活體驗相通的。為了深入淺出,你不能老是念講義,不能老是操經(jīng)過修飾的“外部言語”,你得把講稿扔開,把你自己的生活體驗,你嘗過的甜酸苦辣,并操一種同朋友聊天時的未修飾過的但卻充滿激情的“內(nèi)部言語”,讓學生覺得你是一個會觀察會體驗會檢討自己生活的人。你不滿意典型是個性與共性這個定義,你經(jīng)過研究提出了“典型是富于特征的并能喚起讀者的美感的形象”這個新的定義,這個定義是否比你否定的定義更科學,這讓人去評說吧。值得講的是你為了說明“特征”是什么,你把你全家三口都“搭”進去了。你說“特征”就是我下面講的真實的故事:那時,我四十多,住在校外,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上課,開會,還擔負行政工作,早出晚歸,家里的家務事都由多病的妻子操持,有時回家很晚,常遭妻子埋怨。有一次,我回到家時已近晚上十點,妻子、孩子等我回家吃飯,都等急了。這一次我的遭遇非常糟。妻子怒不可遏,難聽的話劈頭蓋臉向我襲來。說我在家什么也不干,是個白吃飯的,一罵就是半小時。我像一個犯了錯誤的小學生,低著頭聽著這空前絕后的嘮叨。我心想我也做了家務事,你怎么能這樣一筆抹煞呢?但我不敢出一聲。我對我的孩子出來為我辯護幾句,以收拾這難堪的局面也不抱信心,因為他總是站在他的母親一邊。然而奇跡出現(xiàn)了,我的孩子突然向我走過來,一下子奪下我的還掛在肩膀上像糞兜一般的黃色的書包,盡情地往地上用力一倒,然后指著地上的亂七八糟的東西,沖他母親吼叫起來,你看,你說我爸是白吃飯,什么也不干嗎?看他書包里裝著什么。是的,地上散開了我書包里的東西,有正在讀著的夾滿了紙條、劃了許多紅道的書本,有密密麻麻寫了許多小字的講義本,有剛做的卡片,有學生的論文、作業(yè),有給老家寄的匯款的存根,有粉筆頭,有發(fā)干的白菜葉,有半干不干的切面條,有破碎的干餛飩皮,而餛飩皮上還粘著黏黏糊糊的肉末,它已經(jīng)發(fā)臭了……是的,看著地上的這些東西,我妻子哭了,我孩子哭了,我自己也流下了眼淚。那些不應該在書包的東西是我下班時為家買的,我身上只有一個書包,我就讓它們與書本、講義、粉筆臨時做了伴……我的一次生活危機就這樣過去了。一代中年知識分子的豐富而艱辛的生活,都濃縮在這個書包里。這書包就是特征。學生們?yōu)槟愕墓适鹿恼,他們理解了“特征”的含義,似乎又從感情上受到感動。課后,有學生為此寫詩贊美你。但這也不重要。
你是老師,但你在學生面前決不能擺老師架子,似乎自己講的句句是真理。你允許學生在你講課中舉手插話,提出疑問,或反對你的意見。我有一位學生,叫陶東風,他跟了我七年,從碩士生到博士生,他如今已是文學博士,副教授,在學術界小有名氣。他從不當著我的面說我的好話,但我們關系融洽。他就是總要在我講課時插話“反對”我的一位,我講著講著,突然他會固執(zhí)地舉起手來,要求發(fā)表不同的看法,他陳述他的理由,此時課堂氣氛特別好,有的同學同意他的意見,有的同學不同意他的意見,激烈地為我的觀點辯護,他們爭得臉紅耳赤,把我這個老師暫時忘掉了,到頭來他們往往“兩敗俱傷”,他們主動說咱們還是聽聽老師怎么說吧,多數(shù)情況下總是我的意見占了上風。而有意義的是我講的一個觀點通過這種爭論而被學生消化了、發(fā)展了,受益的不但是學生,而且還有我自己。這就叫作“教學相長”吧。但這也不重要。
……這也不重要。
……這也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上課的感覺,這是一種快感,一種美感,一種價值感,一種幸福感,一種節(jié)日感,一種自我實現(xiàn)感……對了,我想起了小時候,在小溪里抓魚,抓了好半天,還一無所獲,突然手運來了,我終于抓住了一條肥美的鱖魚。我的一顆幼小的心劇烈地跳動起來,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時刻。幸運的是我每上完一堂成功的課,都有抓住一條鱖魚的感覺。
(《人民文學》1997年第8期)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