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碎片:津沽文化研究的雜述與瑣思》收錄文稿約90篇,均為作者王振良為師友著述所寫的序言或跋語。全書分為故籍翻新、耆老鴻蹤、師友隨談、析津舊跡、閑言碎語五個部分。有著名學者張元卿所寫的序言。全書文章大多短小,但卻融入了作者對天津文化的多方面深入思考,內(nèi)容涉及到天津歷史文化研究的指導思想、學術理念、研究方法以及實踐經(jīng)驗等方方面面,對進一步開展天津歷史文化資源的發(fā)掘、整理、研究、傳播,具有很強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綜匯群芳開盛業(yè)
張元卿
世人談論天津,恒以“文化沙漠”視之,有人對此頗感不平,這就是我的朋友王振良。他首先覺得“文化沙漠”話雖偏頗,“我津學人,固亦難辭其咎”,進而呼吁天津學人應行動起來,重新對天津歷史文化進行梳理與評估?墒昵埃窳荚谔旖蜻聽不到什么回聲。于是,他決定自己先行動起來,終于在2008年創(chuàng)辦內(nèi)部交流的民間學術資料《天津記憶》,與友人自掏腰包印行,終于使這個俗稱“小白本”的所謂民刊,成了天津文史研究者必讀的搶手貨,至今已出版一百余期,默默地改變了天津的學術生態(tài)。而在不經(jīng)意之間,圍繞“小白本”以及后來的《問津》,又形成了一支以研究天津歷史文化為中心的民間學術隊伍。這本《記憶的碎片:津沽文化研究的雜述與瑣思》,收錄了振良編輯《天津記憶》時所寫的各類編后記(也有極少數(shù)是序言),這些“碎片”不僅是他與來自學院和民間的作者進行學術對話,進而參與其學術研究的工作記錄,也是民間學人逐步走到一起成為“學派”的歷史記錄。
振良辦《天津記憶》的宗旨,就是要重新對天津歷史文化進行梳理與評估,但天津歷史文化涉及面很大,如何去梳理,怎么去評估呢?從《天津記憶》所呈現(xiàn)的學術格局和學術特色看,我覺得振良的總體思路大致是這樣的:一、研究天津文史必須整合學院研究者和民間學人,這樣才能使天津的學術力量形成合力,而他尤其看重民間學人的學術成果與學術潛力;二、具體研究要聚焦特定的歷史時段,在歷史發(fā)展脈絡上統(tǒng)合資料,體現(xiàn)歷史的縱深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三、評估歷史文化,必須要從完善和挖掘史料入手,史料不足,必須繼續(xù)累積史料,不能隨便下結論;四、文獻研究要盡量與田野調(diào)查相結合,每期《天津記憶》都盡量做成一個專題。他特別重視田野調(diào)查,希望通過切實的調(diào)研成果來拓展城市史研究的領域,也關注挖掘民間史料的學人,及時推出他們的研究成果,保存瀕臨消失的文化血脈。這樣,《天津記憶》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及時催生和推出了一批民間學術成果。
王振良,筆名杜魚,網(wǎng)名飽蠹魚。祖籍吉林省懷德縣(今公主嶺市),先后就讀懷德鎮(zhèn)第二中學、公主嶺市第一中學和南開大學,現(xiàn)為今晚報社高級編輯。著有《稗談書影錄》《荏苒芳華:洋樓背后的故事》等,編有《天津記憶》《問津》等內(nèi)部資料。大型天津歷史文化叢書“問津文庫”主編。南開大學城市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天津大學中國傳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天津檔案館近代天津歷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序言:綜匯群芳開盛業(yè)/張元卿
編例
故籍翻新
一生悲苦話王樾*
——《雙清書屋吟草》整理說明
八里臺的當年風雅*
——《城南詩社集》整理前言
文情雅趣展重陽*
——《城南詩社集》編后記
“奇賞共欣”鐘韻長*
——《蟑香館詩鐘》整理前言
嚙余殘紙剩蟫香*
——《蟫香館別記》整理前言
說“良心話”的人*
——《(中華畫報)白羽佚文》前言
李琴湘之駢詞偶語*
——《擇廬楹聯(lián)錄》整理說明
“兩個家族”的紙上印記*
——《延古堂李氏族譜》編后記
珍視民間史料的發(fā)掘
——《一九四九年一月之天津——解讀徐天瑞日記》編后記
嗣響流芳在津門*
——《七二鐘聲》編后記
“不以詩鳴”的郭靄春*
——《殘吟剩草箋補》編后記
打開歷史真實大門的管鑰
——《鴉片戰(zhàn)爭與天津史料編年》編后記
耆老鴻蹤
紛紜眾口話嚴公*
——“嚴范孫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號”編后記
說不盡的王氏家族
——《王仁安與王君直》前言
作為文藝家的李金藻*
——《金聲琴韻錄》編后記
文字的生命力*
——《劉云若逝世甲子紀念集》編后閑彈
……
師友隨談
析津舊跡
閑言碎語
附錄
《記憶的碎片:津沽文化研究的雜述與瑣思》:
說“良心話”的人
——《<中華畫報>白羽佚文》前言
2008年歲末,元卿兄轉贈著名作家、學者白羽之哲嗣官以仁先生編輯的《話柄》一套三冊。因與元卿計議,在天津搞個白羽學術討論會,同時編一本《天津記憶》的白羽專號。今年初向侯福志先生約稿時,他說據(jù)有關記載《中華畫報》里有大量白羽佚文。歸家后,即將所藏《中華畫報》影印本(收入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民國畫報匯編·天津卷》)找出,積數(shù)日之功翻閱一過,得白羽文字長短百有余篇,復印后委元卿兄交官萍女士,再轉寄給宮以仁先生。
《中華畫報》由天津中華畫報社編輯出版,其社址在原法租界三十三號路(今河南路之錦州道至赤峰道段)仁和里十號。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三月十三日創(chuàng)刊,最初為周刊,旋改周二刊,復改周三刊,每周一、三、五出版,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五月三十一日終刊,凡出版三卷三百期。20世紀40年代,上海和香港分別出版過同名的《中華畫報》月刊,與天津《中華畫報》似無關系。
天津《中華畫報》的編輯,前期主要由王受生(筆名諫果)主持,后期主要由白羽主持。白羽到《中華畫報》工作約始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十月初,直至畫報?,前后近八個月的時間。主持《中華畫報》期間,白羽發(fā)表了各類長短文字百數(shù)十篇,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封面版“良心話”專欄文章84篇,第二部分是專欄外的其他文章52篇(《茗盞余話》和《張恨水與張資平》均分兩次刊登,各算一篇),第三部分是各類新聞短訊53條。
“良心話”是《中華畫報》封面版時評專欄,除偶由他人代筆外,白羽每天親自撰文。自第三卷第二八七期起,“良心話”欄頭被取消,改為“天平”圖畫,三期后又改為“鐘表”圖畫,一期后再改為“長城”和“鐘表柱”,并配“時針”二字,此后又維持了十期,畫報即告終刊!傲夹脑挕睂诤髞黼m一改再改,但白羽的文字風格和內(nèi)容卻無變化,因此仍可看作是“良心話”的延續(xù)。即如最后欄頭配的“時針”,自左至右可讀作“針時”,很可能暗含著“針砭時弊”的意思。
白羽“良心話”專欄外的文章,又可略分為三類:一是時評,其精神與風格與“良心話”文字毫無二致,只是未納入該專欄;二是電影、戲劇等文藝評論,多數(shù)是獨立文章,少數(shù)以“案語”或“識語”形式出現(xiàn),附綴于他人文字之后;三是作為編輯,為畫報撰寫的啟事、說明等實用文字。
白羽寫的新聞短訊,一般稱“側面新聞”,偶爾也因類萃聚命以他名,如“火樹銀花”“斷爛朝報”“銀屑”等。從具體內(nèi)容來看,這些“新聞”恐多得自耳剽,并非實地的新聞采訪,因此往往只言片語,其真實性很難說,這可能也是其稱“側面”新聞的緣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