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全面介紹了遼寧古生物博物館的歷史、格局和館藏。重點挖掘了館藏的科學內涵,包括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研究過程、科學價值等,其中穿插眾多古生物學知識。這不僅是一本博物館游覽指南,更是一部介紹遼寧古生物世界的科普讀物。書中附大量精美圖片,極具可讀性。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
本書立足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對遼寧地質古生物知識如“遼寧十大古生物群”等作了一定介紹,重點詳細介紹博物館,并首次推出該館展品的“十大化石明星”,特別是對迄今較早的帶羽毛恐龍赫氏近鳥龍和迄今全球較早的“花”遼寧古果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描述,包括其發(fā)現(xiàn)對研究全球鳥類起源及被子植物起源的重要意義以及近年來在國際學術界的新影響等。作者深入淺出地帶讀者走進遼寧30億年來奇妙的古生物世界、領略在遼寧彰顯的古生物多樣性,又能以嶄新的科學視角展現(xiàn)我國地質古生物學界和博物館學界在向“國際化”方向辦好自然類博物館一些新理念和新思考。讀者不僅將從本書中得到地質古生物知識的熏陶,可能也會在博物館建設方面得到一些有益啟迪。
我們生活的地球經(jīng)歷了約46億年的漫長的演變,至今沒有“停歇”。距今約2.6 億年起,地球隨著大氣圈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開始向“溫室”過渡。而后,在距今約300 萬年的新生代晚期起,又向“冰室”氣候轉化。亞洲季風的形成和加強使巖石圈陸地沙漠化日趨嚴重;至今,水圈中水的污染在不斷加重;生物圈中生物多樣性在日益減少,等等。所有這些地球變化都嚴峻地擺在人類的面前。更好地認識和改善地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了解46 億年以來地球變化的起因、過程和規(guī)律,特別是自38 億年以來地球生物界及其環(huán)境的演變,從中找出一些規(guī)律或啟示,這不僅是地學工作者,特別是古生物工作者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廣大科學愛好者在知識上的期盼。
在距今約38 億年,地球上的原始海洋中出現(xiàn)最早的生命——藍藻和細菌。這些早期生命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簡單到復雜,不斷演化;在距今6 億多年出現(xiàn)最早的后生動物,又在距今4 億多年出現(xiàn)最早的陸地維管植物。從此地球告別了最初的單調和寂寞,逐漸發(fā)展為今天生機盎然的世界。但地質歷史時期生命如此漫長的演化歷程是如何得知的?這些生命演化過程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給我們哪些有益的啟迪?所有這些都是靠保存在巖石中的生命遺體或遺跡——古生物化石得知的;,這些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chǎn),記錄了億萬年來地球上發(fā)生的海陸變遷和生命演化的軌跡,也向我們展現(xiàn)了它們所經(jīng)歷的一個個神奇的故事。
遼寧是我國、乃至東亞地區(qū)地質歷史和古生物化石最古老的地區(qū),其最早的巖石記錄距今已38 億年,最早的古生物記錄也可追溯到距今25 億年鞍山群的原始藻類化石。因此,走進遼寧的地質古生物世界,可以說是走進了認識我國地質和生命演化史最具代表性的“大門”之一。到遼寧看化石,不僅有助于領會廣博的地質古生物知識,而且又能在游弋知識的海洋時產(chǎn)生無盡的遐想并思索地球以及人類的未來。2006 年,遼寧這個“古生物大省”出現(xiàn)了一項古生物學事業(yè)上的壯舉:遼寧省國土資源廳和沈陽師范大學開始共建我國迄今規(guī)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經(jīng)過五年的努力,該館于2011 年5 月21 日正式完工并對外開放。這全然一新的博物館以宏偉的建筑氣勢和豐富的科學內涵,向世人展示被譽為“世界級化石寶庫”的遼寧古生物化石,許多化石是“世界級珍寶”。在這里,你可以親眼見到舉世聞名的熱河生物群和燕遼生物群的珍稀化石,諸如世界最早的帶羽毛恐龍——赫氏近鳥龍,迄今最早帶毛發(fā)的似哺乳動物——巨齒獸,迄今最早的花化石——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迄今最早的會滑翔的蜥蜴——趙氏翔龍,迄今遼寧最大的恐龍——遼寧巨龍,以及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的原始鳥類沈師鳥、渤海鳥、盛京鳥以及龜類化石新類群遼龜、小龜?shù)。種類之多、內容之豐富,令人目不暇接。這些珍貴的化石為解決許多涉及全球生命演化的重大理論問題(如鳥類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哺乳動物的早期演化等),作出了重要貢獻。近20 年來,有關遼寧古生物化石的許多研究成果不僅發(fā)表于英國的《自然》(Nature)、美國的《科學》(Science)等世界權威學術雜志,還多次入選我國十大科技新聞(進展)及美國的“百大科學新聞”等。由于這些化石的發(fā)現(xiàn),遼寧被譽為地球上“第一只鳥起飛、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因此,參觀和介紹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已成為我國科學文化,特別是科學普及中一件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本書的寫作和出版也應運而生。
本書包括四章15 節(jié),就內容而言,她是2011 年出版的《30 億年來的遼寧古生物》一書的姊妹篇,但本書對遼寧“十大古生物群”的內容做了大量的補充,特別是對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做了更詳細的介紹,并對寒武紀—奧陶紀生物群、本溪生物群、阜新生物群和撫順生物群等做了新的補充,還增加了部分相關科學家的簡介。此外,對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及其展品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并首次推出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展品中的“十大化石明星”,特別是對迄今全球最早的“鳥”——世界最早的帶羽毛恐龍赫氏近鳥龍,以及迄今全球最早的“花”——遼寧古果,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討論,包括它們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全球鳥類起源、被子植物起源的重要意義以及近年來在國際上的最新影響的介紹等。本書第二章集中回顧了遼寧古生物博物館的建館歷程,特別介紹了該館的辦館理念、重要科研成果、活躍的科普活動以及廣泛開展的國內外交流活動,還包括對參與“政府與高校共建博物館”有益嘗試中的體會;也對遼寧省的化石保護及新建的我國首家古生物學院與博物館工作的密切配合等做了點贊。
總之,本書是一部較大型的科普作品,又是一部帶有較強學術色彩的、有關遼寧古生物的知識讀物。作者們憑借數(shù)十年在遼寧開展地質古生物工作的學術積累,并結合近年來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的工作實踐,不僅深入淺出地帶讀者走進遼寧30 億年來奇妙的古生物世界、領略遼寧古生物的多樣性,而且以嶄新的科學視角展現(xiàn)了我國地質古生物博物館事業(yè)的新發(fā)展及向“國際化”方向辦館的一些新理念。廣大讀者不僅將從本書中得到地質古生物知識的熏陶,而且可能會在建設博物館工作思路等方面得到一些有益的啟迪。
2016 年5 月21日,遼寧古生物博物館迎來了建館五周年紀念日。本書的出版作為獻禮之一。作者們衷心感謝國土資源部、遼寧省國土資源廳、遼寧省化石資源保護管理局和沈陽師范大學多年來予以的全力支持和指導;衷心感謝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和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全體同事的協(xié)助,特別感謝段吉業(yè)、鄭少林、張立君、王五力及張宜等教授對本書所作的貢獻;也由衷感謝彭善池、董枝明、王成源等教授對本書寫作的指導與幫助。借此機會,也向國內外諸多專家學者對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工作所給予的熱誠關心和支持表示深深的謝意。
本書的出版得到國土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東北亞生物演化與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古生物演化與古環(huán)境變遷重點實驗室、沈陽師范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及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建的“東北亞古生物協(xié)同創(chuàng)新平臺”的支持。本書作者還特別感謝上?萍冀逃霭嫔缤跏榔娇偩、伍慧玲及湯世梁編輯,以及卞毓麟教授等在編輯出版工作中給予的鼎力支持。
孫革,古植物學家,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館長,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首次發(fā)現(xiàn)迄今世界較早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為全球早期被子植物研究作出突出貢獻。其論文曾三次在美國《科學》及英國《自然》雜志以封面文章發(fā)表。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前言
第一章 走進遼寧古生物世界
1.1 30億年來的地質變遷
1.2 遼寧“十大古生物群”
第二章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巡禮
2.1 博物館設計與展陳
2.2 五年建設歷程
2.3 十大化石明星
2.4 閃亮的科研
2.5 活躍的科普
2.6 國內外交流
2.7 人才培養(yǎng)
2.8 實驗室建設
2.9 博物館管理
第三章 遼寧的化石保護
3.1 遼寧化石保護工作
3.2 博物館共建
第四章 遼寧建立古生物學院
4.1 古生物人才的新?lián)u籃
4.2 學院與博物館
致謝
Entering Paleontological World in Liaoning
Preface
Chapter 1 Entering Paleontological World in Liaoning
1.1 Geological changes in the past three billion years
1.2 Top Ten Fossil Biotas of Liaoning
Chapter 2 Introduction to Paleontological Museum of Liaoning
2.1 THE PMoL design and exhibition
2.2 Review of PMOL in the past five years
2.3 Ten Fossil Stars
2.4 Fruitful scientific research
2.5 Activ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2.6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2.7 Personnel training
2.8 Laboratory and Museum Management
Chapter 3 Fossil Protection in Liaoning
3.1 Fossil Protection in Liaoning
3.2 Co-building the PMOL
Chapter 4 Collage of Paleontology and with PMOL
4.1 Cradle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4.2 The college with PMOL
參考文獻/Refference
被子植物(也稱有花植物)是現(xiàn)今植物界最高級的類群,現(xiàn)有約400 個科30 萬種,幾乎遍布全球。它們具有真正的花,種子有果實包藏,先進的繁殖方式使它們在植物界最為繁盛。但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花”)出現(xiàn)在哪里?它們又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這一系列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100 多年前,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稱之為“討厭之謎”。
1996 年秋,時任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的孫革收到剛從遼西回來的同事送來的3 塊標本,化石產(chǎn)自遼西北票黃半吉溝。當孫革看到第三塊化石時,被震驚了:該標本是一個很像蕨類的分叉狀枝條,但似葉片的部分呈凸起狀,顯然是種子;主枝和側枝上螺旋狀排列著40 多枚豆莢狀的果實(蓇葖果),每個蓇葖果中包藏著2—4 粒種子。這些是典型的被子植物特征!由于化石產(chǎn)于遼西著名的義縣組,顯然是全世界被子植物化石產(chǎn)出的最低層位。孫革馬上意識到,這是迄今全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并建議起名“遼寧古果”。當晚,他把這一消息電話通知了老朋友、課題組的同事——古植物學家鄭少林,兩人都十分興奮。找尋“第一朵花”的研究工作便從此開始。
古生物學家的工作原則是,研究化石標本必須準確地掌握它們的產(chǎn)地和層位。為做好這項工作,課題組鄭少林和他夫人張武親自趕到北票黃半吉溝,晚上住在老鄉(xiāng)家,白天上山找化石。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武很快先發(fā)現(xiàn)了一塊“遼寧古果”的果實碎片,緊接著鄭少林又發(fā)現(xiàn)兩塊較完整的蓇葖果化石。三件化石立即被送往南京,孫革喜出望外。由于新發(fā)現(xiàn)的蓇葖果化石保存了角質層,孫革在實驗室里親自做分析實驗,發(fā)現(xiàn)了它們的種皮的表皮細胞:略彎曲的垂周壁有些角質加厚,看上去似反映曾受到干旱等古環(huán)境影響。春天到了,孫革率課題組一起趕到北票黃半吉溝采化石、測剖面,一共采得17 件“遼寧古果”標本。夏天,鄭少林又去采集,又發(fā)現(xiàn)兩塊更重要的標本;原來他以為是松柏類,但孫革結合經(jīng)驗敏銳地認識到:這正是苦苦要尋找的“遼寧古果”的雄蕊化石!孫革將自己關在實驗室?guī)滋,終于從對開保存的26 枚花藥中發(fā)現(xiàn)了原位花粉:花粉很小,長軸大約30 微米,具單溝,是典型的被
子植物花粉!有了雄蕊,又有了雌蕊,“遼寧古果”這一早期被子植物的特征越發(fā)清楚顯現(xiàn)。正在這時,課題組的周浙昆研究員陪植物學界的泰斗吳征鎰院士來南京,吳老親自在實驗室看了“遼寧古果”標本,確認它是被子植物,而且認為肯定是一個新類群!
在周浙昆協(xié)助下,孫革很快完成了論文“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在中國的發(fā)現(xiàn)”;為了向國際前沿沖刺,孫革決定將文稿投到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美國《科學》雜志。但為保證和提高論文的學術質量,孫革決定還是將文稿先寄給老朋友、國際著名古植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迪爾切,請他在分類方面予以指導。沒幾天,迪爾切院士熱情回復孫革:他認為遼寧古果在總體分類上似更接近于木蘭科,建議將分類部分進一步改寫和補充,并支持向美國《科學》投稿,因為這是全世界古植物學領域的一項新的重大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