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散文集主要記錄了作者對日常生活、社會、人生的感悟,由閱讀、音樂、旅行以及生活瑣事等引發(fā)出一些思考,如對人性、生命、情感、社會現象等方面的思索,并嘗試將生活中的美好、愛和善用自然樸素的語言表達出來。
“有句詩:我和他/只是一炷香的距離。
一下子,我看到人與佛的距離。悲涼感突如其來,不能抵御。焚炷香,望佛,慈眉善目的佛。他始終在心里。如是我聞。如是我聞?蛇是,突然被擊中:我和他只是一炷香的距離。這個標題,相當曖昧,卻與愛情毫無關聯(lián)。”
“才華出眾的李叔同,斷然皈依。人生千般滋味,他都經歷過;經歷過,才會看化,才會有佛心,那顆永遠慈悲的心。愛,遠去;俗世,遠去。留下的,是飄然如仙。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其實人生,悲欣交集。”
在閱讀中行走,在生活中感悟,“在秋天打開臂膀”。
《南陽青年作家叢書》總序
南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厚重,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名人輩出。理清南陽文化發(fā)展的脈絡,才能更好地探尋南陽文化發(fā)展的道路與方向。通過這幾年對南陽的了解與感受,我認為文化是南陽最突出的城市符號,是南陽未來發(fā)展的寶貴資源。
南陽是漢文化的昌盛之地,其標志性無可取代。早在戰(zhàn)國時期,南陽就是全國的冶鐵中心,農業(yè)、手工業(yè)都十分發(fā)達。西漢時,南陽“商遍天下,富冠海內”,為全國五大都市之一。東漢時,光武帝劉秀發(fā)跡于此,故南陽有“南都”“帝鄉(xiāng)”之稱。經濟的繁榮有力地推動了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和昌盛。兩漢、三國時期南陽名人薈萃:張衡的科學成就舉世稱譽,因而他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以醫(yī)圣張仲景為代表的漢代醫(y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醫(yī)藥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足智多謀的軍事家諸葛亮成為人類智慧的化身。南陽的文學、樂舞、繪畫、雕刻等藝術門類異彩紛呈,各領風騷,在整個漢代文化藝術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最能反映漢代藝術水平的南陽漢畫像石和漢畫像磚,樸素而不單調,豪放而不粗疏,被世人稱為“東方藝術寶庫”。
南陽是河洛文化、荊楚文化和秦巴文化的薈萃之地,其多樣性特色鮮明。南陽文化既有河洛文化的典重質實,又有荊楚文化的清奇靈巧,還有秦巴文化的蒼涼豪放。這是南陽自古以來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發(fā)達的水陸交通和良好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決定的。南陽境內河流縱橫,山川秀麗,是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嶺和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起,南陽郡為秦、楚等國與中原各國的交通樞紐,由關中向江淮此乃孔道,由伊洛向荊襄此乃要沖,既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又是西北通往東南的必由之路。發(fā)達的水陸交通和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不僅為南陽的經濟繁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更為河洛文化、荊楚文化和秦巴文化在這里的交融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南陽是文脈相承的興旺之地,其穩(wěn)定性十分罕見。得益于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和區(qū)位優(yōu)勢,并且較少受到戰(zhàn)爭的影響,自古以來南陽文化都十分發(fā)達,兼容并包,千姿百態(tài)。興旺的文脈如長河奔流滔滔不息,從未中斷。自兩千多年前到現在,南陽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以科圣張衡、醫(yī)圣張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諸葛亮這“四圣”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名人燦若群星;“二十四史”里有記載的南陽歷史文化名人超過800人。到了現當代,南陽名人仍然層出不窮。目前,僅南陽籍兩院院士就有19人,占河南籍兩院院士的三分之一。另外,還有以姚雪垠、二月河等為代表的南陽作家群等。
先輩留下的豐厚文化資源為我們開展文化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我們要在傳承和保護南陽厚重文化的基礎上更好地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使文化成為實現南陽跨越式發(fā)展的新動力,成為南陽城市發(fā)展的終極競爭力,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使命。人類前行到今天,“文化是根,文化是魂”的共識更有力地彰顯出文化本來應有的鮮明印記。如果說文化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精神成果的總和,那么,一個國家對民族精神的塑造肯定是文而化之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文學無疑充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民族精神最形象、最直接、最生動的體現,而且也考量著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文明程度。毫無疑問,南陽作家群在南陽文化建設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南陽現有國家級作協(xié)會員30人、省級作協(xié)會員340人、市級作協(xié)會員450人,其中在全國知名或有相當影響的就有十數人。南陽作家群以整齊的陣容、眾多的人數、獨特的作品在中國當代文壇筑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不僅成為文學豫軍的重要力量,而且在中國文壇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是南陽當之無愧的文化名片和南陽人的驕傲,堪稱南陽文化建設的一面旗幟。
近年來,南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并支持南陽作家群的發(fā)展。為建設人才隊伍,培養(yǎng)文學新人,南陽成立了文學院,加強了《躬耕》雜志、《南陽日報·白河副刊》等文學陣地的建設,為南陽的文學創(chuàng)作營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全市廣大作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群眾,創(chuàng)作了一批精品力作。這次我們從南陽老中青三代作家中遴選出35位代表,將其優(yōu)秀作品以“南陽青年作家叢書”和“南陽作家自選集”兩套叢書的形式結集出版,這是南陽文學發(fā)展史上空前的舉措,旨在助推南陽文學創(chuàng)作,全面系統(tǒng)地展示南陽當代作家的整體實力,為南陽轉型跨越、綠色崛起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希望這種助推能夠成為南陽作家投身文學創(chuàng)作的新動力,期盼各位作家在個性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獲得更大的成功。
中共南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新會
2015年11月19日
馬蕾,女,漢族,河南省作協(xié)會員。1997年畢業(yè)于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同年供職于南陽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至今。曾在《散文世界》《躬耕》《漢風》《鄭州晚報》《南陽日報》《南陽晚報》《南陽廣播電視報》等報刊發(fā)表《一葉寄情》《與歲月對望》《一路向西》《筆記江南》《不能停止在這個世界奔跑》等數十篇作品。
第一輯 閱讀·行走
筆記江南
一路向西
敦煌行
漫游
那一年的仙境
黃花嶺:寂靜與霧
山間的一個清晨
石漫灘散記
蝴蝶溪
望花湖
夢回故里,千年鳳凰
與歲月對望
日記:漫漫西行路
聽,一些很江南的音樂
夜聞女子十二樂坊
被歲月?lián)舻?br />
三朵神在上
民樂三題
想起人間四月天
流年
內心與外在
有限
動物與人與自然
一點一點讀過去
———重翻陳丹燕之《木已成舟》
《慢船去中國》
從雅各布身旁走過
諾阿·諾阿
第二輯 關于生活
留住凝固的樂章
述說生命
母親的情結
驚破一甌春
五年之約
文人的瓦罐雞湯
生命的散淡
與一個孩子的約定
人生如戲
在滾滾紅塵里寫下“內心平和”
在江南守望一場愛情
打造一個人的塵世
坐在昏暗中喝茶
一炷香的距離
平常人的幸福生活
一場無法命名的約會
廢墟上的回歸
在人生的縫隙行走
走在梅溪河岸
桃紅柳綠
夜與小木屋的表述
一個濕而冷的下午
不能停止在這個世界奔跑
與一段生活的距離
隨筆:聲色春天
穿過一座城
冬天與我與其他
分裂
抒情年代
從蟲鳴開始
武侯祠
片段
漸老
智慧·菩提心
或桃花或其他
被一些內容打動
推開記憶的窄門
藍調
雜感及愛情隨筆
生命的秋天
流年
喜歡王安憶,喜歡她以女性的細膩書寫的散文詩般的小說,一如她的短篇小說《閨中》。
《閨中》描寫的是相依為命的母女二人,作者泛泛地描述著主人公從小至退休的人生。雖是泛然而書,卻仍是王安憶那種浮光掠影般的文筆、浮動的細膩,仿佛在欣賞一部發(fā)黃的舊電影。
主人公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經歷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光陰一路走過,“時間似乎是從她身上滑過去的,沒有留下痕跡”。她的母親呢?“她的母親,看上去可真像她的姐妹。和她一樣,是嬌小的身材,眉眼也是俏的那一種,膚色白皙。穿著打扮,也很俏。并且,同樣顯得年輕!比欢,就是這樣一對母女,沒有人了解她們的生活,沒有人知道她的父親是誰,只知道她們母女二人平淡而又不失精致地悄然度日。
王安憶寫道:“這城市的街頭巷里,你看熙來攘往的人多,其實彼此并不知根底,且都有自家的隱衷!睍r代不停地進步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日趨淡漠。太多時候,我們面對著走過來的人群視而不見,對他們所發(fā)出的聲音置若罔聞。不知道我們該慶幸這樣的現象是文明的進步,還是該痛心人類的心靈已經不再擁有溫情。
喜歡文中細致地描寫母女二人在物質匱乏的那些年代里,仍舊不肯停止對美好的追求。那是在“文革”期間,全國上下都穿軍裝的歲月里,她們“回到家中,將這間雙亭子間的門一關,母女脫了外套,顯出顏色鮮亮、樣式別致的毛衣”,多么可愛的女性的狡黠啊!在“政治掛帥”的歲月里,她們的心中始終飄蕩著對美的追求!
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主人公已經不再擁有韶華的時光。她會在保守穩(wěn)重的裝扮風格中略帶花哨,一條漂亮的絲巾,抑或一枚好看的發(fā)卡,就這樣用自己的靈慧去輕挽隨水流逝的青春。她的母親呢?“她和她的母親,很點綴了這城市的街景呢!”一樣的淡雅妝容,一樣的端淑氣質,任憑流年帶走她們易逝的韶華,卻帶不走她們內心對美好的向往。
我喜歡看她們母女二人在世事艱辛的時候,始終保持著淡泊的心態(tài),微笑從容地面對風云變幻。無論外界多么嘈雜,她們只守著自己小小的夢幻般的天地,一點一滴地善待著自己的生命、善待著自己的現實生活,永遠不做奢望的、不切實際的浮想;蛟S,用平實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積極吧。生活就是這樣,平靜的表面下藏著不可預測的暗流;順應生活,便是積極地接受。
時間平和地滑過,從年少至年長,主人公對這樣簡單清淡的人生已經習慣;只是,在小說的結尾處,當她從喧嘩的旅游節(jié)目中清寂下來的時候,笑得忽感疲倦的時候,“陡地收起笑聲,眼睛就潮了”。
沒有人知道她為什么會眼底潮濕,或許她自己也不知道。是因為美人遲暮的悲哀,還是因為流年若水的傷感?
就這樣,我的眼底亦有微潮,我的心也被感染了莫名的憂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