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63年間,埃里克森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受眾做了多場演講。事后埃里克森選取了其中的六篇演講稿,并在夫人瓊·埃里克森的幫助下,對其進行了修訂和擴展,以《洞見與責任》為名出版。具體來看,在《洞見與責任》一書中,作者探討了如下主題:(1)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的淵源;(2)臨床證據的本質;(3)自愿或被迫遷移對個體身份認同的影響;(4)生命各個階段的關鍵力量希望、意志、目的、能力、真誠、愛、關懷、智慧的發(fā)端與發(fā)展;(5)心理現(xiàn)實與歷史真實的關系;(6)時代對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與誤用。盡管這是六個不同的主題,但它們卻共同回答了精神分析對于研究人類心靈的意義以及在當今科技時代和工業(yè)社會的任務。
《洞見與責任》一書是世圖心理大師彩虹書系的第14本。這套叢書是世圖心理自2014年起隆重推出的一套大師系列叢書,旨在讓每位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走近大師經典。世圖心理目前已出版包括榮格、埃里克森、科胡特、弗洛姆、霍妮、馬斯洛、羅杰斯等心理學大師著作在內的13本叢書,2017年還將推出本書作者埃里克森的成名之作《童年與社會》,敬請期待!
本書是愛利克·埃里克森呈遞給安娜·弗洛伊德的一張完美答卷。在成為一名精神分析師之前,埃里克森曾接受了安娜·弗洛伊德數年的精神分析訓練。安娜·弗洛伊德在諸多方面發(fā)展了父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這對埃里克森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當埃里克森成長為一名富有洞見與責任的精神分析師后,1964年,他在這本《洞見與責任》的開頭寫下了致安娜·弗洛伊德這也是一本不是致瓊·埃里克森的書以表達對她的感激之情。在編者看來,如果說《童年與社會》是埃里克森的奠基之作,那么這本《洞見與責任》則是埃里克森的炫技之作。本書燒腦指數令人發(fā)指,建議潛心研讀。
世圖心理大師彩虹系列總序:我們?yōu)槭裁丛摵煤米x讀心理學大師的書?
自從1976年中國社會逐步回歸到發(fā)展的軌道上以來,心理學或者說心理學這個三個字組成的字串,在我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與過去將心理學貶為偽科學相比,當今社會幾乎無人不說心理學重要:各個方面的研究人員都向心理學靠攏,從心理學中找科學問題,或者干脆宣稱自己是心理學家;高校競相創(chuàng)辦心理學系,大舉擴招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對心理學,或者說對心理方面的研究投入迅速增加;心理學研究論文在國內外的發(fā)表數量呈指數性上升。然而,所有人也都同樣感覺到,國人的心理狀態(tài)越來越差,整個社會的心理狀態(tài)越來越令人擔憂,社會各界對心理學的需求卻難以從浩如煙海的研究中得到哪怕萬分之一滿意的回答,因此中國心理學陷入了尷尬與困境。
實際上,在全球范圍內,心理學的狀態(tài)也是如此。這個狀態(tài)與馬斯洛在七十多年前說的非常相似:心理學今天已經被扯得四分五裂,實際上可以說已經成為三個(或更多)分離的、互不交流的科學或科學家集團:一是行為主義的、實證的、客觀主義的、機械論的集團,二是起源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一整套心理學,三是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如果說還有什么不同的話,就是除了馬斯洛所描述的那些以外,這場混亂中又增加了如今占據主流地位的認知心理學及其假子認知神經科學,使得整個心理學世界更加支離破碎。有識之士不得不認為,當今心理學又一次處于徘徊的路口。
心理學必須研究人的行為,否則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不研究人的行為、不研究社會性的人的行為,當今心理學領域的某些研究工作就完全可以歸于其他學科。而當前心理學研究的一種傾向是,一味試圖以微觀世界的現(xiàn)象解釋宏觀的人的行為,以為越微觀的知識越正確。一些研究就是看哪個腦區(qū)的活動、哪個核團的功能、哪個細胞內外離子的運動、哪個基因何時開放等,試圖以機械的還原代替研究對象本身,這不僅在哲學層面難以立足,實際結果也必然走向無知論,進而變相忽略了對人的研究,繼續(xù)下去勢必造成心理學學科的消亡。
另一種傾向認為,只有實驗室才是提供知識的唯一領地。目前這一觀點在我國尤為突出。這種對人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主要的知識體系并非來自實驗室的視而不見的傾向,也泛濫于心理學界,結果是除了實驗室以外的心理學的思想精華都被排斥了,更無法讓這些精華在回答人類社會所面臨的與心理有關的重大問題方面發(fā)揮作用。
所有的人都認可,人的行為及其心理基礎是人類自身所面臨的極其復雜的問題,甚至有人質疑以大腦來理解大腦是不是陷入了某種悖論,更何況人的社會行為遠遠比單個大腦可能擁有的功能還要復雜。這些思考難免給心理學研究蒙上不可知論的陰影。在同意心理學要從細胞分子水平到社會水平進行多層次研究的同時,一些人仍然對通過思辨、實踐驗證,再思辨、再驗證,直到總結出普適理論的研究方法噤若寒蟬,這使得我們對高級心理過程的認識,特別是對人的社會性和本性的認識嚴重滯后。眾多因為人的行為而導致的社會問題陷入無從回答的窘地。今天恰逢愛因斯坦誕辰135周年,他的相對論最初也是觀察、分析、思辨、推論的結果,是不可能在任何實驗室中得到驗證的,但最后是在宇宙活動中得到證明的,這對于如何研究和認識人類高級心理過程和行為特點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鑒于我國關于高級心理過程和人的本性研究的專著稀少,而西方心理學在這方面名著頗豐,本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愿望,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精心挑選、組織、出版了這套心理學大師系列叢書,雖然并不指望它對解決社會問題起到立竿見影之效,但至少可以給正處于進退維谷的心理人又一次冷靜思考心理學向何處去和心理學能干什么的機會,同時也給社會各界又一次提供了了解心理學全貌的窗口,進而為看待和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從這個意義上講,本系列值得所有心理學人和愿意了解心理學、愿意重新理解社會甚至整個人類的讀者參考。此刻,《人性能達到的境界》(馬斯洛)、《人類的破壞性剖析》(弗洛姆)和《自我與自性》(榮格)三本書已經翻譯和編排完畢,正在付梓,陸續(xù)還會有弗洛伊德、羅杰斯、埃里克森等人的一系列著作出版。這個系列的特點與其說關注的是人的心理,不如說偏重的是人本身及人性的本質。很多著作是充滿人文關懷的,甚至上升到了哲學思辨的范疇。生而為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心理學就不僅僅是一門學科,而是關于全人類的哲學。我想,這也是這個系列對大眾及社會最具意義的地方。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長期致力于服務心理學在我國的發(fā)展,是最早與中國心理學會合作并始終保持良好合作關系的出版機構。應世圖的邀請,正好就此機會,我就心理學如何面對學科目標和社會現(xiàn)實做點思考。這些自然都是一孔之見,希望求教于各位方家和各界人士。
張侃
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20012009)
國際心理科學聯(lián)合會副主席(20082012)
愛利克·埃里克森(1902.6.151994.5.12),
德裔美籍發(fā)展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曾獲得普利策獎。其一生中重要的貢獻是提出了人類心理社會發(fā)展的八階段理論,以及身份認同危機的概念。盡管埃里克森甚至都沒有拿到學士學位,但由于其洞見之深和學識之廣,因此被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等知名學府破格聘用為教授。前國際精神分析協(xié)會主席羅伯特?沃勒斯坦曾經說道:除弗洛伊德之外,恐怕沒有一位心理學家比埃里克森對其所處的時代產生的影響更為深刻。此外,在一項于2002年發(fā)表在《普通心理學評論》上的調查報 告中,埃里克森在20世紀偉大的100位心理學家中高居第12位,足見其影響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