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給歷史分期嗎?》是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年鑒學派第三代領(lǐng)軍人物勒高夫生前*后一部著作,是他對西方歷史進行深入思考和長期研究的成果。勒高夫用大量的史料不斷地顛覆人們對中世紀的刻板印象。通過對中世紀和文藝復興之間關(guān)系的研究,勒高夫指出,直到18世紀中葉漫長的中世紀才結(jié)束。面對歷史的連續(xù)性和斷裂性,尤其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當下,思考歷史分期這一問題,就具有了新的意義。
《我們必須給歷史分期嗎?》是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年鑒學派第三代領(lǐng)軍人物勒高夫生前*后一部著作,是他對西方歷史進行深入思考和長期研究的成果。勒高夫用大量的史料不斷地顛覆人們對中世紀的刻板印象。通過對中世紀和文藝復興之間關(guān)系的研究,勒高夫指出,直到18世紀中葉漫長的中世紀才結(jié)束。面對歷史的連續(xù)性和斷裂性,尤其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當下,思考歷史分期這一問題,就具有了新的意義。
序自人類誕生起,人類所面對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要掌握時間。日歷可以讓人類安排日常生活,因為日歷幾乎總是與自然的秩序相聯(lián)系,兩個最主要的參照就是太陽和月亮。但是一般來講,日歷定義的是一個周期性或一年的時間,它無助于思考更長的時間。然而,如果人類直到現(xiàn)在還是不能準確地預見未來,那么掌握它漫長的過去就成了重要的事情。為了整理過去,我們求助于不同的詞,比如我們說過的“年代”( ?ges)、“時代”(époques)以及“周期”(cycles)。但是在我看來比較合適的是“時期”(périodes)這個詞!皶r期”這個詞來源于希臘語periodos,它指的是路的循環(huán)。這個詞在14到18世紀是“一段時間”(laps de temps)或是“年代”的意思。在20世紀,它派生出“歷史分期”(périodisation)的形式!皻v史分期”這個詞是本書的一條主線。它表明的是人類在某一時間的活動,并且強調(diào)的是這樣的分期不是中立的。人們將時間切割成時期的理由常常來自于某些定義,這些定義強調(diào)了人們賦予這些時期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在這里我們就要把這些不言自明的理由加以突出。無論是研究社會演變或是突出歷史教學的特殊性,還是簡單地討論時間的展開,如果我們要思考歷史普遍的意義,那么將時間切割成各個時期是有必要的。但是這種切割不是簡單地按年代表進行,它應該也體現(xiàn)出過渡、轉(zhuǎn)折的理念,甚至要突出前一時期的社會、價值同后一時期的不同。所以,時期有著特殊的含義;對于歷史學家來說,無論是在它們之間的承接、暫時的連續(xù)性,抑或承接過程中所引起的斷裂,總之各個時期構(gòu)成了思考的本質(zhì)客體。這本小冊子就是要研究習慣上我們所稱之為的“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關(guān)系。由于這些概念都產(chǎn)生于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將特別關(guān)注它們所出現(xiàn)的時代以及它們所要傳達的意思。我們常常試圖把“時期”與“世紀”(siècles)相結(jié)合,而“世紀”這個詞只是從16世紀開始才被用來表示“一百年的時期”,即從“00”年開始到下一個“00”年結(jié)束。以前,拉丁語saeculum表示的是日常的世界(生活在世紀之中),或者是一段比較短、不好劃定的時期,這樣的時期通常以一個偉大人物的名字來命名,從而為這一時期增添光彩,比如“伯里克利的世紀”“凱撒的世紀”等等。世紀的概念也有其不足。某個“00”年很少是社會生活發(fā)生斷裂的那一年。所以某個世紀開始的那一年常常在元年之前或之后,有時候比一百年長,有時候不到一百年就停止了。對于歷史學家來說,18世紀開始于1715年,而20世紀開始于1914年。盡管有諸多的瑕疵,對于歷史學家以及需要參考過去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世紀仍然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編年工具。但是時期與世紀并不是在滿足同一種需求。即使有時候湊巧重疊在一起,也是出于方便的考慮。比如,19世紀引入的“文藝復興”一詞,已經(jīng)成為一個時期的標志,我們試圖讓它與一個或幾個世紀相吻合。然而文藝復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15世紀還是16世紀?很顯然我們常?嘤谡撟C出某一時期的開始。我們在下文中會看到,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的辦法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歷史分期幫助我們掌控時間或者是幫助我們使用它,它有時會使評估過去的問題顯現(xiàn)出來。對歷史進行分期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充滿了主觀性和辛勤的努力,為的是得到一個讓大多數(shù)人都滿意的結(jié)果。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歷史研究對象。在結(jié)束這篇序之前,正如貝爾納·蓋內(nèi)(Bernard Guenée)所特別做的,我想強調(diào)的是,我們所稱的“歷史,社會科學”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一門學問的對象,這門學問如果還不算那么的“科學”,至少它是合理的。當這門建立在整個人類基礎(chǔ)之上的學問在18世紀進入到大學以及中小學的時候,它才真正創(chuàng)立。教學實際上是作為知識的歷史的試金石。為了理解歷史分期的歷史,重溫這一背景很重要。
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 , 1924—2014),法國著名歷史學家,自1969年起擔任《年鑒》雜志主編之一,并逐漸成為年鑒學派第三代領(lǐng)軍人物。他長期供職于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在那里培養(yǎng)出一批優(yōu)秀的西歐中世紀史學者。勒高夫一生筆耕不輟,先后出版了三十多本專著,被譯成十余種文字。其中,《中世紀的知識分子》(1957年)、《煉獄的誕生》(1981年)、《圣路易》(1996年),均已成為中世紀史研究領(lǐng)域的經(jīng)典之作,也深刻影響了西方史學理論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