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中國奇跡而感動的人
中國進入新時代,世界已經感覺到。關注中國的人中,不止有全球政界商界精英,也包括不少全球知名院士。來自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以色列、澳大利亞、葡萄牙等國28名知名院士所感受和講解的中國新時代,給人啟發(fā)。
現在是海外人才要回來的時候了
國際著名植物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Jian-Kang Zhu)
以前我們都是要走出去學習,有很多人出去了,不少人還很有成就,但現在是要回來的時候了。
激光制造業(yè)中國已與國際看齊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李琳(Lin Li)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從不知、落后到跟蹤人的技術,現在很多行業(yè)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自己新的品牌,創(chuàng)造自己新的技術,今后的二三十年應該是中國崛起重要的二三十年。
與中國合作對西方國家有利
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郭英杰(Yingjie Jay Guo)
中國正在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道,共同合作,解決問題,實現科技進步。
德國年輕人應該來中國留學
德國私立大學聯合會董事會主席克勞斯·赫金(Klaus Hekking)
我很欣賞中國人的企業(yè)家精神。和德國不同的是,中國人敢想,敢決定,也敢做,而且行動快,我們需要向中國學習。
中國政府對科研的支持將吸引全球科學家
加拿大皇家醫(yī)學院院士唐守清(Shou-Ching Tang)
很多中國科學家都愿意回到中國,建立科研基地,這將有助于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及人民生活的改善。
中國的經濟模式更加先進
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盧斯埃達大學教授曼紐爾波爾多(Manuel
Porto)
我的大半個家庭都在中國,這也是我對中國非常感興趣的原因。
讓創(chuàng)新深入到中國整個科研體系中
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朱曉香(Xiaoxiang Zhu)
中國的科研已經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相當于是頂天了,現在重要的就是立地。
期待下一代通訊技術在中國成功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吳柯(Ke Wu)
中國目前的發(fā)展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出門不需要帶錢了。中國人可以用手機,用各種各樣的數字技術來進行支付和交易,這是中國真正的首創(chuàng)。
中國的發(fā)展就像一個奇跡
里斯本科學院副院長卡洛斯·薩萊馬(Carlos Salema)
我無法想象中國的未來會有多強大,因為有太多令人震撼的東西了。
我想為中國食品工程樹立一面旗幟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國際農業(yè)與生物系統工程科學院院士孫大文(Da-Wen Sun)
我剛出國的時候,作為一個中國人,實際上經常不敢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因為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沒有面子。祖國的強大對海外華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強的支撐。
見證兩岸歷史的生物學院士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王家璜(Lawrence Wang)
我第一次回大陸是在1986年,已是37年后了。那次回鄉(xiāng),我滿懷激動。身為一名教授,但坐在飛機上跨過長江、黃河時,我潸然淚下。
讓中醫(yī)學成為未來醫(yī)學發(fā)展的基石
美國耶魯大學藥理系講座教授鄭永齊(Yung-Chi Cheng)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就來過中國。如今,30多年過去,中國變化驚人。這其中,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是重要保障。
IT行業(yè)除了美國,就屬中國最先進
澳門大學副校長、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倪明選(Lionel M
Ni)
過去的15年間,中國的IT領域從科研到產業(yè)化都經歷了飛速發(fā)展,我認為除了美國之外就屬中國最先進。
在癌癥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中國未來將引領世界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內科腫瘤學教授查爾斯·昆比斯(R. Charles Coombes)
可以預見在未來,中國將在癌癥治療和預防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一帶一路倡議將使國際交流更加便利
德國科學院院士斯特凡·莫伊爾(Stefan Meuer)
中國之所以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得益于決策者堅定不移并滿懷信心地實施了對外開放。
中國正成為世界科研新高地
以色列理工學院生物醫(yī)學工程助理教授耶爾·雅尼夫(Yael Yaniv)
雖然之前對中國人、中國文化都有了解,但是我親身來到中國之后,才真正知道什么是震撼。
中國速度堪稱奇跡
海德堡諾貝爾獎獲得者論壇基金會科學主席安德烈亞斯·路透(Andreas Reuter)
中國的發(fā)展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最讓人敬佩的是中國人辦事的速度和毅力。
開放和交流是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
林島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基金會執(zhí)行董事尼古勞斯·圖爾納(Nikolaus Turner)
這些頂尖的優(yōu)秀人才就是這些變化的最好證明,是中國向世界開放、將人才送往國外學習的最好證明。
中國具有雄心壯志和全球視野
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馬蒂亞斯·維爾納·亨策(Matthias W. Hentze)
現在中國所做的不是模仿,而是真正的創(chuàng)新。中國在發(fā)展中敢于冒風險,敢于采取措施進行大膽的投資,從而努力開創(chuàng)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那些否認這一點的人并沒有看到現實。
每次來都能發(fā)現新東西
古巴科學院院士熱拉爾多紀廉涅托(Gerardo Guillén)
古巴和中國的醫(yī)藥科技合作也在不斷變化中,我們一直想和中國建立更深的合作伙伴關系,以創(chuàng)造更多就業(yè)。
中以在創(chuàng)新領域合作潛力巨大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前校長伊蘭·切特(Ilan Chet)
一帶一路倡議讓我們看到習近平主席非常愿意向世界敞開中國的大門,非常樂意與其他國家合作、共同發(fā)展,這一點也反映在了中國和以色列的關系上。
中國人正在奮力前進
比利時佛蘭德皇家文理研究院院士安德烈·奧斯特林克(André Oosterlinck)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開始和美國保持緊密聯系。如今,我們和中國保持緊密聯系,因為中國將成為全球領袖。
希望一帶一路倡議能涵蓋烏克蘭
烏克蘭敖德薩國立理工大學副校長肖比克維切斯拉夫(Viacheslav S. Shobik)
我希望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能夠涵蓋到烏克蘭。我們很認同這個發(fā)展觀點。
中國的現代化程度百聞不如一見
烏克蘭帕拉丁生物化學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瑪麗娜·斯考克(Maryna Skok)
我對中國歷史僅有的了解是來自我在飛機上讀的李白的詩,但是與我在這里的所見所聞大不一樣。這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中國高水平的科技發(fā)展。
中國在很多領域的創(chuàng)新已經超過了其他國家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馬爾萬·賈布里(Marwan Jabri)
從2002年第一次來華至今,賈布里教授一直在密切關注著中國的科技發(fā)展,親身感受到科技創(chuàng)新為中國經濟帶來的巨大推動及其對人們生活的深刻影響。
中國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國家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阿索克·K. 南迪 (Asoke K.Nandi)
最頂級的人才可能在中國,也可能不在中國。所以,總體思想是,應該發(fā)展、培養(yǎng)中國的青年,同時引進最優(yōu)秀的人才。
中國將在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法蘭西科學院、歐洲科學院院士埃爾韋·萊·特魯(Hervé Le Treut)
兩年前,中國是《巴黎協定》成功簽署的有力推動者之一,未來中國仍將在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是大勢所趨。
與中國科學家合作是我長久以來的愿望
巴西國家科學院院士伊麗莎白·豐特斯(Elizabeth Pacheco Batista Fontes)
2007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當時我感覺自己身處巴西,機場一片混亂。如今,我對中國的印象大為改觀,不僅是因為機場,也因為我目睹的一切。
后記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新時代:全球院士點贊中國》從一個立意變成一組產品,從一組產品變成一次成功的國內外傳播,F在,它又從一次新聞意義上的傳播回歸至一本小書,以更持久的方式講述更豐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