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全集(插圖本 套裝1-9卷)》共9卷,由知名學者、德語翻譯家葉廷芳先生主編。全書創(chuàng)作部分主要依據(jù)卡夫卡生前好友馬克斯·勃羅德的版本編纂的,而略作調整;書信則依據(jù)近年發(fā)現(xiàn)的資料作了較大補充。第一卷為短篇小說,根據(jù)保爾·拉貝《卡夫卡短篇小說集》和馬克斯·勃羅德《鄉(xiāng)村婚事》重編。第二卷收錄兩部長篇小說《失蹤者》和《訴訟》。第三卷收錄長篇小說《城堡》。第四卷收錄隨筆、殘篇以及談話錄,隨筆包括卡夫卡留下的八個八開本筆記本,具有珍貴的資料價值。第五卷為卡夫卡日記,末附作者的幾個旅游日記。第六、第七兩卷為書信集,第六卷收錄的是除情書和家書以外所有1900-1921年之間致友人的書信;第七卷收錄1922-1924年之間致友人的書信,其余為家書,末附卡夫卡寫于1919年而最終并為寄出的知名長信《致父親》。第八卷收錄情書。卡夫卡所寫情書數(shù)量之多,在現(xiàn)代大作家中實屬罕見,約占卡夫卡全部文字的一半左右,而先后給兩個熱戀對象寫的情書又占了其中一半以上。本卷主要為卡夫卡致與之兩次訂婚、又兩次退婚的菲莉斯·鮑威爾的情書。第九卷一部分仍為卡夫卡致菲莉斯·鮑威爾的情書,另一部分為致有夫之婦密倫娜的情書。
《卡夫卡全集(插圖本 套裝1-9卷)》譯者有張榮昌、章國鋒、趙蓉恒、盧永華、黎奇等,均為德語翻譯界卓有建樹的翻譯家。
上世紀90年代,《卡夫卡全集(插圖本 套裝1-9卷)》曾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次再版,我們依照現(xiàn)行規(guī)范改換了個別文字,并從國外有關書籍中遴選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圖片資料392幅,以作較大補充,其他未作更動。
為任何一種事業(yè)殉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說膽小鬼做不到,窩囊廢做不到,一般的凡夫俗子也做不到。這需要一種頑強的意志和毅力,還需要一種把性命豁出去的犧牲精神。也許有人會說,卡夫卡自己都承認:一切障礙都能把他催毀。是的,表面看,他確實不是一個進攻型的斗士,而是防守型的小民,某種程度上,《地洞》中那位精心營造了他的防御工事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的寫照,他甚至還通過這位主人公的口說:對于任何一種比較認真的進攻,他都準備退讓。但是前面說過,那個悖論的邏輯不僅左右著他的思維方式,而且還指導著他的生存方式,甚至可以說,他的整個精神結構根本就是一個悖謬:一個方面表現(xiàn)的軟弱,正意味著另一個方面必定是堅強;或者說他在一個方面對軟弱的犧牲,在另一方面必定是對堅強的增添。因此我們固然不應忘記他“手杖上”的上述銘語,我們同樣不能忘記他在不止一個場合寫的箴言:人是不可能沒有一種“不可摧毀的東西”而活著的。他認為他自己身上就有這種東西,因此他的內(nèi)心是“好斗”的。這一正負型的精神結構導致他的命運的悲壯性,使他成為作家中“生活上最沒有成就的人”,而在現(xiàn)代藝術的探險中卻是“表現(xiàn)主義文學中最有成就的人”①。但在生活上那“負”的一方經(jīng)常規(guī)勸他“放棄吧!”② 承認自己的失敗,把婚約解除;而“正”的一面卻始終堅持一個音響:解除了,再愛,再訂,……因此第三次婚約的解除,并沒有妨礙他不久又熱烈愛上密倫娜,失敗后又愛上多拉·狄曼特,并且要與她結婚,只是對方家長的反對而作罷,最后還是以同居方式讓多拉陪伴他到死。而在成就上,那“負”的一方經(jīng)常使他感到“沒有找到適合于自己口味的食物”,藝術上并不成功,不應該作為作家而存在,應把文稿統(tǒng)統(tǒng)燒掉;而“正”的一方卻始終堅持:一定要“把藝術推向頂峰”(《饑餓藝術家》),拿到“那頂放在最高處的桂冠”(《歌女約瑟芬》),即便因此導致肉體毀滅也在所不惜。因此,囑咐焚稿后他并沒有停止寫作,甚至直到生命最后一個半月,還在病床上校閱清樣。你看他生活上的每一次失敗,生命血本的每一次償付,都意味著他藝術上的再一次奮起?ǚ蚩ň褪菓{著這種悲壯性的堅韌精神,把他完成“緊急使命”的努力一步一步堅持下去的。這是一種尼采式的抗衡悲劇命運的精神秉性。無怪乎法國加繆在尋找他的美學建構方法時,很快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看到了“希望和荒誕”,他無疑在那些諸如進不了“法的大門”等到老死也不后撤的鄉(xiāng)下人身上,在得不到城堡批準的戶口證永遠不停止抗爭的土地測量員K.身上,在找不到適合自己胃口的食物決不進食,寧可餓死的饑餓藝術家身上……看到了西緒福斯的現(xiàn)代原型。
卡夫卡也許確實不能像巴爾扎克那樣能夠“粉碎一切障礙”,但他在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專線”上可以說把“一切障礙”給粉碎了!過程當然是殘酷的,代價是巨大的:實際上他把生命價值的一半交給了魔鬼,以成全他另一半的成功。也可以說他為了“靈”的完美,作出了“肉”的犧牲。
卡夫卡的個人犧牲和殉難給他人、給后人,特別是給世界文學帶來了福音。由于他的個人犧牲所換來的貢獻,為本世紀的世界文學史增添了奠基性的篇章。作為享受這一福音的后人,我們除了對卡夫卡本人表示敬意外,對促成他成功的一些有關人員也表示欽佩。第一位無疑是馬克斯·勃羅德。這位卡夫卡大學年代的猶太同窗,在卡夫卡尚未成名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小有名氣的作家。他是卡夫卡價值的最早發(fā)現(xiàn)者和鼓勵者。早在1916年,在卡夫卡才寫出了《判決》、《變形記》、《司爐》、《在流刑營》和《失蹤者》以及《訴訟》一部分的時候,他就指出,卡夫卡是一個堪與當時的第一流作家如霍普特曼等人相提并論的大作家。卡夫卡在作家中是個罕見的現(xiàn)象:他只對朗誦自己的作品有濃厚的興趣,但對發(fā)表卻很少關心,以致他生前幾乎每篇作品的發(fā)表,都要經(jīng)過勃羅德“強求硬討”。馬克斯·勃羅德的最大貢獻是他出于慧眼沒有執(zhí)行卡夫卡要他燒毀其全部書稿的遺言,而把它們一一整理發(fā)表,尤其是三部未寫完而稿頁零亂的長篇小說《訴訟》(1925年)、《城堡》(1926年)和《失蹤者》(1927年,勃羅德為其改題為《美國》),并于1935、1936年和1949、1950年先后兩次編纂了卡夫卡文集六卷集和九卷集,從而使卡夫卡的作品迅速走向世界。勃羅德作為作家和學者,又是卡夫卡的最親密的知己,由他來從事卡夫卡的遺稿整理工作是最理想不過的。作為見證人他所撰寫的《卡夫卡傳》和有關卡夫卡的學術著作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幸哉卡夫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另一位卡夫卡的發(fā)現(xiàn)者當推萊比錫的庫爾特·沃爾夫出版社及其同名社長。他認識卡夫卡時(1912年6月),卡夫卡還才出版過一本薄薄的《觀察》,其他名篇均尚未問世。但他一開始就喜歡卡夫卡的作品。此后,凡是卡夫卡的作品經(jīng)馬克斯·勃羅德動員交出來發(fā)表的,沃爾夫幾乎來者不拒,在他寫給卡夫卡的一封信里這樣表示:“凡是您自己能決定的、能給我們的任何手稿都歡迎,并保證以書的形式出版!雹 后來他完全履行了自己的諾言。
這里值得提及的還有兩位先后和卡夫卡相愛過的女性——菲莉斯·鮑威爾和密倫娜·耶辛斯卡。前者和卡夫卡戀愛了五年,前后訂了兩次婚,又都解除了,原因如前所述,多半在卡夫卡,他自己也承認:先后給兩位姑娘帶來了痛苦(另一位是1919年與卡氏訂婚的沃里切克)。菲莉斯后來嫁給別人了,但是她并沒有記恨卡夫卡,相反她精心保存著卡夫卡寫給她的525封信件,成為卡夫卡文學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密倫娜與卡夫卡相愛了半年,這期間卡夫卡的愛火幾經(jīng)挫折不但絲毫未減,其烈焰程度反而達到頂點。他在幾個月里寫給密倫娜的18萬字(按:譯成的漢語文字)情書按筆者淺見是最具文學價值的。它們也由密倫娜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特別是在法西斯追捕期間,她想方設法輾轉交到了可靠的朋友手里。1921年1、2月份,就在她與卡夫卡的關系破裂以后不久,她在致勃羅德的信里依然對卡夫卡作了很高的評價:“我相信,我們大家,整個世界,所有的人都有病,唯獨他是唯一健康的、理解正確的、感覺正確的、唯一純粹的人。我知道,他不是反對生活,而僅僅是反對這一種生活!雹 這兩位女性,密倫娜和菲莉斯,都表現(xiàn)了不平凡的眼光和胸懷,是值得稱道的。
卡夫卡從30年代后期開始越出國界,歷經(jīng)英國、法國、美國,形成巨浪后又返回歐洲大陸,并向拉丁美洲、亞洲、非洲鋪開,60個春秋過去,其勢頭迄今方興未艾,他的作品被選進德語國家甚至更多的國家的中學課本、大學講壇;他的書一版再版,翻譯的語種越來越多;至少每兩年有一次國際學術討論會,研究他的著作不計其數(shù),產(chǎn)生了一大批研究專家和不止一個國際學術團體?ǚ蚩ㄑ芯恳殉蔀橐婚T獨立的學科。研究他的人來自各種不同的世界觀——從天主教徒到馬克思主義者。研究方法不拘一格,既有社會學的,也有宗教神學的;有心理學的,也有傳記學的;有存在哲學的,也有實證論的;有現(xiàn)象學的,也有語言學的;……。這使卡夫卡的作品更加多采多姿,深邃難測,從而為其多義性、多重解釋性的特征獲得了科學依據(jù),并豐富了現(xiàn)代詩學的內(nèi)涵。
卡夫卡的原始資料主要存放于英國牛津。勃羅德死后,一部分資料由他的妻子I·E·霍弗掌握,可惜她于1986年把它賣給了一家拍賣行,曾引起學術界的憤懣。80年代以來,由卡夫卡的一位外甥女授權,G·諾伊曼教授、J·波爾恩教授、M·帕斯萊教授等五位德、英學者聯(lián)手合作,利用牛津的資料,經(jīng)過多年努力,完成了卡夫卡著作的校勘工作,出版了?北。這個版本糾正了舊版本中的某些疏漏,并標出了被作者刪去或涂改過的段落和字句,可以看到卡夫卡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各種動機(motiv)和想法,為進一步研究卡夫卡的作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這是國際卡夫卡學術界近年來的一個重大進展。當然從專家角度看,新版本也不是沒有缺點的。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讀者對西方現(xiàn)代文學包括卡夫卡的接觸比較晚。60年代中期出了一本《〈審判〉及其他小說》作為“反面教材”在“內(nèi)部發(fā)行”,那只有少數(shù)專業(yè)人員有機會看到。70年代末,隨著我國開放時期的到來,卡夫卡和其他許多西方現(xiàn)代主義作家終于獲得我國的“簽證”,并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的歡迎。尤其是卡夫卡,無論他的“文格”還是“人格”都受到我國讀者的充分肯定和看重。17年來,各報刊、出版社爭相發(fā)表和出版他的作品和關于他的評論,F(xiàn)在我國已有卡夫卡著作的譯本十余種,傳記四種,評論幾十篇,專著——嫌少一些——兩種。這些讀物在我國問世,對我國文學觀念和審美習慣的更新起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如果說,西方讀者對卡夫卡的“熱”度已趨于穩(wěn)定,那么我國讀者仍在劇增。我國德語文學界的卡夫卡研究也在迅速取得進展,已開始走向世界,并有學者參加關于卡夫卡的國際學術討論會,其發(fā)言受到與會者注意。正是根據(jù)這一形勢,河北教育出版社在計劃出版《世界文豪書系》的時候,卡夫卡成了入選的重點對象之一。應該社之約,筆者欣然與之合作,負責卡夫卡全集中文版的編纂工作。
作為一位世界級的大作家,卡夫卡的作品數(shù)量不算多,共約三百余萬字。但作為一位業(yè)余作家,特別是作為一位多年疾患在身、年壽夭折的業(yè)余作家,這個數(shù)量已經(jīng)是相當可觀的了!事實上,卡夫卡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作家,他的業(yè)余時間已經(jīng)利用到極限——不,超過了極限,就是說都是用必要的休息和睡眠時間換來的。而且每個字都是在靈魂深處飽浸了作者心血后迸發(fā)出來的,因此這些文字“水分”很少。
這些文字的構成有個特點:想像性文字,即屬于通常概念“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小說,比例不高,僅占三分之一,而書信卻占了總數(shù)的一半略強,其中情書又占了書信的一半以上。但卡夫卡的書信不能等閑視之,它們都是卡夫卡思想和情感的真實流露,具有很高的文學性。特別像《致父親》這封超級長信,不啻是一篇杰出的政論。還有他的情書,尤其是《致密倫娜情書》,也是非常出色的抒情散文。至于他的日記、筆記、隨筆、箴言等,也都是用生命寫成的,都有很高的思想和文學價值。
提到卡夫卡的書信,我們有個幸運:卡夫卡的家書即那本《卡夫卡致家屬和奧特拉》中的晚年部分有好多空缺,這部分散佚信件直到1986年才在布拉格被發(fā)現(xiàn),但遲遲未見出版。去年春天,卡夫卡全集譯稿即將截稿,正準備寫幾句向讀者表示遺憾的話,這時突然收到一位德國友人給我寄來的一本小書,打開一看,正是這部分空缺的信件,不啻是“及時雨”!這樣,卡夫卡的家書終于以近乎完璧的面貌與讀者見了面。這位寄書的德國朋友叫韋伯夫人,與她相識15年來,她經(jīng)常關心我的卡夫卡研究,隨時注意這方面的信息,有時主動給我寄書來,使我獲益匪淺。趁此機會,向韋伯夫人表示敬意和謝忱。
這部全集基本上是根據(jù)馬克斯·勃羅德的版本翻譯和編纂的。但勃羅德編的文集是以單行本的面貌出現(xiàn)的,有的篇幅很少,如《致父親》,也算一集,反之亦然,如《致菲莉斯》,800多頁,并且不分順序。根據(jù)國內(nèi)外通行的慣例,我們的這部翻譯的全集由筆者作了重新編排,以各集的篇幅不太懸殊為原則,或分或合,恰好歸納成九集。其中,古斯塔夫·雅諾施的《卡夫卡談話錄》(一譯《卡夫卡對我說》)的真?zhèn)螁栴}學術界不無爭議。但根據(jù)馬克斯·勃羅德的鑒定,內(nèi)容是可信的,故作為卡夫卡作品的一部分一并編入。短篇小說集主要是根據(jù)保爾·拉貝編的版本編纂的,但作了較大的調整,編者從《八本八開本筆記簿》和散頁筆記中抽出一些短篇或超短篇小說補充進去,這樣使讀者對卡夫卡短篇小說的全貌有個較完整的了解,特別是對他的大量的“超短篇”小說有個較深的印象。(卡夫卡堪稱“超短篇小說”或“微型小說”的鼻祖。┤忻恳痪砘蛎坎孔髌范技恿饲把,有些地方根據(jù)情況由譯者或編者名義增添了一些注釋。
上述?氨境霭娴臅r候,本全集的組譯工作早已完成,有的譯者已交了譯稿,故改換版本已不可能。這多少有些遺憾。但筆者認為,對于一般讀者來說,老版本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作為中國第一部卡夫卡全集,老版本很能給人一種歷史感。
這部全集是在忙里偷閑情況下編成的,部分譯文不夠成熟。而這篇序言更是在國外考察、東奔西跑、沒帶資料卡片情況下寫成的,粗淺更可想見,謹向讀者表示歉意。
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 –1924),20世紀初葉最重要的德語作家,與喬伊斯、布魯斯特等同為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長篇小說《城堡》、《訴訟》及中篇小說《變形記》等為他贏得了世界范圍的廣泛、不朽的聲譽。卡夫卡出生于奧匈帝國晚季的布拉格,父親是靠勤勞獲致中產(chǎn)階層的猶太商人,個性剛毅、嚴酷,這一特定的時代和家庭環(huán)境在卡夫卡的個性和創(chuàng)作中打下鮮明的烙。簥W匈帝國的專制主義與歐洲現(xiàn)代潮流的悖逆,猶太民族的無家可歸與受歧視、受壓抑的處境,以及父親家長制的威權,這一切都導致卡夫卡對現(xiàn)實世界的陌生感和異己感,他在自己的生命中深切地感受到黑格爾、克爾凱戈爾哲學中所指出的現(xiàn)實世界的“異化”,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完整地反映了出來?ǚ蚩ㄔ斡喕槎秩谓獬榧s,一生又曾與多個女性發(fā)生戀愛。凡此種種一波三折、優(yōu)柔寡斷的情感經(jīng)歷,亦在他的小說、書信、日記中留下了印記。
卡夫卡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多為底層不知姓名的人物,他們深受帝國官僚體制的擠壓,內(nèi)心充滿孤獨、恐懼、迷惘與不安,情節(jié)多支離破碎,從中折射出帝國末季的社會矛盾及眾生世相,成為那個時代的典范之作?ǚ蚩ǖ淖髌烦龓撞块L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外,還有大量幻想故事、隱喻性寓言、雜感性隨筆、哲理性箴言,并留下大量的書信、日記。
第一卷 短篇小說 洪天富 葉廷芳 譯
第二卷 長篇小說《失蹤者》《訴訟》 張榮昌 章國鋒 譯
第三卷 長篇小說《城堡》 趙蓉恒 譯
第四卷 隨筆*談話錄 黎 奇 趙登榮 譯
第五卷 日記(1910-1923) 孫龍生 譯
第六卷 書信(1900-1921) 葉廷芳 黎 奇
趙乾龍 謝建文 何 敏 譯
第七卷 書信(1922-1924) 葉廷芳 黎 奇 謝建文 譯
家書 王建政 張榮昌 黎 奇 譯
第八卷 致菲莉斯情書(I) 盧永華 等 譯 葉廷芳 校
第九卷 致菲莉斯情書(II) 盧永華 等 譯 葉廷芳 校
致密倫娜情書 葉廷芳 黎 奇 譯
不過,這不再是昔日那種輕松活潑的閑談,已往每逢格里高爾在小小的旅店房間里不得不疲憊不堪地鉆進潮濕的被窩里時便常常懷著幾分渴念想到那樣的情景。他們現(xiàn)在往往很沉默。吃罷晚飯后不一會兒父親便在扶手椅里睡著了;母親和妹妹相互告誡保持安靜;母親把頭低低地俯在燈下,給一家時裝店縫制精致的內(nèi)衣;已經(jīng)當上了售貨員的妹妹在晚上學習速記和法語,將來也許可以謀到一個較好的職位。有時父親醒過來,仿佛他根本不知道他已睡了一覺了似地,他對母親說:“你今天又干了這么多針線活!”說罷立刻又睡著了,母親和妹妹則神色疲倦地相視一笑。
父親懷著一種固執(zhí),在家里也不肯脫掉他那身制服;睡袍一無用處地掛在衣鉤上,而他卻穿戴得整整齊齊在座位上打瞌睡,仿佛他時刻準備著應差,在這里也等候著上司的吩咐似的。因此雖然有母親和妹妹加以悉心保護,他那身一開始就不是簇新的制服還是漸漸顯得臟了起來,格里高爾常常整夜整夜地望著這身沾著層層污漬、閃著經(jīng)常擦拭的金紐扣亮光的衣服,老人就穿著這身衣服極不舒服卻又極安寧地睡覺。
時鐘一敲10點,母親便輕聲細語,設法喚醒父親,隨后便勸說父親上床睡覺,因為這里睡不安穩(wěn),父親6點就要上班,極其需要睡個安穩(wěn)覺。但是由于自從他當上雜役以來便犯上了這種犟脾氣,他總是堅持要在桌子旁邊多待一會兒,盡管他通常都會睡著,后來反正得花盡九牛二虎的力氣才能說動他以床換扶手椅。不管母親和妹妹怎樣和聲細語勸誡他、催促他,他總要慢慢搖上一刻鐘腦袋,閉上雙眼,不站起來。母親扯他的袖管,對著他的耳朵說些奉承拍馬的話,妹妹放下功課過來幫助母親,可是父親就是不聽勸告。他更深地沉陷在他的扶手椅里。直到婦人們抓住他的胳肢窩,他才睜開眼睛,交替著望望母親和妹妹并慣常說: “這就是生活。這就是我的平靜的晚年!庇谑窃谶@兩位婦人的攙扶下,他站起身來,頗費周折,仿佛他對他自己便是極沉重的負擔似地,讓婦人們一直扶到門口,在那里揮手叫她們回去,獨自繼續(xù)往前走,而母親和妹妹則急忙分別扔下針線活和筆,追上父親,以便繼續(xù)助他一臂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