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國志(全2冊)
《三國志》是我國史學家、西晉學者陳壽撰寫的一部史學著作,后人把它列為“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種。
《三國志》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60年的歷史,共65卷,包括《魏書}30卷、《蜀書》l5卷、《吳書》20卷,后人又稱為《魏志》、《蜀志》、《吳志》。因為,陳壽是從三國進入晉朝的,并且在晉朝擔任官職,所以,他在著書時必須要為晉國的政治需要著想。晉朝是直接繼承魏政權(quán)而統(tǒng)一全國的,陳壽在《三國志》一書中,就把魏擺在正統(tǒng)的地位,用本紀的名稱來記述魏國君主的行事,而蜀、吳二國,一律稱傳。盡管如此,陳壽在蜀、吳二書中,仍然用本紀的方法,即編年體的方式,按年月日記載蜀、吳國君的政事。因此,在《三國志》中,魏、蜀、吳三國是并列為書的。應(yīng)該說,陳壽撰寫三個王朝并的歷史巨著,是冒很大風險且很有獨特的眼光的。如果沒有陳壽的《三國志》,我們對那時是三國鼎峙的認識就不會這么明確。因而,《三國志》的歷史價值、文獻價值、文學價值都不可以低估。
《三國志》不僅在史學上占有重要的地步,在文學上也有著突出的貢獻。作為記載三國時代原始的資料,它為后代有關(guān)三國的文學作品,如話本、平話、雜劇,以及《三國演義》的問世,提供了手材料。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