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的主人公“我”是倫敦懷才不遇的作家,偶然間認識了一位證券經(jīng)紀人,對方在人屆中年后突然響應內(nèi)心的呼喚,離經(jīng)叛道舍棄一切,先是奔赴巴黎,后又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全身心投入繪畫,并在死后聲名大噪!拔摇痹谒擅箝_始追溯與藝術(shù)家家曾經(jīng)的來往與對方之后的人生經(jīng)歷。
藝術(shù)家的故事以生極落魄、死備哀榮的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為基礎。
[英]毛姆,
小說家,劇作家,F(xiàn)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畢業(yè)于倫敦圣托馬斯醫(yī)學院,后棄醫(yī)從文。在現(xiàn)實主義文學沒落期堅持創(chuàng)作,并最終奠定文學史上經(jīng)典地位。
倡導以無所偏袒的觀察者角度寫作,包容看待人性,保持作品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反對將小說當作“布道的講壇”而交由讀者自行判斷。1946年,設立薩姆塞特?毛姆獎,獎勵優(yōu)秀年輕作家。1952年,牛津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954年,英王室授予“榮譽侍從”稱號。
有關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的訴諸文字的東西已經(jīng)不少了,如此來看,我也無須再費筆墨。一個畫家的紀念碑是他的藝術(shù)成就。確實,我對他的了解比多數(shù)人要多得多。在我一開始遇到他的時候,當時,他還未成為一名畫家,他在巴黎度過的窮困潦倒的那段時間里,我和他常常見面。然而,如若沒有那可怕的戰(zhàn)爭給我進入塔希提島的機會,我絕不可能把我的部分往事記錄成書面的形式。就如公眾所知曉的那樣,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個階段,他是在塔希提島度過的,在那里,我碰到了很多了解他的人。我了解到,以我這種身份,正好能把他一生中最鮮為人知的一段時光,照亮在人們的眼前。如若有人像我和思特里克蘭德一樣,與埃爾·格列柯親密無間,為了能夠讀到這個人寫下的回憶筆記,我們有什么東西不舍得放棄呢?
然而我并不想把這些作為自己的借口。我忘記了是哪個人在過去向我建議,為了讓自己的內(nèi)心平靜下來,我們每天都得做兩件我們本身所不樂意的事情。說出這句話的人顯然是個聰慧之人,我始終遵從他的建議做事,因為每天上午我都得起床,每天到夜晚降臨時,我要上床睡覺。然而,我這人本身具備苦行主義傾向,在此過程中經(jīng)歷的磨難,感受的辛苦,僅僅是為了讓某個碰巧讀到,我長期以來,每一周都主動讓我的身體遭受一次更嚴厲的折磨。我一期不落地追看《泰晤士報》。這是相當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鍛煉,
因為我發(fā)現(xiàn)有如此多的書被寫出來,有如此多的作者心懷希望地看著它們出版,但是等待著這些書的命運竟是如此慘淡。就算能夠成功,那成功的時間也是極為短暫的,眨眼之間的事罷了。沒有人能知道寫作者用了多少心思和汗水去完成一本書這本書的人放松幾小時,或者驅(qū)除他路途的勞頓。如若我能夠借助書評做出判斷的話,那么很多書是寫作者歷經(jīng)千辛萬苦完成的,他曾經(jīng)為了它想得頭痛欲裂,對于有些作者來說,甚至是付出了一輩子艱苦的勞作。我在這個事情中汲取的教訓是:作家追求的回報應該是揮灑文字的快樂和傳播思想的愜意,至于其他的客觀事物,那就無所謂了,不用去在乎贊美或詆毀、失敗或成功。
戰(zhàn)爭的到來也同樣會更新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青年人向我們過去不熟悉的神靈尋求幫助,我們的后輩將要朝哪個方向走,現(xiàn)在也可以看出端倪了。喧囂的年青一代也注意到了自身的力量,早已經(jīng)敲過門了。他們蜂擁而入,坐在我們原本的座位上,他們大呼小叫,空氣中縈繞著吵鬧聲。有些為老不尊的長者搞笑地模仿年輕人的吵吵嚷嚷,想要證明屬于他們的年代仍舊存在;他們像最富有活力的后生們那樣振臂高喊,然而喊出來的口號是那樣空洞;他們像可憐的蕩婦,即使年齡已上了一個臺階,企圖用畫筆和脂粉,依靠嘰嘰喳喳不停喊叫,讓青春幻影重現(xiàn)。智慧一點兒的就會表現(xiàn)出一副不卑不亢的優(yōu)雅樣子。他們無奈的微笑中帶著略微寬容的嘲諷。這些人記得曾經(jīng)他們將躊躇滿志的前輩踩在腳底下,也是同樣的大叫大嚷、出言不遜;他們還能預見這些高擎火把的勇敢人士眨眼之間就會把位置讓出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句話可以被稱為最后一句話。哪怕是新的《福音書》,到尼尼微城繁榮昌盛的時候不也已經(jīng)變成舊的《福音書》。那些慷慨激昂的人自認為他們所說的話是前輩聞所未聞的,卻不知道這類豪言壯語早就已經(jīng)被說上了千遍萬遍,甚至說話的腔調(diào)也是大同小異。鐘擺來回游蕩,往復循環(huán),那個圓圈一直都在重新啟動。
在某些時候,一個人已度過了他本人較為輝煌的階段,邁進了一個他并不熟悉的新時代,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會注意到人類喜劇中最獨特的景觀。舉例來說,如今,有哪個人會站出來說他還想得起喬治·克萊布【喬治·克萊布(1754—1832),英國詩人】呢?他曾經(jīng)是個著名的詩人,在那個時期,所有人都異口同聲地稱贊他是一個天才,這種現(xiàn)象在更為復雜的當今社會里是極為少見的。
他從亞歷山大·蒲柏【亞歷山大·蒲柏(1688—1744),英國詩人】派那里學會了寫詩的技巧,用押韻雙行體撰寫了許多德育故事。之后,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zhàn)爭闖入了人們的生活,詩人們紛紛吟誦新的詩歌。克萊布先生仍舊撰寫他的偶體韻文的道德教化故事。我猜他必定了解過年青一代詩人的詩作,因為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發(fā)出了較大的動靜,而且我猜想他會覺得那些詩文寫得過于低劣。當然,絕大多數(shù)實在是寫得不好。然而濟慈和華茲華斯的贊頌詩歌,柯勒律治的部分詩作,再加上雪萊的幾首名詩,的確開辟了前人從未探索過的精神境界?巳R布先生已經(jīng)是明日黃花,但他仍是孜孜不倦,寫他的押韻詩歌。我同樣也讀過一些我們那個年代年輕人的詩歌,他們那些人里面,或許會有更加熱情的濟慈,抑或是更為簡單的雪萊,而且已經(jīng)發(fā)表了讓世人難忘的詩章。我贊賞他們的優(yōu)美辭藻——即使這么年輕,卻也已經(jīng)是才華橫溢,免荒唐——我驚嘆他們巧妙的文字運用,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