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一個畫家的角度,以隨筆的形式,通過詮釋畫與品,品與格,視與覺的含義;討論畫家對畫作及品畫的認識和理解;記錄作為畫家的執(zhí)著與精神層面的升華;以及對畫家從視到覺,再到悟,最后表現(xiàn)為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心理歷程的真切描述,試著去探究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下畫的意與境,意與形的含義及內在關系。
本書書畫兼?zhèn)、行文曉暢、哲思雋永,上冊四篇畫評及心象系列畫作欣賞;下冊七篇隨筆,傾聽畫家內心的聲音。
也許是您期盼已久的一次藝術探究體驗和生活美學實踐。
打開《心象》,我們有幸在雋永通透、蘊藉深厚的文字里,傾聽這位繪畫美學創(chuàng)領者的人性感悟與哲學思考。
序
The Preface
一波三折與反復涂抹
文 / 王林
南平兄和我一樣,是做老師的人,和學生討論藝術表達問題,是經常性的。一學生問:中國畫的線條為什么總是要一波三折呢?周南平回答道:假若我們的古人和洋人都要修一座橋,洋人會選擇兩岸最近的地方,因為可以節(jié)約材料、經費、工期,減少難度及過橋時間等等。但除了這些之外,古人還會考慮一個問題,就是要把-橋建在風景最美的地方,即使多費點事兒,也在所不惜。因為“中國古人以為再急的事情都大不過對自然的愛和賞,我們既要過河也要看山玩水。這大概就是一波三折的起因吧”。問題解答得很智慧,也很有意思。我對平時使用毛筆書寫與繪畫的學生都是這么要求的,但很少有人去問個究竟。同樣的問題也是如此,只要求學生去做,卻沒人去問問原因——我指的中國的山水畫,從來沒人畫過山之陰影,為什么呢?是古人對此毫無感覺嗎?不是。
白居易詩曰:“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寫的正是山在水流中的倒影。是毛筆水墨宣紙這些工具材料不適合表現(xiàn)山影瑟瑟抖動的形狀嗎?恐怕也并非如此。只是因為中國古人沒這么畫過,傳統(tǒng)文人畫沒有先例而已。可見古典藝術系統(tǒng)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定,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者則謂之不宜也。
古典之謂,乃是建立在封建等級社會基礎之上的集體文化系統(tǒng),一旦進入以個人性為前提的現(xiàn)代社會,情況的改變也就勢出必然。問題不在于傳統(tǒng)筆墨有過怎樣的審美價值,而在于今天的審美判斷發(fā)生了變化,“筆墨當隨時代”。如果一味依據古人、依附古人,那必然是“筆墨等于零”。吳冠中先生有言:“知識分子的天職就是推翻成見”,我想生活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藝術家亦復如此。
讀南平之文與畫,深感他有著對古典藝術人文價值的深刻理解,更有著另起爐灶訴諸個人性表達的沖動與理思。姑且梳理一二,就教于南平兄:
其一,周南平畫畫,因長期研習書法,傳統(tǒng)功底非常扎實,這從他出手的線稿就能明白。除少量作品的殘留線條顯現(xiàn)出不同的繪畫層次之外,絕大多數(shù)畫作都是反復涂抹的結果,甚至一張畫可以持續(xù)畫下去,似乎永不結束。故畫作給人的印象是特別厚重、深沉、奇特而異樣。南平最喜歡的詩詞意象,是“暗香浮動月黃昏”那樣一種幽微,但從不書寫“疏影橫斜水清淺”的筆墨性情。其所為,是要表達個人對自然真實和真實自然的體會與體悟,也就是他所強調的“視覺”——視之覺的覺醒與覺悟,而不是去記錄視網膜上看到的東西。這是一個不斷繪制、不斷覆蓋、不斷否定的過程。人之為人,藝之為藝,只有通過自我否定,才有可能在既定意識、既成權利與既得利益的遮蔽之中,爭取自我更新的可能性。我理解南平作品的發(fā)生學與過程性,只是想說,過程既是發(fā)生亦是結果,藝術作為過程的結果或結果的過程,都需要非同尋常的視覺反應并從中得到印證——證悟之悟,需要靈感、靈氣、靈性與靈魂。
其二,是周南平繪畫中光色的作用。南平從來不畫固定光源照耀之物,也不畫人為光照的燈光舞美。他只畫天地混沌、恍兮惚兮的宇宙之光,所謂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分布在繪畫對象上的光線,不是背景空間的浮現(xiàn)就是物體自身的輝映。套用《圣經》的話,“上帝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而對畫家來說,一是“物體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二是“空間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光成為物體的一部分,也成為空間的一部分。光與色水乳交融的結果,則成為根植于個人記憶的形狀。顯然,畫家心理積淀著太多的抑郁、焦慮和難以掙脫的精神重負。也許在無邊的黑暗和稀微的光亮之中,色彩具有拯救意義,因為自然的真實正在于物體與空間有著無限豐富的色彩。南平近作漸多鮮色與亮色,我想這種變化非常必要。不獨是因為墨分五色,色彩更可
千變萬化,重要的是色彩之于水墨,不僅是對比與反差,而且意味著抗體與活力,這對于當代繪畫而言不可不察也。
其三,周南平作品特別值得品味的地方,還在于質感和肌理的創(chuàng)造性,以此還原自然本身的屬性。在他的繪畫觀念中,周南平并不特別看重線條技法與平面構成,對圖式化等樣式主義了無興趣。他看重繪畫效果中的退讓與消融、充盈與彌漫、厚重與華滋。退讓意味著從寫生中后退,和筆法慣性保持距離,由此消融固化的藝術形態(tài),解除樣式化風格的功利約束。其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橫豎滿幅,反復潑灑,四處彌漫,在厚重與華滋的形體肌理和充盈流動的空間質感中,讓畫面變得深遠、幽冥、寧靜、微妙與神秘。
我是在四川美術學院一次群體展覽中見到周南平最近的畫。大概是出于理論直覺,見后久久不能忘記。我想凡是總會想起的東西一定有些道理,把這些感受寫出來,是對自己讀畫的反省,也是對南平好友潛心創(chuàng)作的一個交代。
以此為序,請教方家。
2017年6月18日
四川美術學院黃桷坪老校區(qū)
周南平 1985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此后在四川美術學院附中任教9年,有豐富的美術入門教學經驗,F(xiàn)為四川美術學院裝飾藝術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1987年在新加坡舉辦個人畫展。1989年作品《睡蓮》、《盛裝苗族少女》獲建國四十周年四川美術展優(yōu)秀獎。1992年在香港舉辦《環(huán)形空間》六十幅作品展。1997年,作品《庭院之三》收入《中青年國畫家百人畫冊》,同年完成大型卡通連環(huán)畫集《雞毛信》、《地道戰(zhàn)》《平原游記隊》《烈火金剛》的編繪(海天出版社)。1998年,作品《建筑與它擁有的風景》參加“98中國山水畫展”。1999年完成著名作家沈石溪小說插圖250幅(重慶出版社)。1998年至2000年完成大型卡通連環(huán)畫集“36計”(共36集)的編繪(重慶出版社)。 2000年完成 專著《創(chuàng)作基礎教程》。2007年完成專著《動漫的歷史》。
序 The Preface
一波三折與反復涂抹 / 9
文 / 王林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and Repeatedly Painting / 12
by Wang Lin
畫評 Painting Reviews
黑:面對、打開及方式 / 21
——評周南平先生的油畫作品
文 / 呂岱
Black: Confronting, Opening, and the Means / 26
—A Review of the Oil Paintings of Mr. Zhou Nanping
by Lü Dai
心象合一 物我相融 / 33
——感悟周南平
文 / 龍村
Unity of Mind and Imag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39
—Reflections on Artist Zhou Nanping
by Long Cun
周南平:當下語境的中國式新趣味 / 49
文 / 周莉
在繪制中行走山水 / 53
——周南平作品淺析
文 / 董潔
畫作 Paintings
心象系列 / 56
Mind series
創(chuàng)作過程呈現(xiàn) / 224
Creation process flow chart
附錄 Appendices
周南平藝術歷程 / 235
The Development of Zhou Nanping’s 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