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律動》向我們打開一個豐富神秘的宇宙,這個宇宙孕育了人類文明,是人類不斷探索思慮的目標。在時間的律動中,我們將結(jié)識人類的近親,我們身邊的鳥類、花朵,了解我們遙遠的祖先,以及那些更為遙遠的星球。
探索中,我們將重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如何解讀世界、幻想世界;探索我們的記憶,它使已經(jīng)逝去的事物頑強地維系于我們身上。變幻時間的維度,我們與往昔重逢。
科學不斷顛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但科學本身并不能讓我們徹底理解究竟什么是“現(xiàn)實”。因為這不僅需要理解,還要用心感受。將情感與理智融于一體。將藝術與科學融于一體。站在先賢肩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樣才能看得更遠,才能重新發(fā)現(xiàn),我們所共有的人性的意義。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李大強教授為本書親筆撰寫導讀,其中兩段文字,足以生動地推薦此書:
作者掌握了一種獨特的敘述視角,這源自獨特的深刻洞察。與一般的科普著作不同,阿梅森呈現(xiàn)給讀者的不是對科學事實和科學理論的通俗闡釋,而是貫穿在每一個科學發(fā)現(xiàn)之中的內(nèi)在關聯(lián)。一個物種在進化的宏大詩史中努力求存,在險惡的生存競爭中掙扎前行,無意間在地層深處留下它們的足跡。百萬年后,生物學家拾起這些支離破碎的證據(jù),復原它們經(jīng)歷的生活——這是一個關于時間和回憶的故事。當宇宙學家面對天體的演進時,當歷史學家面對文明的變遷時,當詩人和藝術家面對心靈的成長時,他們在以不同的材料講述一個同樣的故事。阿梅森醫(yī)生在科學家的嚴謹精微和詩人的飽滿想象之間實現(xiàn)了完美的均衡,在遙遠的知識碎片之間建立了統(tǒng)一的模式。
……
科學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在這個市場經(jīng)濟發(fā)達、人心向利的時代,科學的“有用”盡人皆知,無須宣講和傳播;相反,科學的“有趣”卻是少數(shù)人的見識,多數(shù)人從未經(jīng)歷科學審美方面的啟蒙和開示。每年高考過后,許多高中有這樣的“儀式”:畢業(yè)生撕碎課本,把碎片拋向空中。這個場景部分地反映了科學在國人心中的形象——有用無趣,猶如苦口良藥。一部科普著作如能些微地抵償這種形象,就是莫大的功德。出于這個原因,我們需要的恰好是阿梅森醫(yī)生這樣的啟蒙者。一個百萬聽眾通過廣播聽科普節(jié)目的社會,必定是一個科學事業(yè)繁盛的社會,考慮到那個國家的人口只有我們的半個省,讓我們更加艷羨。
讓·克洛德·阿梅森(Jean Claude Ameisen)是一位奇人。他是功成名就的免疫學家和醫(yī)生,法國國家健康與生命科學倫理咨詢委員會主席,40多歲獲得巴黎第七大學正教授職位。然而,他的社會聲望不是來自科學成就和資政服務,而是來自一系列科普著作:《生命的雕塑》《何為死亡》《當藝術遇到科學》《光影之中——達爾文與動蕩世界》《湮滅之色》《地球與人類的混響》。這些充滿詩意的書名令人浮想聯(lián)翩,作者特別擅長的就是用詩歌的語言介紹生命科學的歷史和進展。
2010年9月起,阿梅森醫(yī)生在法國國內(nèi)廣播電臺主持一檔名為“站在達爾文肩上”的廣播節(jié)目,這檔節(jié)目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每周六上午11時開講,每講一小時,風雨無阻,圣誕節(jié)也不休息,六年來播出三百多期,粉絲數(shù)百萬。阿梅森醫(yī)生把廣播講稿整理成書,2012年起已經(jīng)出版三卷,這本《時間的律動》就是其中的第一卷。
阿梅森醫(yī)生的節(jié)目有兩個特異之處。其一是講座內(nèi)容相當豐富。大象如何傳承生存智慧?園丁鳥求偶時有何詭計?來自火星的隕石是否攜帶生命信息?如何測算銀河系的直徑?出租車司機的記憶力是否優(yōu)于普通人?如果沒有親耳聽過他的節(jié)目,很難設想數(shù)百個如此抽象和離散的話題竟然圓融自如地匯聚在他的講座中。其二是他頻繁地引用一些“高大上”的名家。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名字包括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艾略特、博爾赫斯、普魯斯特、愛因斯坦、莊子和帕斯卡·基尼亞爾,即使在以“文藝”著稱的法國,這些人名也難免讓聽眾心生抵觸,偷偷地給他的節(jié)目打上“深奧晦澀”的標簽。令人欽佩的是,反復引用這些曲高和寡的名家并沒有使他的節(jié)目與大眾隔絕,相反,他的講座因此更受歡迎。
阿梅森講座成功的關鍵在于,他掌握了一種獨特的敘述視角。2000年,美國科學家埃里克·坎德爾獲諾貝爾獎,阿梅森醫(yī)生希望向他的聽眾介紹坎德爾的成就。一個拙劣的敘述者會迅速把聽眾拖進繁復的科學細節(jié)和紛雜的學術議論,而聽眾的典型反應是抱歉地打一個哈欠,然后換臺。阿梅森醫(yī)生則高明得多。在阿梅森醫(yī)生眼中,坎德爾首先不是一名科學家,而是一個深受苦痛和疑慮煎熬的普通人?驳聽枏某林氐耐瓿霭l(fā),為了理解歷史而上下求索,奇詭莫測的命運安排使得他成為研究海兔記憶機制的專家,并且發(fā)現(xiàn)了記憶的生物化學機理?驳聽柕那笏髦肥欠褚呀(jīng)偏離初心?困擾坎德爾的憂慮是否令每一顆敏銳的心靈不安?在普魯斯特、托爾斯泰、弗洛伊德等人的著述中,是否有同樣的困惑?對歷史和人生的追問是否可以還原為科學研究的課題?阿梅森醫(yī)生以詩歌的從容節(jié)奏和詩人的敏感情懷把這一系列問題封裝在一場講座中,他的節(jié)目因此令人動容。
獨特的敘述視角源自獨特的深刻洞察。與一般的科普著作不同,阿梅森醫(yī)生呈現(xiàn)給讀者的不是對科學事實和科學理論的通俗闡釋,而是貫穿在每一個科學發(fā)現(xiàn)之中的內(nèi)在關聯(lián)。一個物種在進化的宏大詩史中努力求存,在險惡的生存競爭中掙扎前行,無意間在地層深處留下它們的足跡。百萬年后,生物學家拾起這些支離破碎的證據(jù),復原它們經(jīng)歷的生活——這是一個關于時間和回憶的故事。當宇宙學家面對天體的演進時,當歷史學家面對文明的變遷時,當詩人和藝術家面對心靈的成長時,他們在以不同的材料講述一個同樣的故事。阿梅森醫(yī)生在科學家的嚴謹精微和詩人的飽滿想象之間實現(xiàn)了完美的均衡,在遙遠的知識碎片之間建立了統(tǒng)一的模式。
從中國讀者對于科普作品的偏好出發(fā),阿梅森醫(yī)生的這部著作是非主流的另類作品。一個中國青年讀什么書,往往出于師長的建議和推薦,而師長的眼光通常出于強烈的功利訴求。從小處說,一位學生家長覺得一本書可能激發(fā)孩子的科學興趣,開發(fā)孩子在某一領域的潛能,于是“指示”孩子在緊張的課業(yè)之余研讀這本書;從大處說,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特別渴望在基礎科學和前沿研究領域獲得與經(jīng)濟增長相匹配的成就,于是幻想以科普工作高效率地激發(fā)和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科學創(chuàng)造力。這是一種長期貧困造就的“寒門心態(tài)”,使得我們無法以平和從容的心態(tài)理解科學的事業(yè),無法以審美的眼光享受科普作品。
參照美國在科普事業(yè)中走過的一段彎路,也許能幫助我們理解急功近利之心的危害。美蘇冷戰(zhàn)初期,蘇聯(lián)一度在航天領域領先,美國政府感受到巨大壓力!坝嘘P部門”認為,必須在基礎教育方面與蘇聯(lián)展開全方位的競爭,使年輕一代美國人在科學創(chuàng)造力方面徹底戰(zhàn)勝蘇聯(lián)人。這種背景設定立竿見影地造就了美國科普事業(yè)的繁盛,以培養(yǎng)未來科學家為直接目標的大量科普作品和初級科學讀物紛紛問世。當然,這種繁盛是表面繁榮。以半個世紀之后的后見之明判斷,這些出版物中多有粗制濫造之作,它們對于繁榮美國科學起到了多大的積極作用,頗可懷疑。
科學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在這個市場經(jīng)濟發(fā)達、人心向利的時代,科學的“有用”是人盡皆知的,無須宣講和傳播;相反,科學的“有趣”卻是少數(shù)人的見識,多數(shù)人從未經(jīng)歷科學審美方面的啟蒙和開示。每年高考過后,許多高中有這樣的“儀式”:畢業(yè)生撕碎課本,把碎片拋向空中。這個場景部分地反映了科學在國人心中的形象——有用無趣,猶如苦口良藥。一部科普著作如能些微地抵償這種形象,就是莫大的功德。出于這個原因,我們最需要的恰好是阿梅森醫(yī)生這樣的啟蒙者。一個百萬聽眾通過廣播聽科普節(jié)目的社會,必定是一個科學事業(yè)繁盛的社會,考慮到那個國家的人口只有我們的半個省,讓我們更加艷羨。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教授 李大強
授權書.jpg
讓·克洛德·安梅森(Jean Claude Ameisen),醫(yī)生、學者、巴黎第七大學免疫學教授,法國國家健康與生命科學倫理咨詢委員會主席,曾出版多部作品。其中,《生命的雕塑》曾榮獲法國讓·羅斯丹科學文學獎。
他是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每周播出的《站在達爾文肩上》欄目的作者,自2011年起,每周六上午11點,150萬法國聽眾守候在收音機旁聆聽該節(jié)目。在聽眾的強烈要求下,法國電臺與LLL出版社合作將節(jié)目內(nèi)容編輯成書,圖書承襲了廣播節(jié)目的精神,用文學與詩的語言演繹歷史、科學、倫理、哲學。
第一章 任何所言及的當下,都已是過去
你所在的地方也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
在音樂的延續(xù)中,你就是那音樂
靜觀你的靈魂
第二章 失落的世界在眼前閃現(xiàn)
發(fā)現(xiàn)歷史的碎片
發(fā)揮想象力吧,看它們繁衍進化
失而復得,昨日重現(xiàn)
不可見的世界
不是過往的記憶,而是生命鮮活的氣息
第三章 故鄉(xiāng)之光
唯有變化才是永恒
黑夜里的光
真正的祖先,在太陽誕生之前
一顆星的挽歌,一堂關于生命的課
第四章 漫長黑夜中劃過的一道閃電
第五章 在記憶與遺忘的國度
一直背負在身卻茫然不覺的,是往昔
尋找不僅僅是尋找,也是創(chuàng)造
描繪的記憶,皆是感情
記憶交疊出未來
結(jié)束從哪里開始?
只有抹去感情,才能徹底遺忘
拆開那織就宇宙的經(jīng)緯
往昔仿佛張開雙臂迎接我的到來
第六章 一段歲月深處的音樂
世界的律動,讓所有的語言落空
所有遠征的終點,都將是回到出發(fā)的地方
美只存在于觀賞之中
習得的最初是模仿
創(chuàng)造是智慧的象征
分享是人類進化最終的本能
后 記 曾經(jīng),所有的故事都是一首歌
不是過往的記憶,而是生命鮮活的氣息
他不會想到(人們)會用手去撫摸那段光禿禿的干硬粗糙的樹枝,會端詳著枝頭那一點兒綠芽——它的新生、復活,而那樹木的香氣喚起的并不是往日回憶,而是生命的氣息。
瓦爾拉姆·沙拉莫夫
重尋所失,并再次賦予其生命。
有時,失落世界的閃現(xiàn)不僅重現(xiàn)往日景色,還令失落的世界再獲生機,重生。
距今大約2 000 年以前。
公元73 年。維蘇威火山爆發(fā)——那場淹沒了龐貝和赫庫蘭尼姆,令老普林尼一去不返的災難就發(fā)生在此6 年之后。
地中海的對岸。
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記述過,這個區(qū)域以種植出產(chǎn)美味的大棗聞名遐邇。
阿斯法爾緹湖,也叫作瀝青湖(Asphaltitis Limnè),是死海在希臘語中的名字,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就是以希臘語寫就的。
在阿斯法爾緹湖畔,老普林尼寫道,有一座名為恩尕達的城市,那里有一望無際的椰棗樹林,除了耶路撒冷,沒有別的地方可以與之相提并論。而現(xiàn)在,這城市也與耶路撒冷一樣;癁橐欢鸦覡a。
從恩尕達出發(fā),我們到達了馬薩達,一座建在巖壁上的堡壘,這里也離阿斯法爾緹湖不遠。
那里就是猶迪亞沙漠的邊緣。
此時是公元73 年。
龐培在9 年前攻占了耶路撒冷。
而猶太人對羅馬統(tǒng)治的反抗也已經(jīng)持續(xù)了6 年。
猶太人在6 年前重新從羅馬軍團手中奪取了馬薩達,這座建筑在巖壁頂端的堡壘居高臨下地俯瞰著死海,守護著一座重檐疊壁的宮殿——希律王在一個世紀前在這巖壁之上筑起了這座宮殿。
而3 年前,提圖斯的羅馬軍團已經(jīng)掃平了耶路撒冷。
羅馬第二軍團正將最后一個反抗力量的據(jù)點——馬薩達堡壘團團圍住。
沒有選擇投降,弗拉維奧·約瑟夫斯a 在他編寫的猶太起義編年史《猶太戰(zhàn)記》(The Jeuish War)中寫道。他曾身為猶太軍隊的指揮官,但后來向羅馬軍隊投降,來到羅馬,成為羅馬皇帝維斯帕先和提圖斯的座上嘉賓和密友。
沒有選擇投降,馬薩達堡壘中的960 名居民、戰(zhàn)士一致決意自殺。當羅馬軍團攻入宮殿的時候,約瑟夫斯繼續(xù)寫道,只找到了5 個還活著的人,那是躲藏起來的2 個女人和3 個孩子。
直到19 世紀中葉,馬薩達堡壘和宮殿才重新被人發(fā)現(xiàn),從被遺忘的歷史中浮現(xiàn)出來。
它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chǎn)。
在淪陷之前,堡壘內(nèi)部滿滿的糧倉,弗拉維奧·約瑟夫斯寫道,散發(fā)
著撲鼻的芬芳。里面囤滿了大量小麥、葡萄酒和油,各種蔬菜干,還
有成堆的椰棗。
20 世紀60 年代,考古學家在宮殿北側(cè)的殘垣斷壁之下發(fā)現(xiàn)了大量谷粒。
還有棗核、棗子。
2005 年,一批研究者開始對這些棗核進行分析。
他們在3 年之后發(fā)表了自己的研究結(jié)果。
研究者首先選取了5 個保存完好的棗核中的兩個,通過放射性碳檢測來確定年代。
測量結(jié)果顯示它們來自公元前2 世紀~ 公元1 世紀。
這個時間段涵蓋了宮殿的建造時間和毀壞時間。
接著,研究者把剩下的3 個完好的棗核種在土里。兩個月以后,其中一個開始發(fā)芽。
種子的發(fā)育毫無異樣。
兩年后,棗樹發(fā)出了第一批嫩枝細葉。
研究者將黏連在側(cè)根上的棗核內(nèi)壁殘片取下,重新測定年代,這些碎片的年代測定結(jié)果與之前沒有種植的兩個棗核完全相符。
馬薩達的干旱氣候或許是令這些椰棗樹的果實歷經(jīng)2 000 年依然保持生機的功臣。
這些棗樹在公元初年產(chǎn)下了這些果子。
在將近2 000 年以前。
但生命的暫停是否有時間限度,長期休眠狀態(tài)下可以在某天被突然喚醒,就像睡美人那樣?
如果有的話,這極限又是多久呢? 3 000 年、4 000 年,還是5 000 年?
2012 年春天,人們找到了答案。
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科雷馬河岸邊。
俄羅斯科學院的專家在地下40 米深處的永凍層、持續(xù)冰凍的沉積層中,發(fā)現(xiàn)了70 個封閉的洞穴。這是3 萬年前北極地區(qū)的松鼠挖下的儲藏食物的洞穴,這些小動物叫作北極地松鼠,生活在地面上。
在這些松鼠的儲藏室中,沉睡著來自3 萬年前的大量谷物和凍水果。
研究者試圖把其中一些谷粒重新培育復活。
影響這些谷粒和冰凍水果的活性的限制因素之一,是它們長期以來受土壤的天然放射性影響,內(nèi)部累積的放射性總量。考慮到這個原因,研究者首先在當?shù)刈隽颂烊环派湫詼y試。32 000 年間自然累積的放射性總量,應該不會超出此前實驗得出的影響生命的放射性總值。
研究者于是正式開始了實驗。他們選取了三種不同種類的植物,而這些種子都順利進入萌芽階段,但不知為何,初始階段還未結(jié)束,所有種子的生長都在發(fā)芽前戛然而止。
在這一階段發(fā)育最快的種子屬于一種名叫“狹葉蠅子草”的蠅子草屬植物,這是一種小型多年生草本植物,開著小白花。
這種植物未成熟的果實上有一部分叫作胎座,上面連著種子,它的細胞也是植物重要的能量儲備源。研究人員最終決定取胎座細胞在試管中進行培養(yǎng)。
這些細胞果然從沉睡中醒來,重新煥發(fā)出活力和繁殖力,繁殖出后代細胞促使植物重新進入生長。
隨后,植物開出了花,研究人員研究了它們的有性繁殖特征,試著從其中一些植物中取花粉為其他花朵授精。
這樣,從這些沉睡了3 萬年的花粉粒中漸漸蘇醒的生命萌發(fā)出了第二代。
它們在生長時間、花瓣形狀等特征上與今天仍然生存在地球上的同類
植物有些細微的差別。
它們穿越了時間。
它們原本生活在一片由猛犸象和長毛犀牛統(tǒng)治的區(qū)域。在那個時代,被我們稱為現(xiàn)代人類的男人、女人們,還與最后的尼安德特人共同生活在歐洲大陸的某些地區(qū)。
從沉睡了3 萬多年的果實中,研究者提取、培育出了這些花朵。
花兒永不凋謝,蘇聯(lián)詩人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寫道,花兒永不凋謝。天空完好如初。
那即將到來的也不過只是一句承諾。
我們無從知曉,當這些蠅子草屬植物的果實長眠于西伯利亞東北部、科雷馬河畔的冰層之時,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但我們知道的是,就在它們醒來之前不久,在它們所在的土層上方,
發(fā)生了一場災難。
我就跟這些化石一樣,
在機緣巧合下重見天日,瓦爾拉姆·沙拉莫夫?qū)懙溃?br />
我就跟這些化石一樣,
在機緣巧合下重見天日,
為了向世界展示,
大地深處的秘密。
20 世紀20 年代末,在科雷馬河岸散布著龐大的監(jiān)獄系統(tǒng)——古拉格群島。曾有幾百萬人被流放到這座白色地域。
我所經(jīng)歷的這一切,是人所不該體驗,甚至都不應該知道它的存在的,沙拉莫夫說。
但他在《科雷馬故事集》中講述了自己在古拉格17 年的監(jiān)禁中經(jīng)歷的一切,1937 年入獄,直到1953 年斯大林逝世后才重獲自由。
我們需要奇跡。我們編造了這些征兆來讓生活得以繼續(xù)下去。
這是一截干樹枝,一截來自西伯利亞科雷馬河畔的落葉松的樹枝,是一名曾經(jīng)的囚犯寄到莫斯科的。
而娜杰日達·雅科夫列夫娜(Nadejda Iakovlevna)把這截枯枝擺在了花瓶中,她是詩人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的孀婦,彼時詩人在科雷馬監(jiān)獄中去世已久。
這一小截落葉松的樹枝,沙拉莫夫?qū)懙溃瓦@么被插在冷水中,毫無暖意的水。
然而,某種力量在它身上蘇醒了,神秘的力量。
過了三天三夜,女主人被一股奇異的味道喚醒,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松脂香氣,她不免充滿疑惑。在那粗糙的樹皮之下,竟探出簇簇新生的針芽,活潑潑地簇擁在陽光下。
這截松枝是活的,是不死的:這個死而復生的奇跡不可能不發(fā)生,因為它被放在花瓶里的那一天,正好是女主人的丈夫、詩人在科雷馬去世的周年祭日。
甚至連對逝者的懷念,也促成了松枝的復活,促成了它的死而復生。
落葉松的芳香清淡卻又明晰,任何力量都不能將它從這個世界上抹去,都不能抑制這氣味,奪取屬于它的陽光和那一抹鮮綠。
這棵落葉松不知在西伯利亞的原野上生長了多少年,被凜冽的寒風和冰雪扭曲了姿態(tài),佝僂而倔強地向著陽光生長,每年春天,它是不是都頑強地向天空伸展出嫩綠的針芽?
這樣過了多少年?
100 年。200 年。600 年。
西伯利亞落葉松在樹齡達到300 年時才進入成熟期。
300 年!
將不同的時間維度混于一體,落葉松令人們直面歷史的恥辱,喚起了我們不能遺忘的回憶。
在莫斯科的一棟公寓中,落葉松枝的氣味提醒著人們身為人的責任,令他們不忘那死在科雷馬的幾百萬同胞。
一股微弱卻持久的香氣:那是逝者之言。
落葉松,是科雷馬之樹。
在科雷馬,聽不到鳥兒的歌唱。夏日短暫,空氣中帶著一股死寂的涼意:燥熱與夜間的徹骨之寒。
科雷馬的花兒鮮艷繁茂,艷麗得甚至有些俗氣,它們都沒有香味。森林中,只有落葉松散發(fā)的淡淡松脂香氣。
寄樹枝的人不會預見到這一切,他無法想到,甚至可能都無法理解,這一小截枯枝如何能在莫斯科重新煥發(fā)生機,散發(fā)出科雷馬的味道。
他不會知道,這枯枝如今在首都的一條小街上開出花來,落葉松就這樣證明了自己的生命力,證明了它是不死的。它600 年的生命,對于人類來說,已經(jīng)是不朽之身了;他不會想到莫斯科的人會紛紛伸出手去撫摸那段光禿禿的干硬粗糙的樹枝,會端詳著枝頭那一點兒綠芽,它象征著新生、復活,而那樹木的香氣喚起的并不是往日回憶,而是生命的氣息。
這片古老的土地保存了古老植物的生命,令它們得以在今日再獲生
機。而這同一片土地,也以同樣的沉默見證了人類悲劇。
馬薩達城堡。
科雷馬河流域。
我們在墓前獻上鮮花。讓鮮花開滿墓地。
在馬薩達城堡的遺址上。
在科雷馬河灘凍土層的深處。
這些植物從長眠中蘇醒過來,重新煥發(fā)生機。
就如同一個奇異的提醒、神奇的證明,提醒我們回憶是有生命的。
它也見證著我們的無作為,在機會溜走之前;見證著在災難面前的無作為,沒能預防和及時阻止。
我們唯一能做到的,是記住這一切。
今天。
在屠殺面前。
在發(fā)生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類的苦難面前,我們是否還能袖手旁觀,等待幸存者用筆記述,發(fā)表他們的故事?
等待花兒從幾個世紀的沉睡中醒來?
面對屠殺,在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將自己的國民置之死地時,世界的其他角落,人們在驚恐中沉默。
我們在等待什么去制止這些屠殺?
在我們的記憶,沙拉莫夫說,將我們拽入恥辱煎熬之前?
我們并不知道,保羅·策蘭說,
我們
并不知道,你知道嗎?
我們
并不知道,
什么
才是
真正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