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簡明易懂的語言,結合生動形象的圖片和案例為青少年讀者介紹進化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帶領讀者了解地球生命的演進。書中涉及生物、地理、歷史、考古等眾多領域。
*幕簡要介紹了進化生物學的基本內(nèi)容,并講述了進化生物學歷史上的幾個有名的案例;
第二幕生命的演進主要圍繞達爾文革命展開,介紹了達爾文對生物進化的探索過程以及自然選擇原理;
第三幕生命的密碼關注基因、遺傳與進化;
第四幕生命的歷程從地質學與考古學的角度出發(fā),結合豐富多樣的化石紀錄,生動地展示了化石的魅力及其對人類探索與了解生物進化的重大意義,各種多彩的復原圖更直觀地呈現(xiàn)了生命從無到有、從海洋到陸地的進化之旅;
第五幕生命的洗禮將目光投向了地球歷史上的五次生命大滅絕;
第六幕生命的禮贊從生物多樣性以及生物進化等角度闡釋了生命之美。
----------
給孩子系列:
《給孩子的詩》(給孩子系列01)
《給孩子的散文》(給孩子系列02)
《給孩子的古詩詞》(給孩子系列03)
《給孩子的動物寓言》(給孩子系列04)
《給孩子的漢字王國》(給孩子系列05)
《給孩子的故事》給孩子系列06)
《給孩子的音樂》(給孩子系列07)
《給孩子的歷史地理》(給孩子系列08)
《給孩子的書法》(給孩子系列09)
《給孩子的生命簡史》(給孩子系列10)
《給孩子:大家的博雅啟蒙課》(給孩子系列第1輯1-10冊)
★ 知名古生物學家撰寫
作者苗德歲為知名古生物學家,現(xiàn)供職于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經(jīng)歷豐富,擁有地質學、動物學博士學位。
1986年,作者榮獲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的羅美爾獎,成為獲得該項獎的首位亞洲學者。
★ 行文通俗易懂,配圖生動豐富,專為青少年而作
作為知名學者,作者十分熱衷青少年科普事業(yè)。本書為作者專為國內(nèi)的青少年讀者打造,其文筆通俗曉暢,圍繞科學故事展開,富有趣味性。
書中配圖精致豐富,圖片多由國內(nèi)外業(yè)界專家特別提供,足見作者用心
★ 以好奇心為線索,綜合多學科知識
生物、地理、歷史、考古……本書打破了學科的邊界,作者的多學科背景使其將不同領域的知識巧妙地貫通起來,增添了本書的知識厚度
基因奧秘、恐龍滅絕、化石發(fā)掘……匯集熱點問題,足以引發(fā)孩子們的好奇心,調(diào)動孩子的閱讀興趣,自主遨游科學世界
★ 科學與人文交織,闡釋生命之美
科學不是冰冷的知識,對生命奧秘的探索能幫助我們更充分、深入地了解生命之美。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十分注重科學與人文視角并舉,書中既有故事又有知識,既有哲理又富趣味。閱讀本書,不僅能夠幫助孩子了解自身、人類與其它地球生命,更能夠提升孩子的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
自序 致年輕的朋友們
迄今為止,北島先生主編的這套書,大多屬于文學藝術的范疇。說實話,當我接受編寫這本書的邀請時,我對自己所要面臨的挑戰(zhàn),并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我跟北島先生算是同齡人,在讀到他的詩作之前,我基本上是不讀新詩的。不過,我的父親是私塾出來的,逼著我從小背誦了很多古文與古詩詞,后來,我自己又癡迷于藝術,比如西方古典音樂,因此,我算是一名不可救藥的老文青。
中國的改革開放,催生了科學的春天。當年一部優(yōu)美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曾把許多像我這樣的文學青年及文學少年吸引進了科學領域。這批人當中,如今已有新一代文理兼通的科學家嶄露頭角。其中有幾位是我所熟知的,如北京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饒毅,芝加哥大學的遺傳學家龍漫遠,以及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鄧濤、王原等。
其實,由于歷史原因,早期中國現(xiàn)代科學家中曾涌現(xiàn)出一批藝兼文理的大家,如丁文江、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李書華等。他們中的許多人,從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的影響,后來又在西方接受了嚴格的科學訓練。因此,他們既能做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工作,又能寫辭章優(yōu)美、立意深遠的錦繡文章。比如竺可楨先生的物候學著作,其中展露的深厚詩學修養(yǎng),一直為人們所稱道與欽佩。另一方面,古代中國文人墨客大多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他們的作品中也常常表現(xiàn)出科學的自然觀。比如,中國的水墨山水畫中呈現(xiàn)出的褶皺、斷層、節(jié)理等巖體地質構造,頗具科學性,令專業(yè)地質學家們嘆為觀止。最令人稱絕的,是中唐詩人韋應物的一首詠琥珀的五言詩:曾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猶可覿。詩中對琥珀的成因以及昆蟲如何一失足鑄成千年猶存的化石,有如此形象的描述以及合乎科學的推斷,實在令當今的古生物學家們驚嘆不已。
事實上,科學與文藝探索和表現(xiàn)的通常是同樣一些問題。比如,科學關注我們在自然界的位置: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又往何處去?而文學藝術也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手法去探究類似問題。當你讀了一本好書、看了一場動人的電影、聽了一首美妙的音樂或是參觀了一次精彩的畫展,便經(jīng)常會感受到心靈的觸動,抑或從新的角度審視自身。遺憾的是,我們常常忽略科學與文藝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更糟糕的是,有時甚至誤認為兩者之間是互相排斥的。
正因如此,我在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向科學性、文藝性、趣味性的三合一方向努力。討論生命演進的科普書籍很多,我本人近年來就寫過兩本,這本書與其他書有什么不同?能不能超越自己,寫出新意?不然,何必浪費讀者的時間與自己的精力?
進化生物學的研究領域很寬,目前各類相關的科普讀物提供了大量龐雜的知識內(nèi)容。我則別出心裁,決定在這本書中著重沿著兩個方向展開討論,這兩個方向與困擾達爾文一生的兩個難題有關:一是生物演化的遺傳機制,另一個是生物演進的化石證據(jù)的匱乏。所幸,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研究在這兩方面的進展,大大有助于我們回答上面提到的科學與文藝所共同關注的天問: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又往何處去?
有關遺傳學的基礎知識,我們目前已經(jīng)了解了很多,生物教科書中也有一些介紹。我在書中圍繞這條主線展開討論時,旨在突出整個領域的重要研究和重大發(fā)現(xiàn)的歷史脈絡,幫助年輕朋友們一窺科學研究的真實面貌,了解科學家們?nèi)绾五浂簧岬靥角笊c事物的未知與神秘,學習他們的執(zhí)著與專注。一定程度上,介紹科學知識反而變成了附屬品,弘揚科學探索的精神才是頭等重要的。
第二條主線涉及我的本行古生物學;环Q作生物演化的實證。達爾文之后,古生物學家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并研究了數(shù)以萬計業(yè)已滅絕了的各類古生物的化石,展現(xiàn)了它們與現(xiàn)代生物的迥異之處,揭示出一條重要規(guī)律:生物化石在地球歷史上的分布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相互關聯(lián)的,即:新的類型不是神創(chuàng)的,而是從舊的類型演變而來的。迄今為止,古生物學家們已經(jīng)成功地重建了生命演進的全景圖(包括我們?nèi)祟愖陨淼难莼瘹v程),幾乎填補了所有的缺失環(huán)節(jié)。盡管未來的發(fā)現(xiàn)可能會補充和修正某些細節(jié),但我們對生命演進的宏觀圖景以及基本規(guī)律的認識,不大可能有顛覆性的改變。故此,我在本書中對第二條主線的介紹,也意在重點突出生命演進這出史詩般大戲的宏觀場景,而不僅是介紹零星的古生物學知識碎片。
如果這本小書能夠幫助青少年讀者朋友們認識到:科學同樣具有文藝的一面,即想象力與詩性,而文學藝術也需要邏輯與推理,那么,出版方、編委會以及作者將會十分欣慰。謝謝大家閱讀這本書!
苗德歲
2017年12月10日
[美]苗德歲,首位獲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羅美爾獎的華裔學者,博士后,擁有地質學與動物學雙博士學位。本科就讀于南京大學地質系,后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82年赴美學習,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修,后獲懷俄明大學地質學、動物學博士學位,芝加哥大學博士后。1989年至今供職于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1996年至今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自序 致年輕的朋友們
第一幕 生命的史詩
自報家門:什么是進化生物學?
我們是猴子變來的嗎?
第二幕 生命的演進
達爾文革命
盲人鐘表匠
第三幕 生命的密碼
是混血還是丟硬幣?
孟德爾與遺傳學
染色體的發(fā)現(xiàn)與細胞遺傳學的誕生
自私的基因
第四幕 生命的歷程
地質年代與化石記錄
生命的曙光
生命的諾曼底登陸
第五幕 生命的洗禮
地球歷史上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生命之樹常青
第六幕 生命的禮贊
生命之美與生物進化論之美
生物多樣性
部分超越自然選擇的智人
進化生物學展望
謝幕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