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一個普通幼兒園教師的教科研心理歷程,對一線幼兒教師如何在課題研究中尋找適合自己的課題、如何營造開放的課堂會有借鑒與啟發(fā);對一線老師如何面對幼兒園藝術教育有震撼和激勵作用,讓老師和家長真正懂得孩子繪畫的意義何在。同時,本書還為學前教育專家提供了鮮活的研究資料,幫助研究教育的人了解一線教師的工作常態(tài)、教育水平、困惑和反思,更易引起一線幼兒園老師的內在共鳴。
《幼兒園課程資源叢書 繪畫源于心靈的流淌:一位幼兒教師的教科研心理歷程》:
從孩子的視角看過去
藝術應該是凌駕于技能之上的一種更靠近于心靈的東西,藝術更青睞于天性。雖然對繪畫的藝術她有一己之見,但總是難以用雄辯的語言來表述。仿佛學生時代對奧數似懂非懂的解法,朦朦朧朧浮現(xiàn)在腦海,又不能明朗地跳出,但卻在生活中時常露出端倪。
早春枯黃的草地開始泛綠,遠遠地看去一片綠。大約深諳了“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她帶領“隆隆地開著火車”的孩子們遠遠地望那片綠。火車開到綠色的盡頭,孩子們撒歡兒地去和各處的綠親呢了。
“高老師,草是尖尖的!
“老師,這草還刺手呢!”
“草是一根一根的,老師!”
“有的草是綠綠的,有的草還是黃黃的呢,你來看呀,高老師!”
孩子們稚嫩的聲音中帶著發(fā)現(xiàn)的驚喜。
有多長時間沒有聞見青草的味道了?她俯下身去用臉頰摩挲著微刺的青草,眼頭的草地綠綠的,帶著泥土的芬芳,嫩綠尖芽中夾攜著還沒有褪盡的枯黃。
教科書上卻有明確的要求:讓孩子練習畫短線,學用短線來表現(xiàn)小草。為什么我們確信孩子筆下的小草就一定是短線呢?是練習短線在前還是表現(xiàn)小草在先?表現(xiàn)小草和練習短線是包容關系還是割裂關系?在意識深處很多人依然還是那個古板、教條、霸道、專制的李皮太太(見《長腿叔叔》)。
事情難以解釋清楚的時候她就將自己回歸成孩子:從孩子的視角望去;憶起曾經幼年的經驗;用曾經幼年的耳朵去聽;以曾經幼年的感受去思考,問題往往就這樣有了新的轉機和發(fā)現(xiàn)。
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雖然很多人在論文中如此論述,可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并沒有像她一樣有足夠敏感的心發(fā)現(xiàn),有足夠真誠的目光來欣賞。世界上并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孩子也有屬于自己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
“短線表現(xiàn)的草地,有的稀疏、有的茂密、有的細密……有的還綻放著嬌艷的小紅花!
“長線表現(xiàn)的草地,飽滿而有韻律感。”
“波浪線表現(xiàn)的草地,有的濃密如盛夏的草坪、有的薄淡如初春的嫩芽。”
“長短線并用的草地,富有變化和新春氣息。”
“小圓圈表現(xiàn)的草地,貌似一片一片泛綠的嫩芽兒!
“大片大片涂色渲染的草地,闊氣,氤氳出滿面的新春綠意!
世界仿佛僅僅朝她洞開了流光溢彩的大門,讓她窺探到了別人不能想象的秘密或光景。別人仍舊是按部就班地講解如何畫短線、短線畫在一起就成了草地。孩子原本待別人打開的感受美的心被這樣的引導逐漸封閉,或許也有少許叛逆的心仍然暢游在自由世界里。她驚喜自己找到了具體可見的事實來表明自己頭腦中那個一直模糊的念頭。人們總是慨嘆發(fā)現(xiàn)后的簡單,但卻不能理解這個發(fā)現(xiàn)的過程多么的不簡單,它需要多少面對傳統(tǒng)、面對過去的蛻變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