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有機污染化學
《有機污染化學》分為三部分,共二十五章。第一部分系統(tǒng)闡述了有機污染物的環(huán)境過程機制(包括分配、吸附、生物富集等物理過程以及光降解、生物降解、氧化與還原等生物與化學過程)和遷移轉化行為模型;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了有機污染物定量結構-活性關系的理論、實踐及新進展,內容包括分子拓撲學方法、量子化學方法、三維結構-活性關系方法、人工智能技術等理論及應用實踐;第三部分對典型有機污染物如多環(huán)芳烴、多氯聯(lián)苯與二噁英、環(huán)境內分泌干擾物等進行了分類介紹,并對化學品風險評價的理論與方法進行了系統(tǒng)地闡述。全書在介紹較成熟理論的基礎上,著重介紹國內外有機污染化學領域的新進展。
《有機污染化學》可作為高等院校的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化學與化工、藥物等專業(yè)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yè)的科學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閱讀,同時可為環(huán)境管理者提供參考。
13年前本人曾出版了一本《有機污染物化學》作為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該書取材于1983年開始給研究生講課的內容,幾經修改、補充、完善,于1990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值得欣慰的是該書被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作為研究生教材使用,并于1995年獲教育部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1998年又獲科技進步二等獎(教材類),得到了國內同行們的認可。
歷經多年,隨著環(huán)境科學的發(fā)展,深感該書的內容急需更新。經我校研究生院推薦,教育部組織專家評議,并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會議審定,將該書正式列為教育部推薦研究生教學用書,并提出了具體修改意見。為了寫好這本書,我們還組織了國內有關專家召開了一次座談會,邀請的專家包括大連理工大學陳景文教授、清華大學魏東斌博2、北京師范大學劉新會博——2、華南理工大學吳純德博士、暨南大學鐘萍博2、中科院南海研究所林志芬研究員等。專家們對該書的內容及章節(jié)結構都進行了具體論證,為該書撰寫的框架奠定了基礎。 經討論,決定將該書分為三部分,共二十五章。第一部分為有機污染物的環(huán)境行為,這是有機污染物的基礎部分,主要內容包括有機物在環(huán)境中的遷移轉化。所謂遷移,指污染物在環(huán)境中的物理過程,在此過程中,污染物的結構未發(fā)生變化,包括污染物的分配、溶解、揮發(fā)、吸附等過程;所謂轉化,即有機物的生物化學過程,在此過程中,污染物的結構發(fā)生變化,包括光降解、水解、氧化還原和生物降解、富集等過程。主要闡明有機物在環(huán)境中的過程機制。在這一部分,作為案例,我們還將污染物在河流、湖泊、地下水的變化過程納入其中,加入一些物理和數(shù)學模型,以便更深入地評價有機污染物在環(huán)境中的行為。 第二部分是關于有機物結構一性質/活性相關。有機污染化學發(fā)展至今,已呈現(xiàn)出由描述性向推理性、由定性向定量、由宏觀向微觀發(fā)展的趨勢,因而,對分子結構特征的定量描述并闡明生物、化學等過程的重要規(guī)律,自然成為有機污染化學基礎研究的重要范疇。
第一部分 有機污染物的環(huán)境行為
第一章 有機污染物的溶解與分配 1.1 有機污染物在水中的溶解 1.1.1水溶解度的定義 1.1.2熱力學因素 1.1.3 溶解過程的分子描述 1.1.4 影響溶解的因素 1.2 有機污染物水溶解度的估算方法 1.2.1水溶解度和活度系數(shù)的測定方法與應用 1.2.2估算方法概述 1.2.3 由KOW估算水溶解度 1.2.4由分子結構估算水溶解度(Irmann法) 1.3 有機污染物在有機相/水相之間的分配 1.3.1有機溶劑-水分配系數(shù) 1.3.2 正辛醇/水分配系數(shù) 1.3.3 正辛醇/水分配系數(shù)的估算方法 1.4 有機污染物在多組份復雜體系的分配規(guī)律 1.4.1前言 1.4.2有機污染物在多組分有機相/水相之間的分配規(guī)律 1.4.3混合有機污染物在有機相/水相之間的分配規(guī)律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有機污染物的土壤/沉積物吸附機制 2.1 吸附過程的基本概念與原理 2.1.1 吸附的一般概念 2.1.2擴散理論—Fick第一定律 2.1.3 平衡吸附模型 2.1.4 非平衡吸附模型 2.2 有機污染物的吸附/解吸機理 2.2.1 疏水性有機物的吸附機理 2.2.2 吸附過程中的分子間作用力 2.2.3 影響有機污染物吸附的因素 2.3 土壤/沉積物的吸附系數(shù) 2.3.1土壤/沉積物的有機質-水分配系數(shù) 2.3.2有機碳吸附系數(shù) 2.3.3影響K和Koc值的因素 2.4 土壤/沉積物吸附系數(shù)的估算方法 2.4.1 估算方法綜述 2.4.2 常見的估算方法 2.4.3 最適合估算方程的選擇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光解 3.1 引言 3.2 光化學基礎 3.2.1 光物理和光化學 3.2.2 光化學基本定律 3.2.3 量子產率 3.3 有機污染物的光吸收 3.3.1 化學結構與光吸收 3.3.2 天然水體中有機化合物的光吸收 3.3.2.1 天然水體中的光和光衰減 3.3.2.2有機污染物光吸收的特征速率 3.3.2.3 有機污染物在近表面光吸收的特征速率 3.3.2.4 有機污染物在充分混合水體中的光吸收特征速率 3.3.2.5 光屏蔽因子 3.4 有機污染物的直接光解 3.4.1 直接光解的反應速率常數(shù) 3.4.2 有機污染物的直接光解機理 3.5 有機污染物的間接光解 3.5.1 有機污染物的光敏化反應 3.5.2 DOM生成的有機自由基的性質 3.5.3 I型和II型光敏化機理的比較 3.6 有機污染物的光解研究方法 3.6.1 光化學實驗方法 3.6.1.1 光源 3.6.1.2 狹光的獲得方法 3.6.2 化學露光計法測定光解量子產率 3.6.2.1 露光計的制備 3.6.2.2 校正圖的繪制 3.6.2.3 被測光源光強度的測定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水解反應 4.1 簡介 4.2 水解特性 4.2.1 水解機理 4.2.2 水解速率 4.2.3 水解速率的影響因素 4.2.4 水解速率的測定 4.3 部分有機物的水解反應 4.3.1 羧酸衍生物與碳酸衍生物的水解反應 4.3.2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的水解反應 4.4 水解速率常數(shù)的估算—定量結構-反應活性相關 4.4.1 Hammett方程 4.4.2 Taft方程 4.4.3 水解速率常數(shù)的估算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有機污染物的氧化與還原 5.1環(huán)境中的氧化反應 5.1.1 分子氧 5.1.2 過氧化氫及其衍生物 5.1.3 表面反應 5.1.4 熱氧化 5.2 環(huán)境中的還原反應 5.2.1 概述 5.2.2 還原轉化的途徑 5.2.3 還原性脫氯 5.2.4. 硝基芳烴的還原 5.2.5. 芳香族偶氮的降解 5.2.6. N-亞硝胺的降解 5.2.7. 亞砜的降解 5.2.8. 醌的還原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酸堿解離常數(shù)的估算及其應用 6.1 引言 6.2 酸堿強度 6.2.1 酸強度的標志pKa 6.2.2 堿強度的標志pKb 6.2.3 統(tǒng)一的pKa標度 6.3 離解常數(shù)的估算方法 6.3.1芳香酸Ka的估算──Hammett相關 6.3.2 處理其它芳香酸的基本步驟 6.3.3 脂肪酸Ka的估算——Taft相關 6.4 Lewis酸堿性指數(shù) 6.4.1 Lewis酸堿性指數(shù)的定義 6.4.2 Lewis酸堿性指數(shù)的定量化 6.4.2.1 定量方法 6.4.2.2 酸堿性指數(shù)物理意義 6.4.2.3可靠性和有效性 6.5 Lewis酸堿性指數(shù)的應用 6.5.1 苯系物理化參數(shù)估算 6.5.2 溶質氫鍵給體酸度的估算 6.5.3芳香化合物的酸堿性與溶劑/水分配系數(shù)的相關性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七章 生物降解 7.1 引言 7.1.1微生物的一些重要概念 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微生物生態(tài)學 酶學 7.2 生物降解原理 7.2.1 水解 谷胱甘肽催化烷基鹵化物的生物水解反應 酯的酶促水解反應 7.2.2生物氧化反應 7.2.3生物還原反應 醇脫氫酶的生物還原反應 帶有還原性金屬酶的生物還原反應 7.2.4含碳基團和水的加成 富馬酸根加成 羧化作用 雙鍵的水合作用 7.3 微生物降解速率常數(shù) 7.3.1基質的生物有效性和攝取動力學 7.3.2 微生物的生長:Monod種群生長動力學 7.3.3酶:Michaelis-Menten 酶動力學估算Michaelis-Menten情況下的生物轉化速率 7.4 微生物降解速率常數(shù)的測定 7.4.1實驗方法與分析技術對于測定速率的影響 7.4.2不同有機物的生物降解速率常數(shù) 7.4.3實驗結果外推到現(xiàn)場條件 7.5 取代芳烴微生物降解的歷程和途徑 7.5.1 取代芳烴的好氧生物降解 7.5.2 取代芳烴的厭氧生物降解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八章 生物富集 8.1 引言 8.2 生物富集機理與模型 8.2.1 疏水模型 8.2.2 魚體富集動力學模型 8.2.3生物膜的透過機理 8.2.4生物組織中化合物的富集機理 8.3 影響生物富集的因素 8.3.1生物富集與生物的類脂物含量 8.3.2 生理因素 8.3.3 空間障礙 8.3.4生物轉化 8.3.5物種 8.3.6 環(huán)境條件 8.3.7 生物可利用性 8.3.8污染物的性質 8.3.9生物富集的平衡時間 8.4 BCF的估算方法 8.4.1 由辛醇-水分配系數(shù)估算BCF 8.4.2由水溶解度估算BCF 8.4.3 由土壤吸附分配系數(shù)估算BCF 8.4.4 由分子連接性指數(shù)估算BCF 8.4.5 由碎片常數(shù)估算BCF 8.4.6估算值與測定值差異的來源 8.5 BCF的快速測定方法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九章 有機物污染物遷移轉化模型 9.1 模型基礎 9.1.1有機物遷移-平流和擴散 9.1.2遷移過程的數(shù)學描述 9.1.3物質的質量守恒方程(高斯定理和Fick第二定律) 9.1.4環(huán)境中其它隨機遷移過程 9.2 時空模型及求解 9.2.1一維擴散模型 9.2.2一維水平對流/擴散/反應方程 9.2.3模型的數(shù)值解 9.3 不同邊界條件的下的遷移模型 9.3.1瓶頸邊界 9.3.2屏障邊界 9.3.3擴散邊界 9.4 不同環(huán)境系統(tǒng)下的化合物遷移轉化模型 9.4.1河流 9.4.2湖泊與水庫 9.4.3地下水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有機物結構-性質-活性相關 第十章 有機污染物的結構-性質與活性 10.1 有機污染物的結構-性質/活性關系 10.1.1 結構-性質/活性關系的含義 10.1.2 定量結構-活性關系的發(fā)展 10.1.3 結構-活性關系模型的構建 10.1.4 有機污染物的分子結構表征 10.1.5 結構-活性關系的研究方法 10.2 有機污染物的毒性效應 10.2.1 典型有機物毒性反應類型 10.2.2 典型有機物的分子毒性機制 10.2.3 典型有機物的遺傳毒性 10.3 復合污染物的聯(lián)合作用與結構-活性關系 10.3.1聯(lián)合作用的概念及類型 10.3.2復合污染物聯(lián)合作用的識別 10.3.3 復合污染物聯(lián)合作用機理 10.3.4 混合有機化合物定量結構—活性關系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多元統(tǒng)計在QSAR中應用 11.1 QSAR模型的矩陣表示 11.2 多元線性回歸(MLR)法構建QSAR模型 11.2.1 回歸系數(shù)的計算 11.2.2 回歸系數(shù)的置信區(qū)間 11.3 QSAR模型質量評價 11.3.1 幾個基本概念 11.3.2 模型估計能力 11.3.3 模型穩(wěn)定性 11.3.4 模型預測能力 11.4 最佳子集回歸 11.5 主成分回歸(PCR)法 11.5.1 PCR基本原理 11.5.2 從PCR模型到MLR模型 11.6 模式識別概論 11.6.1 模式與模式識別 11.6.2 數(shù)據(jù)預處理 11.6.3 相似系數(shù) 11.6.4 距離 11.7 線性學習機(LLM) 11.8 K-最近鄰法(KNN) 11.9 SIMCA方法 11.9.1 對訓練集中每一類建立主成分模型 11.9.2 未知樣本測試 11.10 聚類分析-系統(tǒng)聚類方法 11.10.1 基本原理 11.10.2 類間距離的定義與系統(tǒng)聚類方法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分子連接性與電拓撲狀態(tài) 12.1 分子連接性 12.1.1 簡單分子連接性指數(shù) 12.1.2 價分子連接性指數(shù) 12.1.3 分子連接性指數(shù)的物理意義 12.1.4 分子連接性指數(shù)在QSPR/QSAR中的應用 12.2 電拓撲狀態(tài) 12.2.1 電拓撲狀態(tài)指數(shù) 12.2.2 電拓撲狀態(tài)指數(shù)的應用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色譜保留與QSAR 13.1 引言 13.2 色譜保留指數(shù) 13.2 氣相色譜 13.3 高效液相色譜 13.4 薄層色譜和紙色譜 13.3 色譜保留指數(shù)的預測 13.2.1分子連接性指數(shù)預測分子保留指數(shù) 13.3.2 TLSER模型預測色譜保留 13.4 色譜保留指數(shù)預測化合物的理化性質 13.4.1色譜保留與辛醇-水分配系數(shù) 13.4.2色譜保留與水溶解度 13.4.3色譜保留與土壤(沉積物)吸附系數(shù)(Koc) 13.4.4色譜保留與生物富集系數(shù)(BCF) 13.5 色譜保留預測化合物生物活性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量子化學在定量結構-性質/活性相關研究中的應用 14.1 引言 14.2 量子化學理論及描述符 14.2.1 分子軌道理論方法 14.2.2 量子化學計算方法 14.2.3 量子化學描述符 14.3 量子化學描述符在定量結構-性質/活性相關研究中的應用 14.3.1 應用量子化學描述符預測化合物的理化性質 14.3.2 應用量子化學描述符預測有機污染物的生物活性 14.3.3 量子化學描述符與溶劑化效應的相關性 14.4 量子化學在有機污染物定量結構-性質/活性相關研究中的展望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 人工神經網絡與遺傳算法在QSAR中的應用 15.1 人工神經網絡的構造和功能 15.1.1人工神經網絡基本結構 15.1.2人工神經元的功能函數(shù) 15.1.3 BP 型神經網絡 15.2 人工神經網絡在QSAR中的應用實例 15.2.1 ANN在格式識別/定性分類中的應用 15.2.2 ANN對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的定量預測 15.3 遺傳算法基本原理與算法實現(xiàn) 15.3.1遺傳算法基本原理 15.3.2遺傳算法的算法實現(xiàn) 15.4 遺傳算法在QSAR中的幾個應用實例 15.4.1遺傳算法在QSAR變量篩選中的應用 15.4.2遺傳算法在復雜QSAR模型訓練中的應用 15.4.3遺傳算法在QSAR研究中的其它應用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十六章 三維定量結構-活性相關 16.1 引言 16.2 三維定量結構-活性相關方法 16.2.1 分子形狀分析 16.2.2 距離幾何分析 16.2.3 比較分子力場分析 16.2.4 比較分子相似性指數(shù)分析 16.3 三維定量結構-活性相關在環(huán)境科學中的應用 16.3.1 鹵代芳香族化合物在底泥中吸附行為的三維定量結構-活性相關研究 16.3.2 硝基芳香族化合物對斜生柵列藻急性毒性的三維定量結構-活性相關研究 16.3.3 有機磷酸酯化合物對家蠅急性毒性的三維定量結構-活性相關研究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 典型有機污染物與生態(tài)風險評價 第十七章 多環(huán)芳烴 17.1 引言 17.2 多環(huán)芳烴的命名 17.3 多環(huán)芳烴的來源 17.3.1大氣中的多環(huán)芳烴 17.3.2水中的多環(huán)芳烴 17.3.3土壤和沉積物中的多環(huán)芳烴 17.3.4礦物中的多環(huán)芳烴 17.3.5煤氫化產物 17.3.6有機物的熱解和燃燒 17.3.7燃料中的多環(huán)芳烴 17.4 多環(huán)芳烴的理化性質 17.5 多環(huán)芳烴的致癌活性 17.6 多環(huán)芳烴的致癌機理 17.6.1多環(huán)芳烴的細胞、亞細胞結合 17.6.2多環(huán)芳烴的代謝 17.6.3多環(huán)芳烴的致癌理論 17.7 多環(huán)芳烴的分離與富集 17.7.1 大氣飄塵中多環(huán)芳烴的分離和富集 17.7.2 水樣中多環(huán)芳烴的分離和富集 17.7.3 土壤和沉積物中多環(huán)芳烴的富集 17.7.4 食品、魚等中的多環(huán)芳烴的分離 17.7.5 煙草及煙草焦油中多環(huán)芳烴的富集 17.7.6 煤液化油中多環(huán)芳烴的富集 17.7.7 煤焦油及大氣飄塵中含氮多環(huán)芳烴的分離與富集 17.7.8 石油中雜環(huán)PAH的分離與富集 17.7.9 石油中堿性組分的分離與富集 17.7.10 煙草煙霧冷凝物中含氮PAH的富集 17.7.11 燃起發(fā)生器焦油中含硫PAH的富集 17.7.12 合成燃料中PAH及雜環(huán)PAH的分離與富集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十八章 有機金屬化合物 18.1 引言 18.2 環(huán)境中有機金屬化合物的形成機理 18.3 環(huán)境中的有機汞化合物 18.3.1 有機汞化合物的應用 18.3.2 無機汞的甲基化 18.3.3有機汞在環(huán)境中的遷移和轉化 18.3.4有機汞的生物活性 18.4 環(huán)境中的有機錫化合物 18.4.1 有機錫化合物的應用 18.4.2 無機錫的甲基化 18.4.3 有機錫在環(huán)境中的遷移和轉化 18.4.4 有機錫化合物的生物效應 18.5 環(huán)境中的有機鉛化合物 18.5.1 有機鉛化合物的應用 18.5.2 無機鉛的甲基化 18.5.3 環(huán)境中有機鉛的遷移和轉化 18.5.4有機鉛的攝入和生物效應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十九章 酚類化合物 19.1 引言 19.2 環(huán)境中酚類化合物的來源 19.3 酚的物理、化學及生物行為 19.3.1 酚的吸附 19.3.2 酚的揮發(fā) 19.3.3 酚的化學氧化和水解 19.3.4 酚的光解 19.3.5 酚的生物轉化 19.3.5.1 氯酚的微生物降解機制 19.3.5.2 五氯酚土壤環(huán)境中的降解 19.3.5.3 五氯酚在生物體內的降解代謝 19.4 酚類化合物在環(huán)境中的殘留 19.4.1 酚在大氣和水中的殘留 19.4.2 酚在沉積物中的殘留 19.4.3 酚在水生植物和無脊椎動物體內的殘留 19.4.4 酚在魚體內的殘留 19.5 酚類化合物的毒性 19.5.1 酚對水生植物和無脊椎動物的毒性 19.5.2 酚對魚的毒性 19.5.3 酚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19.6 酚類化合物的分析 19.6.1 4-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4-AAP) 19.6.2 EPA604法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二十章 硝基芳烴和芳胺 20.1 來源 20.1.1 硝基芳烴的來源 20.1.2 芳胺的來源 20.2 物理化學性質 20.2.1 硝基芳烴的主要物化性質 20.2.2 芳胺的主要物化性質 20.3 毒性 20.3.1 硝基芳烴的毒性 20.3.2 芳胺的毒性 20.4 降解行為 20.4.1 硝基芳烴的降解 20.4.2 芳胺的降解 20.5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二十一章 多氯聯(lián)苯與二噁英類物質 21.1 多氯聯(lián)苯 21.1.1 多氯聯(lián)苯的分子結構與命名 21.1.2 多氯聯(lián)苯的理化性質 21.1.3 多氯聯(lián)苯的生產、應用與排放 21.1.4 多氯聯(lián)苯的環(huán)境行為 21.1.5 多氯聯(lián)苯的環(huán)境殘留水平與人類暴露 21.2 多氯代二噁英 21.2.1二噁英的結構與性質 21.2.2二噁英的環(huán)境來源 21.2.3二噁英的環(huán)境殘留 21.2.4 二噁英的環(huán)境行為 21.2.5 二噁英的食品污染 21.3 多氯聯(lián)苯與二噁英的毒性效應 21.3.1多氯聯(lián)苯與二噁英的毒性效應 21.3.2 二噁英類物質的分子毒性機理 21.3.3 二噁英類物質的等價毒性系數(shù)方法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二十二章 石油烴類污染物 22.1 石油烴類的大氣污染 22.2 石油烴類的地表水與海洋污染 22.2.1非生物過程 22.2.2生物過程 22.2.3石油在地表水環(huán)境中歸趨的分析研究實例 22.3 石油烴類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22.3.1石油烴類物質進入土壤環(huán)境的途徑及存在狀態(tài) 22.3.2石油烴類污染物對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危害 22.3.3石油烴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二十三章 有機農藥 23.1 引言 23.2 農藥對大氣的污染 23.2.1 大氣中的農藥來源 23.2.2 農藥進入大氣的方式 23.2.3 農藥在大氣中的行為 23.3 水環(huán)境中的農藥 23.3.1 地面水中農藥的來源 23.3.2 影響農藥進入水環(huán)境的因素 23.3.3 地面水中農藥的生態(tài)意義 23.4 土壤中的農藥 23.4.1 土壤中農藥的來源 23.4.2 土壤中農藥的殘留 23.4.3 影響土壤中農藥殘留的因素 23.5 有機氯農藥 23.5.1 DDT及其類似物 23.5.2 林丹 23.6 有機磷農藥 23.6.1 磷酸衍生物 23.6.2 硫代磷酸衍生物 23.6.3 二硫代磷酸衍生物 23.6.4 膦酸類的衍生物 23.7 有機氮農藥 23.7.1 西維因 23.7.2 涕滅威 23.7.3 氯苯胺靈 23.7.4 苯菌靈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二十四章 環(huán)境內分泌干擾物質(EDCs) 24.1 環(huán)境中的內分泌干擾物質 24.1.1 環(huán)境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含義 24.1.2內分泌干擾性物質的環(huán)境來源 24.1.3 環(huán)境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分類 24.2 環(huán)境內分泌干擾物質的生態(tài)與健康效應 24.2.1 對內分泌系統(tǒng)的影響 24.2.2 對生殖和發(fā)育的影響 24.2.3 對腫瘤發(fā)生的影響 24.2.4 對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 24.2.5 對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 24.2.6 其它影響 24.2.7 影響毒性效應的因素 24.3 環(huán)境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分子毒性機理 24.3.1 雌激素受體作用機理 24.3.2 雄性激素受體拮抗作用機理 24.3.3 其它受體作用機理 24.3.4 干擾細胞信號傳遞途徑 24.3.5 干擾胚胎發(fā)育過程的基因表達 24.4 環(huán)境分泌干擾物質的鑒別與篩選 24.4.1 內分泌干擾活性的評價方法 24.4.2 環(huán)境內分泌干擾物質的結構-活性關系 24.4.3 環(huán)境內分泌干擾物質的綜合篩選與評價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二十五章 有毒化學品的風險評價 25.1 風險評價概述 25.1.1 基本概念 25.1.2 學科領域與應用范圍 25.1.3 預測性風險評價與回顧性風險評價 25.2 風險評價與風險管理 25.2.1 前言 25.2.2 風險評價與風險管理過程 25.3 暴露評價 25.3.1 暴露評價的內容 25.3.2 有機污染物的環(huán)境過程 25.3.3有機污染物遷移、轉化與歸宿分析 25.3.4 暴露途徑分析 25.3.5 影響暴露的因素 25.3.6 暴露計算 25.4 效應評價 25.4.1 生態(tài)效應評價 25.4.2 毒理學效應評價 25.4.3 劑量-效應關系評價 25.4.4 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的應用 25.5風險表征 25.5.1 概述 25.5.2 定性的風險表征 25.5.3定量的風險表征 25.5.4 不確定性分析 習題 參考文獻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