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孝文化叢書·以孝選官:孝與古代選官制度》講述了歷代以孝選官的制度。先秦時期“孝治天下”的觀念還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以孝選官”也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漢代在選官制度上體現(xiàn)出對孝的提倡,漢惠帝、呂后開漢代“舉孝授官”之先河。漢代以后,“以孝選官”的現(xiàn)象承襲相沿,繼續(xù)存在于歷代選官的體系中。但此后的幾百余年間,孝道觀念時而淡薄時而強化,“以孝選官”的分量也隨之變化,這也暴露出了這一制度的弊端。
孝是中國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表現(xiàn),“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的孝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古代文化的漫漫長河中,“孝文化”以其獨有的魅力和精神底蘊而備受推崇,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璀璨、最具有生命力的一顆明珠。作為中華民族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傳統(tǒng)的“孝文化”,其發(fā)展得力于先秦思想家和歷朝歷代學者的闡述,當然也離不開賢明帝王的支持和推崇。那么“孝文化”的初始含義是什么?它產生于何時?為何又會對后世的選官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是我們首先要從歷史現(xiàn)象的角度予以探討和挖掘的。
據考證,“孝”字最早見于商代卜辭,東漢大經學家許慎認為:“孝”是由“老”與“子”上下結構組成的會意字,意思是青年人扶著老年人,僅僅從字的構成結構中即可感受到濃濃的血緣之情,這是人類感情中最質樸、最自然的狀態(tài)。談到“孝”,可追溯到原始社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有史料記載,在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就有以孝教民的事實,而虞舜因孝感動天地而名列“二十四孝”之首。當然,這一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孝文化也僅僅是處于萌芽狀態(tài),只是一種樸素的、自發(fā)的血緣情感,因此影響力并不大。夏朝和殷商時期,神鬼宗教意識主導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因此這一時期的孝還是模糊的、朦眬的。孝文化真正走出雛形,慢慢走向成熟則是在周代。西周時期,孝的觀念已相當流行。但由于受嚴格的宗法制度的限制,孝文化依然籠罩在宗教意識之下,這一時期的孝主要表現(xiàn)為“追孝”與“享孝”,以周天子為首的大宗小宗們則借助祭祀宗祖的方式來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宗祖式家族趨于解體,人們對神鬼的敬畏感明顯淡化,加上諸子百家,特別是儒家對孝的闡述,使孝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的延伸,倫理、道德之孝日益壓過祭祀之孝,成為孝觀念的主流。孔子是儒家孝道的理論鼻祖,他深切感受到倫理、道德之孝在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因此,把“孝”作為實行“仁”的根本,同時確立了“孝”對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從此成為協(xié)調親子關系的倫理規(guī)范,并成為古代社會宗法道德的基礎。作為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但是,孟子在孔子學說的基礎上,對“孝”的觀念有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孟子的“孝”思想中更多地滲透了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孝治思想主張孝道與治道的統(tǒng)一,也使儒家孝道進一步蒙上了濃重的政治色彩。
由孔子到孟子,“孝”的內涵由家庭、道德倫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孝道與治道開始慢慢地融合,并成為歷代帝王和圣賢們追求的最高境界!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所描述的理想模式,把“孝”由家庭推向社會,把個人的倫理道德升華為治國平天下,這也是儒家學說成為后世正統(tǒng)思想的奧妙所在。
盡管先秦時期孝文化已經有了很大發(fā)展,并且這一時期孝的含義和孝道理論更加豐富和全面,但是這一時期“孝治天下”的觀念僅僅還停留在理論層面,抑或是一種理想中的境界。因此,就選官制度來看,先秦時期“以孝選官”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這一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是禪讓制、世卿世祿制、選賢任能制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些選官制度下,“以孝選官”的觀念已經在慢慢醞釀,并且生根發(fā)芽了。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快速上升期,在這個階段,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單獨看文化領域,漢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全面定型的時期,也是孝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西漢時期,弘揚儒家孝德觀念的《孝經》流行,孝文化有了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一時期建立起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統(tǒng)治秩序,“以孝治天下”的思想逐漸走向理論化、系統(tǒng)化。漢代皇帝除了漢高祖劉邦和漢光武帝劉秀外,都以“孝”為謚號,這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xiàn)出漢朝統(tǒng)治者對“孝”的推崇。在選官制度上,更是體現(xiàn)出對孝的提倡。漢惠帝、呂后開漢代“舉孝授官”之先河,從此,“以孝選官”蔚然成風。漢武帝時創(chuàng)立了“舉孝廉”的官吏選拔制度,注重為官者的孝德品行,使“孝”的觀念進一步社會化、政治化,成為普通百姓步入仕途的潛在政治資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選官制度在鞏固封建皇權的同時,也有著難以克服的弊端。如在選官過程中出現(xiàn)的任人唯親的局面,所選拔的人才有名無實,只是徒有虛名的“偽孝者”。這些人混跡于官場之中,對整個封建官僚統(tǒng)治秩序產生了很壞的影響。
漢代以后,“以孝選官”的現(xiàn)象承襲相沿,繼續(xù)存在于歷代選官的體系中。但是由于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新的選官制度的出現(xiàn),加上在魏晉至隋唐五代這七百余年間,孝道觀念時而淡薄時而強化,因此“以孝選官”的分量有所降低。盡管如此,各朝統(tǒng)治者依然堅持了漢代“以孝治天下”的精神,將“以孝選官”作為主流選官制度的重要補充。如,隋煬帝繼續(xù)實施“舉孝廉”的制度,唐朝時設“孝悌廉讓科”和“孝悌力田科”,并正式將“以孝選官”納入到了科舉考試中,將“孝”作為選拔官員的重要品德標準。
宋元明清時期,孝文化發(fā)展到極致,孝道淪為強化君主獨裁、父權專制的工具,統(tǒng)治者所倡導的是“愚忠愚孝”,孝道走向了畸形發(fā)展的道路,在實踐上走向極端愚昧化。與此相適應的,這一時期盡管也沿襲了之前的“以孝選官”,但由于孝道內涵的變化,致使在“以孝選官”中夾雜了很多不和諧的因素,如傷身割肉盡孝的行為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大大刺激了民間這種以孝求官的陋俗的盛行。此類行為看似是大孝,但實際上違背了盡孝的本義。在封建“孝治”觀念的扭曲下,“以孝選官”在實踐過程中大打折扣,也暴露出了更多的弊端。歸根結底,這是封建國家“以孝治天下”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綜上所述,“以孝選官”思想從先秦時的萌芽狀態(tài)、到秦漢時期的蔚然成風,再到魏晉之后的承襲相沿,體現(xiàn)了孝觀念從宗教、家庭、道德倫理趨向于政治化、理論化。儒家人倫關系中的孝德觀念,在這種日趨政治化的影響下,變成了一種極為有效的潛在的政治資源,成為“士人”步入仕途的有效捷徑,亦可作為官場中擢職升遷的階梯。這是中國古代“以孝治天下”付諸實踐的必然結果。
張曉,女,祖籍山東省泰安市,歷史學碩士,現(xiàn)為山東省濟南市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歷史教師,參與《山東重要歷史人物》的編寫,獨立發(fā)表學術論文及教學論文十余篇。
侯吉慶,男,祖籍山西省平遙縣,歷史學碩士,現(xiàn)為山東省煙臺市福山第一中學高中歷史教師,參編《山東通史》、《山東六十年紀事》、《山東重要歷史人物》等著作,獨立發(fā)表學術論文及文學作品十余篇。
第一章 “孝”,沒那么簡單——古代為何以“孝”選官
一 “孝”是諸德之本
二 “孝”是修身立身之基礎
三 “孝”是齊家治家之良方
四 “孝”是君主治國之道
五 “孝”與“忠”相得益彰
第二章 以“孝”選官初露端倪——先秦選官制度中“孝”思想的萌芽
一 虞舜以孝贏天下——禪讓制中隱含的“孝”
二 “才能”固重要,“賢德”不可拋——選賢任能制下的“孝”思想
三 孔子做官的深層剖析——為盡“孝”道
四 趙威后眼中的“孝”與選官
五 “潤物細無聲”——儒家“孝道”對選官制度的影響
六 《呂氏春秋》中蘊含的選官思想
第三章 “孝治天下”——秦漢時期以孝選官蔚然成風
一 漢惠帝、呂后開漢代“舉孝授官”之先河
二 從“緹縈救父”看漢文帝對“孝”的態(tài)度
三 做官也有捷徑——漢武帝之“舉孝廉”
四 誰說年齡不是問題?——漢順帝對“舉孝”的年齡限制
五 為已死皇帝守陵而得官——最為荒誕的以孝選官
六 徒有虛名的孝——“舉孝廉,父別居”
七 “舉孝”也擔風險——官員“舉孝失職”,亦受懲處
八 “與時俱進”——漢代舉孝選官政策的調整
九 名醫(yī)華佗為何拒絕以“孝廉”入仕?
十 《孝經》對漢代選官制度的影響
第四章 “非主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以孝選官
一 以孝為標準的選官制度
二 孝悌觀念的深入人心
三 結語
第五章 “孝義道德”隱藏下的現(xiàn)實政治利益——隋唐時期的以孝選官
一 冠以“孝悌”名稱的考試科目——孝悌廉讓科和孝悌力田科
二 傳統(tǒng)“唯孝唯悌”選官方式的延續(xù)
三 賜官于孝子——家族的孝悌聲譽對以孝選官的影響
四 官員孝行卓著助其步步高升
五 韋氏兄弟孝德卓著得官運亨通
六 官場中扭曲人性的孝
七 白居易母亡作詩慘遭貶官
第六章 “承襲相沿”——宋元時期的以孝選官
一 孝德與才學兼具——宋朝“孝悌”選官的重要原則
二 孝悌行為與仕途命運
三 包青天的孝行孝道
四 丁憂制度與選官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以孝選官
一 明朝的孝文化
二 明清時期孝文化的發(fā)展
三 明清時期以孝選官
四 明清時期官吏的盡孝問題
第八章 以孝選官的批判性繼承與其時代價值
一 批判性地繼承孝文化
二 孝文化的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