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安徽水下考古調查報告(2008~2016) 讀者對象:考古學、地方史的研究者及相關學科的高校師生
安徽水下考古調查從2008年開始,分為陸上調查和水下調查二個階段。2008年至2010年為陸上調查階段,通過文獻資料收集、檔案查找、實地走訪踏勘,共獲取安徽境內水下文化遺存線索47處,基本摸清了安徽境內水下文化遺存的分布狀況和水下文物家底。2014年至2016年為水下調查階段,對太平湖水域、響洪甸水庫進行了水下考古儀器探測和潛水探摸調查,發(fā)現(xiàn)并確認了廣陽城、文廟、秧溪街、龍門鎮(zhèn)、麻埠鎮(zhèn)和劉新圩等六處水下遺址,在內水水域水下文化遺存尤其是水下城址、村落、集鎮(zhèn)、圩堡等遺存的水下考古調查方法與技術上進行了一定的嘗試和探索,積累了相對的經(jīng)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報告的編寫主要是為了完整展現(xiàn)和報告安徽水下考古調查的成果,總結內陸水域水下文化遺存的調查方法和技術。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序言
目錄
緒論 一、安徽水系分布情況 002 二、以往工作 007 第一章 安徽水下考古陸上調查 第一節(jié) 安徽水下考古陸上調查經(jīng)過 013 第二節(jié) 安徽水下考古陸上調查成果 017 一、太平湖水域水下文化遺存 017 1.廣陽城遺址 020 2.龍門鎮(zhèn)遺址 021 3.夏村遺址 036 4.秧溪街遺址 040 5.梅渚灣遺址 041 6.小河口遺址 044 7.眾家山遺址 045 8.烏石垅遺址 045 9.丁家山遺址 051 10.小島墓地 052 11.留杯蕩遺址 052 二、新安江流域歙縣段水下文化遺存 056 1.太平橋 056 2.深渡沉船遺址 057 3.街口鎮(zhèn)遺址 057 三、黟縣東方紅(奇墅) 水庫水下文化遺存 058 四、當涂姑溪河水下文化遺存 067 1.牛頭灣遺址 067 2.釣魚臺遺址 076 五、宣州區(qū)水下文化遺存 076 1.貢村遺址 077 2.南姥咀遺址 078 3.水陽江古碼頭 079 六、涇縣水下文化遺存 079 1.安吳古城遺址 080 2.小河口遺址 080 3.隱仙洞 080 七、池州市水下文化遺存 081 1.皇姑墩遺址 082 2.石城遺址 082 3.鐵鋪遺址 082 4.姜壩遺址 083 八、安慶市、銅陵市水下文化遺存 083 1.山口遺址 084 2.白蕩湖遺址 085 3.老街遺址 085 4.陳咀遺址 085 5.古城遺址 091 6.趙樸初祖居 092 7.桔子洲遺址 092 8.狄公墓 093 9.十里晉陵畈墓地 093 九、巢湖水下文化遺存 094 1.四方城遺址 094 2.東庫門遺址 095 3.唐咀遺址 095 十、壽縣水下文化遺存 096 1.瓦埠古城遺址 097 2.龍王廟臺遺址 097 3.戀子崗遺址 097 4.迎水寺遺址 110 十一、金寨縣水下文化遺存110 1.劉新圩、麻埠鎮(zhèn)遺址 112 2.金家寨遺址 115 十二、天長市水下文化遺存 116 第二章 安徽水下三尹古調查 第一節(jié) 徽水下考古調查經(jīng)過 122 第二節(jié) 太平湖水下考古調查 123 一、廣陽城遺址水下考古調查 126 (一) 地理位置 126 (二) 歷史沿革 126 (二) 水下考古調查 130 (四) 出水遺物 141 1.磚 141 2.青釉瓷器 142 3.青花瓷器 142 4.醬黃釉瓷器 152 5.五彩瓷器 152 6.白釉瓷器 154 (五) 城址概況及初步認識 158 二、文廟遺址水下考古調查 166 (一) 遺址概況 166 (二) 出水遺物 182 1.生活用器 183 2.建筑材料 188 3.石碑 202 (三) 初步認識 213 三、龍門鎮(zhèn)遺址水下考古調查 215 四、秧溪街遺址水下考古調查 221 第三節(jié) 響洪甸水庫水下考古調查 229 一、歷史沿革 230 二、麻埠鎮(zhèn)遺址水下考古調查 230 三、劉新圩遺址水下考古調查 236 第三章 結語 一、安徽水下考古調查主要成果 246 二、內水水下文化遺存成因 247 附表 附表一 2016年安徽水下考古調查潛水記錄表 252 附表二 2016年文廟遺址所在水域流速記錄表 259 后記 插圖目錄 圖一 民國時期安徽地圖 003 圖二 安徽省水系分布圖 004 圖三 長江安徽段水系分布圖 005 圖四 淮河安徽段水系分布圖 005 圖五 水下考古調查—般流程圖 013 圖六 水下文物普查工作階段結構圖 014 圖七 安徽水下考古陸上調查區(qū)域分布示意圖 015 圖八 太平湖水域水下文化遺存分布圖 020 圖九 廣陽城遺址周邊環(huán)境 021 圖一O 嘉靖年間石埭縣治示意圖 021 圖一一 乾隆年間石埭縣治示意圖 021 圖一二 1957年廣陽城示意圖 022 圖一三 龍門鎮(zhèn)遺址周邊環(huán)境 022 圖一四 龍門鎮(zhèn)示意圖 023 圖一五 龍門鎮(zhèn)遺址采集陶瓷器 024 圖一六 龍門鎮(zhèn)采:01 025 圖一七 龍門鎮(zhèn)采:03 025 圖一八 龍門鎮(zhèn)采:07 025 圖一九 龍門鎮(zhèn)采:02 026 圖二O 龍門鎮(zhèn)采:05 026 圖二一 龍門鎮(zhèn)采:06 026 圖二二 龍門鎮(zhèn)遺址2016年采集文物標本 027 圖二三 2016AHTL采:2 028 圖二四 2016AHTL采:3 028 圖二五 2016AHTL采:4 028 國二六 2016AHTL采:6 029 圖二七 2016AHTL采:8 029 圖二八 2016AHTL采:9 030 圖二九 2016AHTL采:10 030 圖三O 2016AHTL采:11 031 圖三一 2016AHTL采:12 031 圖三二 2016AHTL采:13 032 圖三三 2016AHTL采:5 032 國三四 2016AHTL采:7 032 圖三五 2016AHTL采:14 033 圖三六 2016AHTL采:15 034 圖三七 2016AHTL采:16 034 圖三八 2016AHTL采:17 034 圖三九 2016AHTL采:18 035 圖四O 2016AHTL采:1 035 圖四一 夏村遺址房屋基礎 036 圖四二 夏村遺址采集陶瓷器 037 圖四三 夏村采:01 037 圖四四 夏村采:03 038 圖四五 夏村采:02 038 圖四六 夏村采:07 038 圖四七 夏村采:04 039 圖四八 夏村采:06 040 圖四九 夏村采:05 040 圖五O 秧溪街示意圖 041 圖五一 梅渚灣遺址周邊環(huán)境 042 圖五二 梅渚灣遺址殘存石臼 042 圖五三 李家山遺址地層剖面 042 圖五四 梅渚灣采:01 043 圖五五 梅渚灣采:02 043 圖五六 梅渚灣采:05 043 圖五七 梅渚灣采:04 044 圖五八 梅渚灣采:03 044 圖五九 梅渚灣遺址采集陶瓷器 044 圖六O 眾家山遺址出土石器 045 圖六一 眾家山采:01 045 圖六二 眾家山采:02 045 圖六三 眾家山遺址采集陶器 046 圖六四 烏石垅遺址周邊環(huán)境 047 圖六五 烏石垅遺址地表堆積 048 圖六六 烏石垅采:01 048 圖六七 烏石垅采:03 048 圖六八 烏石垅采:07 048 圖六九 烏石垅采:08 048 圖七O 烏石垅采:02 049 圖七一 烏石垅采:04 050 圖七二 烏石垅采:05 050 圖七三 烏石垅采:06 050 圖七四 烏石垅遺址采集陶瓷器 051 圖七五 丁家山遺址周邊環(huán)境 051 圖七六 丁家山遺址地層剖面 051 圖七七 丁家山遺址石刻 052 圖七八 丁家山遺址石刻近景 052 圖七九 小島墓地被盜掘情況(水下) 053 圖八O 小島墓地被盜掘情況(陸地) 053 圖八一 留杯蕩遺址周邊環(huán)境 054 圖八二 新安江流域歙縣段水下文化遺存分布圖 056 圖八三 *縣太平橋 057 圖八四 奇墅水庫水下文化遺存分布圖 059 圖八五 奇墅遺址地表殘存的建筑基礎 059 圖八六 奇墅采: 01 060 圖八七 奇墅采:02 060 圖八八 奇墅采: 04 061 圖八九 奇墅采: 06 061 圖九O 奇墅采: 12 061 圖九一 奇墅采: 03 062 圖九二 奇墅采: 07 062 圖九三 奇墅采: 09 063 圖九四 奇墅采: 13 063 圖九五 奇墅采: 15 063 圖九六 奇墅采: 05 064 圖九七 奇墅果: 08 064 圖九八 奇墅采: 10 065 圖九九 奇墅采: 16 065 圖一OO 奇墅采: 11 065 圖一O一 奇墅采: 14 066 圖一O二 奇墅遺址采集陶瓷器 066 圖一O三 當涂姑溪河水下文化遺存分布圖 067 圖一O四 牛頭灣采: 01 068 圖一O五 牛頭灣采: 04 068 圖一O六 牛頭灣采: 09 069 圖一O七 牛頭灣采: 12 069 圖一O八 牛頭灣采: 16 070 圖一O九 牛頭灣采: 02 070 圖一一O 牛頭灣采: 05 070 圖一一一 牛頭灣采: 17 071 圖一一二 牛頭灣采: 03 071 圖一一三 牛頭灣采: 13 071 圖一一四 牛頭灣采: 15 072 圖一一五 牛頭灣采: 18 072 圖一一六 牛頭灣采: 07 073 圖一一七 牛頭灣采: 11 073 圖一一八 牛頭灣采: 08 074 圖一一九 牛頭灣采: 14 074 圖一二O 牛頭灣采: 10 074 圖一二一 牛頭灣采: 06 074 圖一二二 牛頭灣遺址采集陶瓷器 075 圖一二三 釣魚臺遺址周邊環(huán)境 076 圖一二四 直州區(qū)水下文化遺存分布圖 077 圖一二五 貢村遺址周邊環(huán)境 078 圖一二六 貢村遺址殘存石質曲水流觴 078 圖一二七 貢村遺址殘存石斗拱 078 圖一二八 涇縣水下文化遺存分布圖 079 圖一二九 隱仙洞摩崖石刻位置圖 080 圖一三O 池州市水下文化遺存分布圖 082 圖一三一 安慶、銅陵水下文化遺存分布圖 084 圖一三二 山口遺址周邊環(huán)境 085 圖一三三 老街遺址周邊環(huán)境 085 圖一三四 陳咀采:01 086 圖一三五 陳咀采:02 086 圖一三六 陳咀采:03 087 圖一三七 陳咀采:08 087 圖一三八 陳咀采:09 087 圖一三九 陳咀采:04 088 圖一四O 陳咀采:05 088 國一四一 陳咀采:11 089 圖一四二 陳咀采:06 089 圖一四三 陳咀采:07 089 圖一四四 陳咀采:10 089 圖一四五 陳咀遺址采集陶瓷器 090 圖一四六 古城遺址周邊環(huán)境 091 圖一四七 古城遺址殘存石質文物 091 圖一四八 花亭湖水下文化遺存分布圖 092 國一四丸 桔子州遺址地表陶片 093 圖一五O 巢湖水下文化遺存分布圖 095 圖一五一 唐咀遺址地表遺物 096 圖一五二 瓦埠湖水下文化遺存分布圖 096 圖一五三 瓦埠古城遺址周邊環(huán)境 097 圖一五四 瓦埠古城遺址地表遺物 097 圖一五五 戀子崗遺址周邊環(huán)境 099 圖一五六 戀子崗遺址地表遺物 099 國一五七 戀子崗采:01 100 圖一五八 戀子崗采:04 100 圖一五九 戀子崗采:14 101 圖一六O 戀子崗采:07 101 圖一六一 戀子崗采:09 101 圖一六二 戀子崗采:11 102 圖一六三 戀子崗采:16 102 圖一六四 戀子崗采:22 102 圖一六五 戀子崗采:23 103 圖一六六 戀子崗采:27 103 圖一六七 戀子崗采:28 103 圖一六八 戀子崗采:12 103 圖一六九 戀子崗采: 18 104 圖一七O 戀子崗采: 15 104 圖一七一 戀子崗采: 02 105 圖一七二 戀子崗采: 20 105 圖一七三 戀子崗采: 05 106 圖一七四 戀子崗采: 17 106 圖一七五 戀子崗采: 26 106 圖一七六 戀子崗采: 06 106 圖一七七 戀子崗采: 10 107 圖一七八 戀子崗采: 29 108 圖一七九 戀子崗采: 30 108 圖一八O 戀子崗采: 03 108 圖一八一 戀子崗采: 08 108 圖一八二 戀子崗采: 13 108 圖一八三 戀子崗采: 21 109 圖一八四 戀子崗采: 25 109 圖一八五 戀子崗采: 19 110 圖一八六 戀子崗采: 24 110 圖一八七 戀子崗遺址采集瓷器 111 圖一八八 金寨縣水下文化遺存分布圖 113 圖一八九 劉新吁遺址地理位置圖 114 圖一九O 麻埠鎮(zhèn)遺址地理位置圖 114 圖一九一 麻埠鎮(zhèn)示意圖 115 圖一九工 金家事示意圖 115 圖一九三 天長市水下文化遺存分布圖 117 圖一九四 耿家尖古墓群周邊環(huán)境 117 圖一九五 太平湖文廟遺址附近水面養(yǎng)擅網(wǎng)箱 125 圖一九六 廣陽城遺址、秧溪街遺址和龍門鎮(zhèn)遺址地理位置圖 125 圖一九七 廣陽城淹沒前周邊地形(衛(wèi)星圖片) 127 圖一九八 廣陽城遺址多波束測深系統(tǒng)探測圖 130 圖一九九 安裝多波束測深系統(tǒng)探頭 131 圖二OO 放置側目聲響拖魚 131 圖二O一 儀器探測甲板控制系統(tǒng) 131 圖二O二 實時監(jiān)測探測過程 131 圖二O三 廣舊城遺址側掃聲吶探測圖 131 圖二O四 廣陽城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入水點位置圖 132 圖二O五 廣陽城遺址平面布局圖 133 圖二O六 文廟遺址、崇實學校、西城墻探測圖 133 圖二O七 文廟遺址下水調查 133 圖二O八 文廟遺址水下測繪與攝像 133 圖二O九 文廟遺址地表堆積 133 圖二一O 廣陽城遺址西城墻地表堆積 134 圖二一一 廣陽城遺址永濟橋多波束測深系統(tǒng)探測圖 135 圖二一二 廣陽城遺址永濟橋側掃聲吶探測圖 136 圖二一三 永濟橋橋墩水下照片 136 圖二一四 永濟橋橋頭立柱水下照片 136 圖二一五 廣陽城遺址東城墻多波束測深系統(tǒng)探測圖 137 圖二一六 東城墻夯土城墻 137 圖二一七 東城墻夯土城墻外包磚 137 圖二一八 廣陽城遺址西南角城墻頂部堆積 137 圖二一九 廣陽城遺址城內建筑物側掃聲吶探測圖 138 圖二二O 廣陽城遺址城內建筑物地表堆積 138 圖二二一 廣陽城遺址儀器探測范圍四角坐標示意圖 139 圖二二二 廣陽城遺址儀器探測測線分布圖 139 圖二二三 廣陽城遺址西城墻周邊環(huán)境 140 圖二二四 廣陽城遺址西城墻墻體及頂部堆積 140 圖二二五 2015AHTG采:1 141 圖二二六 2015AHTG采:2 141 國二二七 2016AHTG采:1 142 圖二二八 2016AHTG采:2 142 圖二二九 2016AHTG采:3 143 圖二三O 2016AHTG采:4 143 圖二三一 2016AHTG采:6 143 圖二三二 2016AHTG采:7 144 圖二三三 2016AHTG采:8 144 圖二三四 2016AHTG采:9 145 國二三五 2016AHTG采:10 145 圖二三六 2016AHTG采:11 146 圖二三七 2016AHTG采:12 146 圖二三八 2016AHTG采:13 147 圖二三九 2016AHTG采:14 147 圖二四O 2016AHTG采:15 147 圖二四一 2016AHTG采:16 148 圖二四二 2016AHTG采:17 148 國二四三 2016AHTG采:18 149 圖二四四 2016AHTG采:19 149 圖二四五 2016AHTG采:5 150 圖二四六 2016AHTG采: 20 150 圖二四七 2016AHTG采:21 151 圖二四八 2016AHTG采:22 151 圖二四九 2016AHTG采:23 151 國二五O 2016AHTG采:24 152 圖二五一 2016AHTG采:25 153 圖二五二 2016AHTG采:26 153 圖二五三 2016AHTG采:27 153 圖二五四 2016AHTG采:28 154 圖二五五 2016AHTG采:29 154 圖二五六 2016AHTG采:31 155 圖二五七 2016AHTG采:32 155 圖二五八 廣陽城遺址出水磚 156 圖二五九 廣陽城遺址出水瓷器(一) 156 圖二六O 廣陽城遺址出水瓷器(二) 157 圖二六一 廣陽城淹沒前衛(wèi)星照片 159 圖二六二 廣陽城淹沒后儀器探測圖 159 圖二六三 廣陽城遺址及周邊水域水深 160 圖二六四 廣陽城遺址及周邊水域等深線圖(黑白) 160 圖二六五 廣陽城遺址及周邊水域等深線圖(彩色) 160 圖二六六 廣陽城遺址西城墻局部平剖面圖 161 圖二六七 廣陽城遺址城墻夯土墻體 162 圖二六八 廣陽城遺址城墻夯土墻體細部 162 圖二六九 廣陽城遺址城墻頂部石砌基礎 162 圖二七O 廣陽城遺址城墻頂部磚墻和青石板海墁 163 圖二七一 廣陽城遺址 2014年探測圖 164 圖二七二 廣陽城遺址 2016年探測圖 164 圖二七三 永濟橋早期影像 165 圖二七四 廟遺址周邊環(huán)境 166 圖二七五 廟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工作船 167 圖二七六 文廟遺址水下考古調查部分設備 167 圖二七七 文廟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前簡介 167 圖二七八 準備下水調查 文廟遺址 168 圖二七九 文廟遺址水下考古調查一一布設基線 168 圖二八O 廟遺址水下考古調查一一水下攝影 168 圖二八一 文廟遺址水下考古調查一一水下測繪 169 圖二八二 寸監(jiān)控 文廟遺址水下考古調查過程 169 圖二八三 文廟遺址水下考古調查水面監(jiān)控畫面 169 圖二八四 廟遺址水下考古調查一一提取文物 170 圖二八五 文廟遺址北部磚墻東段(正射影像) 171 圖二八六 文廟遺址北部磚墻西段(正射影像) 171 圖二八七 廟遺址北部磚墻 172 圖二八八 文廟遺址北部磚墻砌筑方式 172 圖二八九 廟遺址磚墻西部柱礎 172 圖二九O 廟遺址南部磚墻倒塌堆積 172 圖二九一 文廟遺址西部邊界一一石砌護坡 172 圖二九二 文廟遺址平、剖面圖(一) 173 圖二九三 文廟遺址平、剖面圖(二) 174 圖二九四 文廟遺址平、剖面圖(三) 175 圖二九五 文廟遺址平、剖面圖(四) 176 圖二九六 文廟遺址第一組建筑西部石臺基(正射影像,左為北) 177 圖二九七 文廟遺址第一組建筑南部石臺基(正射影像,左為西) 177 圖二九八 文廟遺址第—組建筑東部石臺基(正射影像,左為南) 178 圖二九九 文廟遺址第—組建筑北部三合土邊界(正射影像,上為北) 178 圖三OO 文廟遺址第—組建筑南部石臺基 178 圖三O一 文廟遺址第—組建筑西部石臺基 178 圖三O二 文廟遺址第—組建筑三合土地面 17g 圖三O三 文廟遺址第—組建筑單層三合土地面 17g 圖三O四 文廟遺址第—組建筑二層三合土地面 17g 圖三O五 文廟遺址第—組建筑三層三合土地面 17g 圖三O六 文廟遺址第—組建筑青石板地面 179 圖三O七 文廟遺址三合土地面疊壓在青石板地面之上 180 圖三O八 文廟遺址第—組建筑內發(fā)現(xiàn)的石碑殘塊 180 圖三O九 文廟遺址第—組建筑內發(fā)現(xiàn)的石碑殘塊 180 圖三一O 文廟遺址第—組建筑內發(fā)現(xiàn)的青石板 180 圖三—一 文廟遺址第—組建筑內發(fā)現(xiàn)的石碑殘塊與漢白玉石條 181 圖三一二 文廟遺址第二組建筑內地表殘存的方形石塊 181 圖三 三 文廟遺址第一、二組建筑之間的石砌基礎(正刺影像,左為北) 181 圖三一四 文廟遺址第三組建筑南部地表以上青石板 182 圖三 五 文廟遺址第三組建筑東南部發(fā)現(xiàn)的石構件 182 圖三一六 2015AHTW采:1 183 圖三—七 2016AHTW采:5 184 圖三—八 2016AHTW采:6 184 圖三一九 2016AHTW采:12 184 圖三二O 2016AHTW采:27 185 圖三二一 2016AHTW采:28 185 圖三二二 2016AHTW采:30 185 圖三二三 2016AHTW采:43 186 圖三二四 2016AHTW采:44 186 圖三二五 2016AHTW采:50 186 圖三二六 2016AHTW采:7 187 圖三二七 2016AHTW采:42 187 圖三二八 2016AHTW采:40 189 圖三二九 2016AHTW采:41 189 圖三三O 2016AHTW采:4 189 圖三三一 2016AHTW采:29 189 圖三三二 文廟遺址出水陶瓷器 190 圖三三三 2015AHTW采:3 191 圖三三四 2016AHTW采:11 191 圖三三五 2016AHTW采:9 191 圖三三六 2016AHTW采:14 191 圖三三七 2016AHTW采:46 191 圖三三八 2016AHTW采:1 192 圖三三九 2016AHTW采:2 193 圖三四O 2016AHTW采:3 193 圖三四一 2016AHTW 采: 25 194 圖三四二 2016 AHTW 采: 35 194 圖三四三 2016 AHTW 采: 34 194 圖三四四 2016AHTW 采: 36 195 圖三四五 2016AHTW 采: 38 195 圖三四六 2016 AHTW 采: 47 196 圖三四七 2016 AHTW 采: 8 196 圖三四八 2016AHTW 采: 10 197 圖三四九 2016AHTW 采: 13 197 圖三五O 2016AHTW 采: 15 198 圖三五一 2016 AHTW 采: 16 198 圖三五二 2016AHTW 采: 17 198 圖三五三 2016AHTW 采: 24 198 圖三五四文廟遺址出水磚、瓦 199 圖三五五 2016AHTW 采: 20 200 圖三五六 2015AHTW 采:4 200 圖三五七 2016 AHTW 采: 26 201 圖三五八 2016AHTW 采: 31 201 圖三五丸 2016AHTW 采: 32 201 圖三六O 2016AHTW 采: 45 201 圖三六一 2016 AHTW 采: 48 202 圖三六二 2015AHTW 采: 2 203 圖三六三 2016AHTW 采: 18 204 圖三六四 2016AHTW 采: 19 204 圖三六五 2016AHTW 采: 21 205 圖三六六 2016AHTW 采: 22 206 圖三六七 2016 AHTW 采: 23 207 圖三六八 2016AHTW 采: 33 207 圖三六九 2016AHTW 采: 37 208 圖三七O 2016AHTW 采: 39 208 圖三七一 2016AHTW 采: 49 209 圖三七二 文廟遺址出水石質建材、石碑 210 圖三七三 龍門鎮(zhèn)遺址地理位置圖 215 圖三七四 龍門鎮(zhèn)遺址儀器探測范圍四角坐標示意圖 216 圖三七五 龍門鎮(zhèn)遺址及周邊水域等深線圖 217 圖三七六 龍門鎮(zhèn)遺址及周邊水域等深線圖與探測圖疊加 218 圖三七七 龍門鎮(zhèn)遺址等深線圖 218 圖三七八 龍門鎮(zhèn)遺址等深線圖與探測圖疊加 219 圖三七九 龍門鎮(zhèn)遺址所在水域水深 219 圖三八O 龍門鎮(zhèn)遺址水下考古調查 220 圖三八一 龍門鎮(zhèn)遺址石砌建筑臺基 220 圖三八二 龍門鎮(zhèn)遺址石砌建筑臺基細部 220 圖三八三 龍門鎮(zhèn)遺址石砌臺基轉角 220 圖三八四 秧溪街淹沒前周邊地形(衛(wèi)星圖片) 221 圖三八五 秧溪街淹沒前衛(wèi)星照片 222 圖三八六 秧溪街遺址儀器探測范圍四角坐標示意圖 223 圖三八七 秧溪街遺址儀器探測測線分布圖 223 圖三八八 秧溪街遺址側掃聲吶探測圖 223 圖三八九 秧溪街遺址多波束測深系統(tǒng)探測圖 224 圖三九O 秧溪街遺址等深線圖 224 圖三九一 秧溪街遺址及周邊水域水深 224 圖三九二 秧溪街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入水點位置圖 225 圖三九三 秧溪街遺址內小河河堤 226 圖三九四 秧溪街遺址建筑遺存 226 圖三九五 秧溪街遺址內石橋橋面 226 圖三九六 秧溪街遺址“八面佛”地表堆積 227 圖三九七 秧溪河西岸河堤 228 圖三九八 秧溪街遺址西南方向墓地 228 圖三九九 秧溪街遺址西南方向墓地發(fā)現(xiàn)的墓碑 228 圖四OO 麻埠鎮(zhèn)遺址、劉新圩遺址地理位置圖 229 圖四O一 麻埠鎮(zhèn)遺址探測器探測范圍四角坐標位置圖 232 圖四O二 麻埠鎮(zhèn)遺址儀器探測測區(qū)、測線分市圖 232 圖四O三 麻埠鎮(zhèn)遺址探測圖(左為側掃聲吶,右為多波束) 233 圖四O四 麻埠鎮(zhèn)遺址內小橋探測圖 234 圖四O五 麻埠鎮(zhèn)遺址南部建筑探測圖 234 圖四O六 麻埠鎮(zhèn)遺址北部建筑探測圖及入水點位置 235 圖四O七水下攝像頭拍攝的 麻埠鎮(zhèn)遺址水底畫面 235 圖四O八 麻埠鎮(zhèn)遺址及周邊環(huán)填航拍圖 235 圖四O九 劉新圩遺址航拍圖 236 圖四一O 劉新圩遺址及周邊環(huán)境(一) 236 圖四一一 劉新圩遺址及周邊環(huán)境(二) 237 圖四一二 劉新圩遺址儀器探測范圍四角坐標位置圖 238 圖四—三 劉新圩遺址儀器探測測線分布圖 239 圖四一四 劉新圩遺劃及周圍水域水深 239 圖四—五 劉新圩遺址多波束測深系統(tǒng)探測圖 240 圖四一六 劉新圩遺址壕溝上小幫}探測圖像 240 圖四—七 劉新圩遺址平面布局示意圖 240 圖四—八 劉新圩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平臺及入水點 240 圖四—九 茶花島上發(fā)現(xiàn)的劉新圩石質文物 242 圖四二O 茶花島上殘存的石砌墻基 243 圖四二一 劉新圩遺址探測圖與衛(wèi)星圖疊加 243 插表目錄 表一 安徽水下文化遺存分類統(tǒng)計表 018 表二 文廟遺址出水器物登記表 211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