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葉情:哲學·文化·教育論》是作者冉昌光幾十年教學、治學的成果匯集,主要收入作者發(fā)表過的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加上新寫的幾篇文章編輯而成。其內容包括:一、辯證法的研究與應用;二、實踐標準與思想解放;三、人權問題的哲學思考;四、文化與文化素質教育。
最近收到冉昌光教授寄來他新編輯的《枝葉情》書稿。他請我為該書作序,深感不當與不安,幾番推辭,難卻盛情,我只好先拜讀書稿。冉教授長期在四川大學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工作。幾十年來他堅持理論與實踐相一致,堅持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堅持為人師表與立德樹人相統(tǒng)一,出版了關于哲學文化教育方面的多部著作,發(fā)表了上百篇的學術論文。新近他按照理論為現實服務的思維邏輯,遴選部分論文編成《枝葉情——哲學·文化·教育論》-書。通讀書稿才覺得這不是一般的論文集,而是一本緊密聯系現實,具有內在邏輯結構的研究著作,是一本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力作,有其自身鮮明的特點。
一、篤心厚植,鮮活的馬克思主義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馬克思指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毙拧肮病北匦拧榜R”,信“馬”必信“共”,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這是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必備的看家本領。作者之所以能夠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理解現實,教書育人,就在于他堅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和徹底性。馬克思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作者始終堅信,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能為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提供科學指導。在教學中,他不迷信教材和某些已成的結論,堅持按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去理解。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哲學教材中有的內容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述不相符,如在唯物辯證法中,當時的權威哲學教材把聯系作為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一節(jié),也就是把聯系當作對立統(tǒng)一的內容來處理。這同恩格斯關于“辯證法是普遍聯系的科學”是不相符的。作者認真研究了唯物辯證法的問題,先后寫出了《論聯系》《再論聯系》《辯證法的規(guī)定》等系列論文,引起較大的反響,以后的哲學教材也把聯系與發(fā)展作為辯證法的首章,專門闡述聯系在辯證法中的地位。在講到量變質變規(guī)律時,為了論證認識事物的定性和定量的關系,把握定量才能對事物有更加準確的認識,當時的哲學教材解釋說:“因為事物的質和量是對立統(tǒng)一的,一定質總是與一定量相聯系而存在的!弊髡哒J為這是同語反復,沒有說明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真學習恩格斯關于“每一種質都有無限多的量的等級,例如顏色的深淺、硬和軟、生命的長短等等”的論述。他認為這一系列不同等級的量都和質處在對立統(tǒng)一中,但并不是每一等級的量都能充分體現事物的質。為此,他專門撰寫了《把握事物最佳量》的文章,提出了量變質變規(guī)律的一個新問題,很有創(chuàng)新性。經《光明日報》發(fā)表后引起了較大反響,《新華文摘》全文轉載。過去教材中關于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則都是一些獨斷的結論,他不滿足于這些結論,專門寫了對唯物辯證法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則的反思,用馬克思哲學理論作了深入的論證,使人們能夠全面、準確地理解辯證唯物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則。不僅在教學上是這樣,對待社會問題,他同樣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去觀察認識。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了經濟過熱與生產不足的問題。對此,他用馬克思主義來觀察認識,提出要樹立辯證的整體經濟觀,要把生產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和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統(tǒng)一起來考慮經濟發(fā)展,才能保持經濟穩(wěn)步平衡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些觀點在今天仍然是有現實意義的。
冉昌光,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1938年出生于重慶酉陽。1964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哲學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哲學系副系主任、系主任。四川大學教務處處長,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和研究。文化和文化素質教育研究工作。曾出版專著、教材、合著和參編著作10余部。發(fā)表過哲學和文化方面的學術論文及文章130余篇。1991年被評為全國教師,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fā)“為發(fā)展高等教育、社會科學事業(yè)做出突出貢獻”證書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獲高校教學成果國家一等獎。并獲天津市教材一等獎?茖W研究論文、論著多次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和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三等獎。1998年被評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00年到2009年任成都藝術職業(yè)學院執(zhí)行院長,從事10年民辦教育。
第一篇 辯證法的研究與應用
第一章 辯證法的規(guī)定
一、辯證法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
二、辯證法是最全面、最富有內容、最深刻的發(fā)展學說
三、辯證法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二章 聯系在辯證法中的地位
一、對“聯系”概念的理解
二、聯系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
三、聯系的多樣性
四、聯系和條件
五、系統(tǒng)聯系
六、事物的普遍聯系是事物本身的辯證法
第三章 辯證法基本特征的反思
一、研究辯證法特征的方法論問題
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科學性與革命性
三、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征還在于它的方法論性質
第四章 辯證法基本原則的反思
一、客觀辯證法決定主觀辯證法——唯物辯證法的本體論原則
二、世界觀與方法論的一致——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原則
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唯物辯證法的應用論原則
第五章 辯證發(fā)展觀的形態(tài)發(fā)展
一、對立統(tǒng)一形態(tài)的矛盾發(fā)展觀
二、系統(tǒng)形態(tài)的系統(tǒng)發(fā)展觀
三、協(xié)調形態(tài)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第六章 關于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理論問題的思考(上)
一、關于矛盾同一性的相對性和斗爭性的絕對性的幾種講法
二、應當怎樣理解列寧關于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論斷
三、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是矛盾同一性的重要內容
四、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互相依存、相互結合的關系
五、實踐證明,不能正確處理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就會犯“左”或右的錯誤
第七章 關于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理論問題的思考(下)
一、矛盾斗爭形式的理論
二、矛盾運動的平衡與不平衡
三、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四、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問題
第八章 量變質變規(guī)律的新發(fā)展
一、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規(guī)律的提出
二、一切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有“邊”的
三、把握事物的最佳量
第九章 照辯證法辦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照辯證法辦事的光輝篇章——學習《鄧小平文選》的體會
二、樹立辯證的整體經濟觀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
三、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
四、先立后破實現新舊體制的轉換
第十章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應用
一、充分運用矛盾同一性化解矛盾
二、把握矛盾特殊性,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運用共性個性關系原理正確處理建設發(fā)展中國家、地方和部門的關系
四、把握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的主體性
五、堅持兩點論、兩手抓,保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序性
第十一章 辯證方法論
一、從世界觀到方法論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二、科學方法論系統(tǒng)
三、方法論的基本原則
四、領導科學應著重研究最佳工作方法
五、靈活運用領導方法、掌握領導藝術
第十二章 思想方法論散論
一、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思想方法漫談
二、裂一焉能得半——談談顧全大局
三、齊王賽馬的哲理——方法論漫談
四、談談“多”與“少”的辯證法
五、從英雄安泰和他的母親說起
第二篇 實踐標準與思想解放
第十三章 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推動思想解放(上)
一、理論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
二、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三、堅持實踐標準確保思想解放的科學性
第十四章 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推動思想解放(下)
一、怎樣理解實踐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檢驗
二、解放思想,提出社會主義不能只有一種模式
三、堅持實踐觀點深化自由與必然的認識
第十五章 解放思想,發(fā)揮主體奮斗精神大膽實踐
一、主體奮斗精神是主體能動性的特殊表現
二、主體奮斗精神在主體實踐活動中的作用
三、主體奮斗精神的形成與培養(yǎng)
四、充分發(fā)揮主體奮斗精神,大膽實踐,推進改革開放
五、真善美的統(tǒng)一是人類實踐合理性的根本要求——讀《真善美的現代反思》代序
第三篇 人權問題的哲學思考
第十六章 人權本質上是哲學問題
一、人權是權利的一般形式
二、人權應引入哲學教材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
三、加強人權的哲學研究,進一步促進不同文化交流
四、加強人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人權意識,推進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
第十七章 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人權觀
一、人權是人民群眾自己爭得的——毛澤東的人權觀
二、發(fā)展權利是中國和第三世界國家最重要的人權——鄧小平人權思想
三、共同富裕是實現人權的根本保證
四、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實現共同富裕
第四篇 文化與文化素質教育
第十八章 文化的本質是人化與化人
一、文化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
二、文化的力量
三、文化對現代設計的影響——讀《現代設計概論》代序
第十九章 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中學西漸與自由、平等、博愛觀念的形成
一、歐洲18世紀“中國熱”的必然性
二、中國文化的理性精神促成了啟蒙思想家理性批判的旗幟
三、中國古代的政治民主性為啟蒙思想家的民主、自由、平等觀念的形成提供理論借鑒
四、以仁愛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思想促進了啟蒙思想家博愛觀念的形成
第二十章 文化的自覺與自信——中國文化何以自信
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自信的科學指導
三、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性: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第二十一章 站在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潮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一、先進文化是適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新文化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正確指導文化發(fā)展前進的方向
三、批判、繼承、學習、借鑒,按照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建設中國新文化
四、解放思想、革新觀念、深化改革,不斷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新文化
第二十二章 宗教與文化
一、宗教對文化的影響
二、正確發(fā)揮宗教的社會功能,促進社會發(fā)展與穩(wěn)定
三、宗教對社會經濟文化的二重性影響
第二十三章 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上)
一、文化素質教育是高等學校開展的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教育
二、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三、文化素質教育與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
四、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評價的思考
第二十四章 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下)
一、綜合大學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經驗
二、大學文化建設與文化育人
三、人文素養(yǎng)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思考
四、永恒的啟迪——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必須學習文化經典
五、閱讀與人的社會化
第二十五章 實踐鍛煉是大學生領悟人文精神、提高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一、哲學專業(yè)學生代職實習的探索——全國文科改革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二、文科學生代職實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方式
三、實踐鍛煉——大學生思想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四、高職教育應弘揚和培育經世致用的文化精神
附錄:作者主要著述目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