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平著《晚霞消失的時候》為百年中篇小說名家經典叢書之一種。
本書收錄的是當代著名作家禮平的小說《晚霞消失的時候》。小說寫了少年時代的李淮平與南珊在樹林晨讀的時候相識,彼此萌生愛意的故事。它涉及的問題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這篇小說不僅以其思想蘊含的豐富性與深刻性吸引人,在藝術方面亦獨具魅力。
禮平著《晚霞消失的時候》為百年中篇小說名家經典叢書之一種。
一、該叢書是首部由當代著名評論家點評的涵括中國百年經典中篇小說、展示中國百年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實績的大型文學叢書。
該叢書對五四以來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讀者可以通過本叢書確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杰出中篇小說的閱讀坐標。當代著名評論家何向陽、孟繁華、陳曉明、白燁、吳義勤對作品的文學價值以及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進行了詳細介紹,對文本進行了精彩點評,這對于讀者欣賞把握這些經典作品起到了引導作用。
二、形式有突破。
叢書以作家分冊,每冊精選該作家經典、讀者認知度高的作品。除經典作品以外,另附文學化的作家小傳及作家圖片若干幅。所附內容既可以為文學研究者、文科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料,對普通讀者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同樣大有裨益。
三、所選作家有較大影響力。
本書收錄的是當代著名作家禮平的小說代表作。《晚霞消失的時候》發(fā)表于《十月》雜志1981年第1期,曾被王朔提及,有英、德文譯本。
是懺悔錄,也是證詞
評《晚霞消失的時候》
孟繁華
《晚霞消失的時候》是一部文字優(yōu)美、有鮮明抒情風格和浪漫氣息的作品,是一部充滿了理性思考又有獨立品格的作品。它體現了作者的文學才能和藝術想象力,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那一時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水準。小說創(chuàng)作于1976年,此后四年四易其稿,最后定稿于1980年。
這雖然是一部充滿了理性思考的作品,但也是以人物和故事作為小說基本結構的小說。在一個春意盎然的清晨,主人公李淮平和南珊在樹林晨讀中不期邂逅,他們都是十六七歲的中學生,南珊聰明而清秀,她的舉止言談溫文爾雅、友善平和,這些內在氣質都表達了她所具有的教養(yǎng);而李淮平則出語粗俗、野蠻霸道,流露出干部子弟常見的優(yōu)越感和頑劣之氣。一場惡作劇之后,他們卻討論了一場遠非他們有能力把握的文明與野蠻關系的問題。不久,文明與野蠻的沖突終于發(fā)生,李淮平作為紅衛(wèi)兵的領袖,帶領紅衛(wèi)兵抄了國民黨起義軍官楚軒吾的家,原來南珊竟是楚軒吾的外孫女。在對楚軒吾的審訊中,李淮平又得知了楚軒吾原來是自己父親李聚興手下的降將。此后,李淮平成了海軍軍官,南珊則由一名知青而后當了翻譯。十幾年過后,世風大變,李淮平依然如故,雖心存苦痛但仍自信無比;南珊則歷盡滄桑,不再有坦率的談吐和響亮的笑聲。
這顯然是一個感傷的故事,一個極具悲劇意味的故事。一場動亂改變了南珊的命運,使她原本可以預知的未來變得千瘡百孔,心靈猶如千年古潭;那位淳厚正直的原國民黨將領楚軒吾,曾深深懺悔過個人的人生選擇,而動亂又將他的痛苦雪上加霜;李淮平雖然是歷史的寵兒,但他卻同樣因此付出了代價。小說開篇兩個少年討論的關于文明與野蠻的問題,并沒有因十幾年過去而得出結論,反而變得越加撲朔迷離。
《晚霞消失的時候》雖然帶有那代思想家們理性思考的普遍特征,大段的議論時常從人物口中噴薄而出,但由于作者所具有的對藝術的感悟和把握能力,仍然使作品的人物鮮明可感,沒有讓空泛的議論沖淡其藝術感染力。小說最為成功的是南珊與楚軒吾兩個人物的塑造。南珊從一個清純美好的女孩變?yōu)橐粋永遠改變了她的音容笑貌的中年女性的秘密,顯然不只是時間,她經歷過的毀滅過程和她心如止水的冷漠,比任何聲色俱厲的控訴都要深刻得多,它從人性的角度無聲地表達了野蠻對文明毀壞的后果。當人的尊嚴被剝奪后,要修復心靈的傷痛是多么困難,失去了對生活和未來的信念,才預示著危機的真正出現。正是在這一點上,《晚霞消失的時候》體現了傷痕文學所能夠達到的思想深度。
楚軒吾是一個爭議頗大的人物,其原因大概出于作品對臉譜化、公式化的超越。在傳統的文學作品中,國民黨將領幾乎就是殺人如麻、聲色犬馬、搶男霸女的同義語。而這里的楚軒吾卻是淳厚正直、處亂不驚,既能理性地直面自己的過去,又有個人尊嚴、大度的長者。他似乎超越了階級的界限,同樣具有普遍人性的一個人物。他引起了許多人憤然的指責。然而,也正是在這一點上,禮平做出了可貴的探索,他一改流行的處理方法,塑造了一個真實可感的人物。
按照作者的說法,如果說我寫《晚霞消失的時候》,寄托了某種思考的話,那便是集中在對于文化大革命及其紅衛(wèi)兵運動的反省。這樣,作者不僅要通過南珊的命運及其性格的改變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他無可避免地要寫到這一運動的參與者李淮平。因此,小說也可以看作一部老紅衛(wèi)兵的懺悔錄,也可以看作那個肆虐時代的證詞。
禮平,原名劉輝宣、劉輝煊,四川人,中共黨員,1988年加入中國作協,2008年在魯迅文學院退休。1965年考入北京四中,在這里經歷了文革初期的紅衛(wèi)運動。1969年入伍,歷任班長、排長,宣傳干事。1980年在北海艦隊某部任職期間發(fā)表中篇小說《晚霞消失的時候》,引起爭論與批評,翌年因之轉業(yè),離開了軍隊;氐奖本┖螅群笤诠と巳請笊、光明日報社工作,當過教員、編輯、主編等。陸續(xù)發(fā)表中篇小說《走過群山》《小站的黃昏》《無風的山谷》《海龜的崖》及電影文學劇本《含風殿》。《無風的山谷》與《含風殿》獲昆侖、十月雜志年度獎。代表作《晚霞消失的時候》發(fā)表于《十月》雜志1981年第1期,曾被王朔提及,有英、德文譯本。
晚霞消失的時候
是懺悔錄,也是證詞
評《晚霞消失的時候》
孟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