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青年時代》旨在講述魯迅文學創(chuàng)作的“始基”,也貫穿著周作人對魯迅的立場,即把魯迅當成“人”而不是“神”去看待,再去看他的文學,才能真正理解。《魯迅的青年時代》通篇平淡樸實,卻比較詳細地描述了魯迅前三十年的人生經(jīng)歷和文學思考,這也讓世人見到魯迅在《朝花夕拾》之外的生活里,除了“嚴厲可畏”,還有“特別和善”的那一面。
1.魯迅被遺忘的時光。魯迅一直在被神話、標簽化、片面化,甚至一度成為刻薄毒舌、固執(zhí)凌厲的代名詞,而其強大的精神內核卻一再被閹割,這也與魯迅當下廣為流傳的多為抨擊時事的作品不無關系。所以少年魯迅是久被忽視的一段時期,也是極易引起青年讀者共鳴的一段經(jīng)歷!遏斞傅那嗄陼r代》意圖帶讀者重走一遍魯迅成長之路,不趨同,不盲從。
2.周作人首次公開評價魯迅。周氏兄弟二人皆是文壇翹楚,生活又重重糾葛不斷,不同于魯迅的尖銳無畏,周作人喜好平淡無波,不愿過多參與有關魯迅的討論,尤其在兩人分道揚鑣之后,立場更是諱莫如深。此次在《魯迅的青年時代》里卻是明確表達對魯迅的態(tài)度,即“要把他當作‘人’去看,不是當作‘神’”,并以此貫穿全書,再現(xiàn)了真實生活中一個有冷冽也有溫情的魯迅。
3.全新精裝重校,排版、設計皆推陳出新,并結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既有床頭書般的親和,又不乏作為藏品的精致。
今年十月值魯迅去世二十周年紀念,有些報刊來找到我,叫寫紀念文字,我既不好推辭,也實在覺得有點為難。這個理由很是簡單明了的。因為我以前所寫關于魯迅的文章,一律以報告事實為主,而這事實乃是“事物”的一類,是硬性的存在,也是有限度的。我對報刊的同志們說,請大家原諒,寫不出什么文章來,因為我沒有寫文章的資本了。我寫那些舊文章的資本都是過去的事實,而那樣的資本卻有一定的限量,有如鈔票似的,我所有的一札有一定的數(shù)目,用掉一張便少一張,自己不可能來制造加添的。各位都諒解我的意思,但還是要叫我寫,我也不好再硬辭,只得答應下來,結果便是這幾篇文字。承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盛意,肯給我印成小冊子,這是我所感謝的,但如上文所說,這些文章或者內容不大充實,要請讀者原諒,只是空想亂說的話那我可以保證是沒有的。不過話又說了回來,這比起我以前所寫的或者有地方還較為得要領些,不是那么的散漫,有地方也供給了些新的事實,雖然這分量不多。《西北大學簡報》上登載一篇我的女兒所寫的紀念文,里邊說到有些小事情,例如魯迅不愛理發(fā)的一節(jié),頗能補足我們的缺漏,也就抄來附在里邊了。除了這些新寫的文章以外,我又把舊稿三篇找了出來,作為附錄,加在末尾。其中一篇是《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上發(fā)表完了的時候,又兩篇則是魯迅剛去世后所寫,也都有紀念的性質,重印出來,或者可以稍供讀者的參考。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一日記于北京。
周作人
原名櫆壽(后改為奎綬),字星杓,又名啟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號知堂、藥堂、獨應等,浙江紹興人。是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國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杰出代表。
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運動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五四運動”之后,與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等人發(fā)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并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chuàng)辦《語絲》周刊,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曾經(jīng)擔任北平世界語學會會長。
魯迅的青年時代…………………001
一 名字與別號……………001
二 師父與先生……………004
三 遇見“閏土”…………008
四 祖父的故事……………010
五 避難……………………012
六 買新書…………………015
七 影寫畫譜………………019
八 三味書屋………………023
九 藥店與當鋪……………028
一○ 往南京………………032
一一 東京與仙臺…………036
一二 再是東京……………041
魯迅的國學與西學………………047
魯迅與中學知識…………………055
魯迅的文學修養(yǎng)…………………061
魯迅讀古書………………………068
魯迅與歌謠………………………076
魯迅與清末文壇…………………083
魯迅與范愛農……………………090
魯迅與弟兄………………………099
魯迅與閏土………………………107
魯迅在南京學堂…………………111
魯迅的笑…………………………116
阿Q 正傳里的蘿卜……………119
附錄一 關于阿Q正傳 …………124
一 引言……………………124
二 本文……………………126
附錄二 關于魯迅………………131
附錄三 關于魯迅之二…………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