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以偌大的氣魄、深廣的積累、雄健的筆力,描繪了中國美學從先秦到當代演變的全景圖。全書分三大板塊。*板塊為*卷,系統(tǒng)論析中國古代美學精神;第二板塊為二至四卷,全面描述中國古代美學精神在中國古代的運行軌跡,揭示它們在儒、道、佛、玄等哲學著作和詩、文、書、畫、音樂、園林等文藝評論中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呈現(xiàn)出多線并進、齊聲共唱的復調景觀。第三板塊為第五卷,多線合成一線,揭示美學學科在中國現(xiàn)當代的轉型、演變歷程。作者以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的觀點與評述對象展開對話,為讀者把握對象的得失提供參考。結構恢弘,豐儉適度,史論相生,體大思精,實為新時代社會科學研究的重大成果。
《全史》以先秦到21世紀初的時間為縱軸,在古代以儒、道、佛、玄等派別的哲學美學和散文、詩詞、戲曲、小說、書法、繪畫、音樂、園林等文藝美學的多條線索為橫軸,在現(xiàn)當代以美學概論、文藝概論之類的原理性論著為緯度,精心打造出了一個結構宏偉、氣象萬千的中國美學全史的思想學術宮殿。
序
幾個月前,志祥教授來電,問我可否為其即將出版的《中國美學全史》五卷本作序。一方面,我感到能為這樣一部重要著作寫序是一樁挺有意義的事情;另一方面又有一絲顧慮:書中當代部分寫到我,由我來寫序是否合適?不過收閱全書電子稿后發(fā)現(xiàn),我的擔心似無必要。首先,全書考察了中國美學史中上百個美學家,我只是全書百分之一都不到的一個個體,應當不影響我有評論其余99%以上的整體的權利。其次,作者在評述我的美學思想時,只是客觀地加以陳述分析,并無溢美之詞,而且還有一些商榷性的評點。這就進一步賦予了我寫序的合法性,使我可以坦蕩地以一個美學工作者的身份,來談談對這部書的看法。
志祥教授小我10歲,我們很早就相識。十多年前,我在廈門大學主辦過一次會議,他應邀參加,這是我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2009年,他寄贈我一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中國美學通史》。該書作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的成果,體量達150多萬字,由他獨立完成,給我留下深刻印象。2012年,我邀他加盟我主持的一個國家重點項目現(xiàn)代性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思潮,他是團隊成員中任務完成得最快、最好的。后來,我又收到他新出版的美學原理論著《樂感美學》,對他的了解進一步加深?梢哉f,這些年志祥教授著述甚富,聲名鵲起,是新近崛起的中年學者。我盡管早就知道其研究能力之強、寫作速度之快,但見到這部五卷本的皇皇巨著,還是有些吃驚。在中國美學史研究領域,以一人之力撰寫這么大規(guī)模的著作,尚無其儔。2016年,《中國美學全史》被上海市教委與新聞出版局列為上海市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出版工程項目。恰恰在這一年,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成為時代的呼喚。該書不負所托,以有備而來的潛心研究,響應了時代呼喚,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史學科體系。
《中國美學全史》上起先秦,下迄21世紀初,全景式地分析、描述了中國古代美學精神在古代的運行史及其在20世紀向現(xiàn)代美學學科的轉型史。這樣貫通古今的巨著,就我目力所及,還是第一部。已故章培恒先生曾批評將中國文學史古今斷代分割開來進行研究的弊病,呼吁將古今演變聯(lián)系起來的統(tǒng)合性研究。由于學者能力所限,真正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幾乎未見。志祥教授是少有的能夠將中國美學史古今演變的研究落到實處的學者!度贰返膬r值,首先在于在時間跨度上達到最大,揭示了中國美學演變的完整歷史軌跡,具有劃時代意義。
志祥教授之所以能夠完成這部高難度、高水準的著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他幾十年如一日不懈努力的結果。據(jù)與志祥交流,他起步時曾得到錢中文先生的指點,這使他學會了用美學的觀點去研究文藝理論。后師從徐中玉先生研究古代文論,研究生畢業(yè)后不久,即于1993年出版了《中國古代文學原理一個表現(xiàn)主義民族文論體系的建構》。新世紀之初,志祥來到復旦大學讀博士學位,學位論文做的即是《中國古代美學精神》,它為《中國美學全史》第一卷提供了最初的積累。《中國古代美學精神》完成后,作者返論于史,帶著古代美學精神去梳理古代美學史,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國美學通史》。這便構成《中國美學全史》第二至第四卷的主體。再后來,作者接著做《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史》的研究,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立項。其成果成為《中國美學全史》第五卷的基礎。不難看出,《中國美學全史》不是趕任務、倉促上馬的應景之作,而是作者長期追求、不懈探索、嘔心瀝血、瓜熟蒂落的結晶。
于是我們看到《中國美學全史》呈現(xiàn)為三個組成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一卷,論中國古代美學精神。作者理解的中國古代美學精神,是中國古代對美和美感的基本看法以及中國古代三大文化主體儒家、道家、佛家對美的特殊看法。它們由一系列主次有別、豐富多彩的范疇構成。一方面,它們充當?shù)谌恋谒木碇袊糯缹W史演變考察的中心范疇和重要概念;另一方面,它們本身又相互照應,相互補充,具有中國古代美學范疇體系或美學原理的品格,按照原始以表末的方法追根尋源,理出各種范疇概念的歷史脈絡,因而又有中國古代美學范疇史的功能。為了論證中國古代美學精神是關于美和美感本質、特征思想的合理性,該卷增加了論美一章,表述自己對美本質的思考,成為作者與評述對象之間進行對話的理論依據(jù)。為了論證美學史聚焦美本質的合法性,該卷又增加了論美學的學科定義一章,重申美學是美之哲學。因而,第一卷《論美學、美與中國古代美學精神》就成為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嚴密整體。不僅如此,作為全書的首卷,作者還花大力氣寫了《前言》和《緒論》,作為對全書的綱領式的論述!肚把浴穼σ殉霭娴娜舾刹恐袊缹W史著作的得失作了盤點和反思,對《中國美學全史》的寫法及其價值所在作出論證和說明,使讀者對中國美學史的研究現(xiàn)狀可有一個綜合的了解!毒w論》高屋建瓴,刪繁就簡,以文藝美學為切入點,將第二至第五卷描述的中國美學史由古至今的演進軌跡和時代特征作了提綱挈領式的鳥瞰。較之其他中國美學史著作直接進入歷史的敘述,史論結合是本書突出的一大特點。本書與史相連的理論闡述,恰恰由第一卷體現(xiàn)。它是對中國古代美學史演進中積淀的若干共識的過濾與提純,也是對中國古代美學史梳理的理論指導。
第二部分為第二至第四卷,描述中國古代美學精神在中國古代的發(fā)展史。中國古代的美論和美感論,不僅體現(xiàn)在文藝美學思想中,這是以往的中國美學史所重點關注的;而且體現(xiàn)在哲學美學思想中,這是一般美學史所忽略的。兼顧后者,挖掘中國古代哲學世界觀中的美學思想,成為本書的另一特色。作者認為,中國古代共有的美本質論體現(xiàn)為味美、心美、道美、文美及物我同構、天人合一的適性之美的復合互補,它們呈現(xiàn)出不同的時代特征。第二至第四卷,作者依據(jù)中國古代復合的美本質論的誕生、變異、回環(huán)、終結,將中國古代美學史劃分為奠基、突破、發(fā)展、綜合四個時期,即先秦至兩漢為奠基期,六朝為突破期,隋唐宋元為發(fā)展期,明清為綜合期。這個時代分期的劃分,以論帶史,史論互證,自成一說,與不少美學史的時代分期史論脫節(jié)或按政治朝代的機械劃分形成了鮮明對照。與原有的《中國美學通史》相比,《全史》的古代美學史部分有所修訂與增益。如第二卷對《詩經》美學思想一節(jié)的增補、第四卷第六編對近代中國美學作為古代美學向現(xiàn)代美學轉型的過渡期的改寫,就是明顯的例子。
第三部分為第五卷,描述中國古代美學向現(xiàn)代美學學科的轉型史。作者揭示:中國古代美學并無獨立的學科概念,美學思想散落、分布在各種線索的哲學理論與文藝理論的線索中;而五四以后西方的美學概念在中國落地生根,美學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聚焦現(xiàn)實與藝術中的美及美感經驗的哲學思考,于是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史的敘寫結束了古代的多線并存,而能夠理直氣壯地單線推進。在現(xiàn)代美學史的描述中,作者以1928年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論爭為界,將中國現(xiàn)代美學史一分為二,揭示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高舉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旗幟蘊含的價值取向的變異,以及前期主觀論美學向后期唯物論美學的轉變。在當代美學史部分,作者分為第一次美學大討論、第二次美學高潮、新世紀以來美學的解構與重構三個階段。對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史演變階段的這些劃分,有相應的實證材料支撐,洞悉底里,不同流俗。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關于中國當代美學史的著述。由于這一階段屬于正在進行時,缺少歷史沉淀的足夠時間,且與作者存在著復雜的利害關系,因此涉足這一領域不僅很難,而且很有風險,因此為當代美學發(fā)展著史者寥寥。不過,為正處于進行時的當代著史也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那就是與敘寫的人和事靠得近,可以觸摸到對象的體溫,容易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實。本書本著對學術的真誠、對歷史的責任,致力于此,作出了獨特的學術貢獻。
《中國美學全史》的全不僅指時間上縱貫古今,而且指空間上籠罩群倫。志祥教授從文藝理論起家,卻緊抓哲學美學觀這個決定文藝美學觀的根本,做足做強。第一卷在論完中國古代共有的美本質論后,即分別綜論本同而末異的儒家美論、道家美論、佛家美論。第二卷至第四卷在中國古代美學史的敘述中,儒家美學、道家道教美學、佛家美學始終是同時并進的三條哲學美學線索,此外還根據(jù)時代生滅敘寫了墨家美學、法家美學、玄學美學。玄學本來就很玄,一會兒講禁欲的雅量,一會兒講縱欲的任誕。對立的二者都是令人追慕的魏晉風度。這種矛盾現(xiàn)象如何解釋?作者分析指出:二者實際上都可以落腳在玄學人生美學的根本追求適性之上,只不過對性的理解不同罷了。前者(禁欲、雅量)指順應老莊所說的人性無情無欲、無思無慮,后者(縱欲、任誕)指順應現(xiàn)實中實際的人性人生而有情有欲,人性以從欲為歡。與此同時,古代美學史部分還具體考察了哲學美學觀在各門藝術理論中的表現(xiàn),廣泛地考察了每個時代的詩論、文論、詞論、曲論、小說理論、書論、畫論、音樂理論、園林理論中反映的美學思想。琳瑯滿目的文藝美學線索與多姿多彩的哲學美學線索齊頭并進,奏出了多聲部、復調式的古代美學交響曲,呈現(xiàn)出古代美學思想的全景圖。而到了現(xiàn)代,西方的各種美學學說紛至沓來,于是中國美學發(fā)生轉向。由于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史涵蓋了中西美學的關系,因此,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史必須在研究中國美學的同時,也研究西方美學。志祥教授不僅熟悉中國美學,也了解西方美學。所以,他能夠跨越中西美學的邊界,全面地把握中國現(xiàn)代美學家的思想資源和理論概念,對現(xiàn)當代美學作出深度闡釋。作者以全面的知識優(yōu)勢,客觀揭示了這一歷史現(xiàn)象:中國近現(xiàn)代美學家的理論思想雖然接受了西方美學思想,也在不同程度上繼承了中國美學傳統(tǒng),促使了中西美學思想的融合與中國美學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化。
這樣,《中國美學全史》以先秦到21世紀初的時間為縱軸,在古代以儒、道、佛、玄等派別的哲學美學和散文、詩詞、戲曲、小說、書法、繪畫、音樂、園林等文藝美學的多條線索為橫軸,在現(xiàn)當代以美學概論、文藝概論之類的原理性論著為緯度,精心打造出了一個結構宏偉、氣象萬千的中國美學全史的思想學術宮殿。
如此巍峨的學術宮殿,按照慣例,應該有龐大的研究和寫作團隊,但實際上卻不然。它由志祥教授一人獨立完成,這在當代中國極為少見。近年來,由于建立了以項目招標為核心的學術體制,集體性的研究、寫作似乎成為常規(guī)。往往是項目越大、級別越高,團隊就越龐大,有的竟有十數(shù)人至數(shù)十人。這種集體性的研究、寫作模式對某些在資料性比較強的課題可能尚有某種必要性,但一般而言,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并不合適。學術研究是精神生產,是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要求體現(xiàn)思想的獨特性以及論說的有機性、整體性。而集體性的研究、寫作模式的弊病恰恰在于很可能抹煞學術個性和有機性、創(chuàng)造性,導致思想、理論的平庸化,甚至造成思想和邏輯的混亂。而這部《中國美學全史》相對這種合作風氣是一個異類。由于系作者一人長期積累、精心結撰,所以避免了集體研究帶來的局限性,思理一貫,章法統(tǒng)一,結構整飭,表述均衡,對中國歷史上許多美學家都有獨到的解讀,對許多美學現(xiàn)象都有獨特的發(fā)現(xiàn),不同凡響的思想閃光隨處可見,體現(xiàn)了極為可貴的學術獨創(chuàng)性和有機整體性。
祁志祥,1958年出生于江蘇大豐。文學博士,先后在上海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執(zhí)教,任博士生導師,F(xiàn)為上海政法學院國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首都師范大學美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上海市美學學會會長、上海市第四屆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高級專家、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外文論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理事。主治文藝美學,旁及哲學、佛學、中國思想史等。主持并獨立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主持并獨立完成教育部社科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各1項。出版?zhèn)人專著20余部,發(fā)表論文400余篇。作品曾獲全國第六屆高?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上海市高校優(yōu)秀教材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界年會優(yōu)秀論文獎等。
第一卷
序楊春時1
前言:中國美學史撰寫的歷史盤點與得失研判1
一、 如何理解美學概念,確定研究范圍和重點2
二、 如何把握美及中國古代美學精神7
三、 如何理解中國美學發(fā)展的歷史分期13
四、 美學史書寫中值得處理好的幾個技術問題18
緒論:中國美學史的歷史演變與時代特征1
一、 先秦兩漢:中國古代美學的奠基期1
二、 魏晉南北朝:中國古代美學的突破期5
三、 隋唐宋元:中國古代美學的發(fā)展期6
四、 明清:中國古代美學的綜合期10
五、 近代至當代:中國現(xiàn)代美學學科的轉型期17
第一編論美學、美與中國古代美學精神
第一章美學的學科定義及中國美學史的考察范圍23
一、 鮑姆嘉通:美學是感覺學、情感學24
二、 黑格爾:美學是藝術哲學27
三、 各國辭典最初對美學的定義:研究現(xiàn)實和藝術中的美的哲學
分支30
四、 現(xiàn)代美學定義的轉向:研究審美關系、審美活動的審美學31
五、 美學是研究美及其審美經驗的哲學學科33
第二章論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38
一、 美的基本義項:美是愉快的對象或客觀化的愉快40
二、 美的完整語義:美是有價值的五官快感對象和心靈愉悅對象48
三、 美的客觀標準:樂感的普遍有效性63
四、 美為一切有感覺功能的動物體而存在67
第三章中國古代美論的五大互補形態(tài)78
一、 以味為美:中國古代關于美本質的哲學認知80
二、 以心為美:中國古代關于美本質的價值界定之一88
三、 以道為美:中國古代關于美本質的價值界定之二99
四、 以文為美:中國古代關于形式美的理論認知114
五、 同構為美:中國古代關于美的心理本質的界說127
第四章儒家美論: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特殊美論之一140
一、 比德為美:儒家論自然美140
二、 風骨為美:儒家論人格美153
三、 中和為美:儒家論社會美157
四、 節(jié)情為美:儒家論情感美166
五、 沉郁為美:儒家論藝術內涵美180
六、 中的為工:儒家論文藝形式美183
第五章道家美論: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特殊美論之二193
一、 以無為美:道家論至美在無限193
二、 以妙為美:道家論美在有中通無209
三、 以淡為美:道家論大濃化淡之美220
四、 以柔為美:道家論以退為進的人生美229
五、 自然為美:道家論美的無意識性232
六、 生氣為美:道家論美在生命246
七、 適性為美:道家論美的自主性和自由性256
第六章佛教美論: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特殊美論之三264
一、 色即是空:佛教對現(xiàn)實美的基本否定264
二、 涅槃極樂:佛教對本體美的獨特肯定271
三、 甘露醍醐:佛教對味覺美的變相肯定291
四、 光明為美:佛教對視覺美的變相肯定之一295
五、 以圓為美:佛教對視覺美的變相肯定之二304
六、 以十為美:佛教對視覺美的變相肯定之三310
七、 以相為美:佛教對視覺美的變相肯定之四316
八、 法音為美:佛教對聽覺美的變相肯定320
九、 以香為美:佛教對嗅覺美的變相肯定324
十、 蓮花為美:佛教對世俗美的變相肯定326
十一、 七寶為美:佛教對功利美的變相肯定329
第七章中國文學與美的關系的歷史考察334
一、 中國古代:美并非文學的必備特征334
二、 中國古代存在著豐富的關于文學的美學思想338
三、 近代以來:文學與美結下不解之緣341
第八章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的主體表現(xiàn)精神345
一、 創(chuàng)作過程論中的主體精神346
二、 文學作品論中的主體精神348
三、 作品鑒賞論中的主體精神350
第九章意象說:中國古代藝術審美特征論353
一、 意象說的歷史演變脈絡353
二、 意境范疇的審美意涵358
三、 意境與形象典型的異同359
第十章中國古代的美感特征論362
一、 美感的愉樂性362
二、 美感的直覺性366
三、 美感的主觀性368
四、 美感的客觀性370
五、 美感的真實性372
第十一章中國古代的審美方法論376
一、 咀嚼回味的體味方法376
二、 以物觀物的靜觀方法379
三、 以我觀物的情觀方法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