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覽群書,視域廣闊,秉承宋儒格物的精神,對于上天入地各種事物,無不喜歡拿來一格。本書論述舉凡文學、思想、歷史、電影、美食、運動、游戲、性別等等,看似汗漫無歸、洋洋大觀,實則都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文學感發(fā),問題意識更是一以貫之,此即個體自由主義。
序言:孤獨者上路
李文凱
海炎邀我為他的文集寫序,我頓感壓力。作為天生就是要說話發(fā)言的評論部評論員,既然無法將滿腹熱情與錦繡付諸公共表達,那可以想象,他會有多少時間用來閱讀和思考。我離開文字工作已經(jīng)多年,對于如此積累而成的作品,還能有什么指點評價呢?
那就先來說說我所認識的鄺海炎吧。初相識時,我們都喚他作礦工,具體緣由并不可考,海炎也并沒有一副白牙黑臉兼筋骨體格。但反正碼字為生者,也無異于在礦井里摸黑賣力。倒是后來,大家風流云散,鄺海炎卻依然還能守住一方書桌,常有數(shù)晝夜狂讀的紀錄。盡管已經(jīng)不再在報章上看他署名狂飛的專欄,但朋友圈里總是會被他寥寥數(shù)語的犀利文字所吸引。漸漸地,礦工的稱謂變成了鄺公他的博聞與筆力不僅讓他自得,也為我們這些朋友所喜。
海炎是歷史系科班出身,他對于歷史有著天然的喜愛。關于這段情結,在他《需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歷史專業(yè)嗎?》一文中有很有趣的自陳。同時他又對公共言說飽有熱望。這讓我想起基佐的一段話:
哲學學派的優(yōu)點是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承認權利的原則,并將之作為判斷事實的不可更改的法則。其錯誤在于它對事實的認識是微不足道的、不完全的和輕率的;在于它不承認事實所擁有的不可分割的力量以及它們永遠具有的某種程度的合法性。歷史學派對事實的了解更多一些,也能夠更加平等地來認識它們的起因和結果,對其元素的分析更可靠,對某種權利的認識更準確,以及對可行性改革的估價更公正。但總的來說它缺乏固定的原則,它的判斷變動不已;因此它幾乎總是不愿下結論,從未能滿足人的愿望。相反,哲學學派冒著誤入歧途的危險,在這方面總是引人注目。
這個論斷,對于我自己是相當有解剖力的。但以我所接觸過的師友而論,卻又相當不確。事實上,我以為對于當下中國的現(xiàn)狀最有解釋力、最有評價原則、最敢于下結論的,往往就是有著深厚歷史功底的學者,如秦暉、朱學勤。抑或這是因為他們作為歷史學家而又愿意面對中國的現(xiàn)狀問題并面向公眾發(fā)言?海炎的路子,大抵也是如此。因而讀者可以在這本集子里讀到論證綿密的《魯迅風的傳統(tǒng)淵源》、《掉書袋與周作人文章的澀味》,也能感受到手起刀落大快朵頤的《自由與閑暇》、《丑星的現(xiàn)代興起》。
海炎與我同事之前,是在天涯網(wǎng)站。在那個BBS最能抒懷議事的年代,天涯的經(jīng)歷也是他一筆寶貴的財富。這使得他下筆行文,常能帶有草根的視野與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前者,使得他相信啟蒙但也質疑啟蒙的姿態(tài);后者,更令他深諳互聯(lián)互通的傳播價值。這些要素,在他的這本集子里比比皆是,這是他后浪推前浪,比之其前輩而能行之更遠的一條線索。
記得他曾經(jīng)論說,電子書必定將會在簡單的閱讀功能之外,衍生出諸多模擬紙質書特質的功能來,例如墨香,例如摩擦感。這真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潮流!2015年我離開報社東去杭州,將滿書柜的藏書悉數(shù)贈人。如今的這部書稿,也是我用手機斷斷續(xù)續(xù)看完的。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次難得的重溫。時間過去得并不久遠,那時候我們還可以歡呼不再孤獨的喧囂;現(xiàn)今四周依然喧囂,卻不再不再孤獨。
按說好的文字總是稀缺的,但似乎好的文字并不再被那么需要。這也許是因為注意力經(jīng)濟使然,也許是因為娛樂化文本使然。但我們還不得不承認一點,文字,作為內(nèi)容的載體,不再唯一,不再壟斷,甚至不再有優(yōu)勢。自古文以載道成為傳統(tǒng),但作為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系,文與道之間發(fā)生過多次的分離,對于國人來說,書法成為藝術是一次。書法不再與載道之文構成靈肉之合,而是在現(xiàn)代書寫技術的發(fā)展之下,漸漸變成少數(shù)人掌握的技能與小眾能夠欣賞的對象。
如今,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文字更被淹沒。因為表達內(nèi)容、表達一種態(tài)度和意向,影像明顯更具有張力。連微信溝通都懶得打字了,直接語音過去了事,這是便捷性選擇;以羅輯思維為代表的說書節(jié)目乃至說書軟件大行其道,這是生活場景的變化;視頻隨處可見、電影市場火爆、美劇甚至可以成為21世紀的長篇小說(陳丹青語),這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表達形式的行業(yè)變遷。
是不是可以大膽地推測:就像書法從知識人的基本功演變?yōu)樯贁?shù)人掌握的藝術技能,好的文章文字也將如此。那些精巧的遣詞造句、修辭比賦、旁征博引、妙趣橫生,大眾一定還能見到,但未必都能通曉了。
在一片喧囂中,還愿嘔瀝心血化為墨痕的,注定要成為孤獨者。我們并不需要急于去證明時代與自己的關系,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個體審美觀對人生的設定。春花秋月、佳人勝景,是一重審美;求知論道,邏輯嚴密,也是一重審美;自我堅持,正大光明,還是一重審美。
就像海炎在集子最后留給讀者的一個小驚喜,對100部書做了閱讀推薦。那些精短可觀的文字,令我一見如故、摩挲難舍。他的努力,證明了孤獨者終究要獨自上路;我的品嘆,說明了孤獨者一定會相逢。
lang=EN-US>
張小龍比馬云更具產(chǎn)品哲學家氣質
跑步瘦身風潮與身體自治的悖謬
中國綠色科學話語的興起
規(guī)勸與反噬:粉絲文化省思
網(wǎng)絡表情與世界的萌化
丑星的現(xiàn)代興起
中國男神:從高倉健到池海東
錢鐘書式記憶還有用嗎?
私密關系與紙書的未來
附錄
緣分之書100部
后記
鄺海炎,1982年生,湖南郴州人。畢業(yè)于河南師范大學歷史系,現(xiàn)供職于南方都市報評論部,在多家媒體開有專欄。吃貨一枚,性喜宋儒格物之法,文章獨尊周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