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死后,荒煤、張光年等“我輩”皆無文章,為何?
偉人說:“何其芳,你的名字是一個問號”,何解?
1964年,電影界“老頭子”夏衍遭遇怎樣的噩運?
雎水關十年,沙汀為何一直念念不忘?
窗外喧嘩,晚年巴金內心又有怎樣的孤獨?
“書生作吏”
八位新中國文壇親歷者們的內心獨白
一部現(xiàn)代文人靈魂分裂、蛻變、升華的心靈史
……
一切,盡在此書!
一部現(xiàn)代文人靈魂分裂、蛻變、升華的心靈史
三十余萬字、六十余幅珍貴照片
首度集中披露
后記
事實上,在過去的很多年里我從未想到要寫這樣一本書,寫下這樣一些人物,如果早知如此,或許我會做更好的準備。
記得八十年代初,在上海,著名女作家茹志鵑對我說:寫一本日記吧,就把你每天所經歷的如實記錄下來……那時候,我正做著秘書工作,在繁雜的事務中應對無窮盡的問題,忙忙碌碌,帶著那個年代那個年齡段的人特有的沒心沒肺,和我與生俱來的任性、隨心所欲。很多年后,當我重溫這段話,才知道那其實是她給我的最好的建議。以她的閱歷和經驗,她深知在那個風云多變萬象更新的年代里,只要把我親眼看到的事情一一記錄下來,就是一部最好的紀實作品,其價值也是不言而喻的。遺憾的是,我沒有這樣做。我也寫日記,斷斷續(xù)續(xù)的,而且所記多半是個人的看法和情緒,發(fā)生在那些文壇“大人物”身上的許多具有史料價值的東西就在我的疏懶中被漏掉了。
然而,記憶是抹不掉的,盡管隨著歲月的遠去,我們早已遠離了昔日文壇那些重要的人物;盡管斗轉星移世事變遷許多人不再對過去的事情感興趣,但歷史終歸是歷史,而這些人物,有時候他們會在寂靜的夜晚,悄悄地走出來,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讓我猛然驚醒,原來你是有著這樣的不能不說的經歷!
于是,我開始重新找尋。
我遵守的第一位原則是真實,將敘述建立在個人親歷的基礎上。同時,我又發(fā)現(xiàn),講述他們,單憑經歷是遠遠不夠的。以我那時候的年齡和閱歷,個人的接觸畢竟太有限,而他們是太復雜和太了不得的一群,對于他們來說任何個人的記憶和角度或許都顯狹小,我必須在寫作的過程中為記憶和第一手材料補充歷史背景,尋找佐證,也探尋那些未解的謎團……事實上,在這方面我花費了很大的力氣,做了很多工作:循著記憶的線索,補充大量材料,力圖重構他們的生活世界,當史料對他們的動機和行為保持沉默的時候,在諸多空白的地方我試圖依據當時的具體情況作出自己的推論……這是一個思考的過程,重新認識的過程,因而,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僅是回憶,更是一個曾經親歷歷史的人對昨天的探尋和研究。
如果說回憶是苦澀的,思考卻充滿著挑戰(zhàn)的快意。每當我在回憶中重新走近他們,我就愈加清醒地看到,這些昔日文壇的“掌門人”——他們既是投身革命的一代,又是“五四”和民國文化哺育出來的知識分子,他們是極其復雜,非常特殊的一個群體。新中國成立后,他們不斷地卷入政治和藝術的矛盾漩渦,每一步充滿艱辛的跋涉都代表著共和國文藝發(fā)展的曲折歷程;他們個人的痛苦,也體現(xiàn)著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分裂、蛻變和升華。他們是多元的,在分析他們的時候我們不能追尋“唯一性“,而必須用開放和多元的目光審視歷史,那種“非白即黑”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只能引導我們走向誤區(qū)。我便是循著這樣的思路完成了自己的寫作。張抗抗在讀了《歷史的碎片》之后曾寫信來說:“你能夠把何其芳那么一個‘復雜’又‘單純’的人物,對于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與內心的矛盾,處理得特別合情合理,真的不容易。既寫出了‘詩人毀壞’的歷史因緣,也寫出了‘好人好官’未泯的良知……那是一種客觀的歷史態(tài)度,也可見作者的善意與溫情。要害處輕輕點到,讀者已心領神會;既為詩人的‘認真’惋惜,更為革命的嚴酷怵然……你把這一類人物的‘歷史深度’表現(xiàn)出來了,猶如那個時代活生生立在眼前!彼喿x了我的每一篇文章,并在自己繁重的工作和創(chuàng)作中多次發(fā)來郵件與我討論:“我一直在反思我們這代人那種‘非白即黑’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那是上一輩人的革命留給我們的負資產……所以對你描述人物的復雜性和多面性,特別在意、特別看重。你已經越過了那道門檻,‘恰到好處’其實就是對人和世界的認識!蔽屹澩挠^點,卻絕不敢說自己已經做到了真正的客觀和“恰到好處”,因為認識他們真的很不容易,老實說,即便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也很難說都看懂了,真正地走入了他們的內心。
歷史已經遠去,但那些叱咤風云的人物卻不會消失殆盡。走近他們對我個人來說也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當昔日的一切透過歷史的塵埃顯露出他們樸實堅韌的本色,我知道,所有的這一切其實正是我人生最大的財富。他們永遠在那里,在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建筑起一面牢固的墻,讓我抵御人生的艱難,讓我在最孤獨的時候感受到溫暖和力量。
此書收入的文章都曾發(fā)表在《收獲》雜志上,整理時除了《我輩無文章》一文加入新發(fā)現(xiàn)的荒煤回復張光年的信之外,其余文章除個別文字均未做改動。感謝《收獲》主編李小林,是她鼓勵和督促我寫下這些我們所共同熟悉的人物。我們常在電話里一起討論,共同回憶,有時興奮,有時感嘆,有時迷茫,有時沉默……更重要的是她像一個“工頭”似的釘在我身旁,在我疲憊的時候鼓勵我堅持;在我沮喪的時候、想要偷懶和忽略什么的時候提醒我告誡我;她對文字的嚴格甚至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肯放過,對我的“作”、“做”不分之類的毛病不厭其煩的糾正、對發(fā)稿的時間也決不通融……有時候,我在電話中看到她的來電顯示就會感到緊張,甚至想逃避……但當我走過這個過程,我深知她的付出,并發(fā)自內心的感動。
感謝《收獲》鐘紅明、李筱在我發(fā)表專欄文章時付出的辛勤勞動,更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應紅、郭娟和劉偉對出版這本書給予的大力支持。劉偉是我《1938:青春與戰(zhàn)爭同在》一書的責任編輯,再次合作,我感到非常愉快和欣慰。
走近歷史是沉重的,但也同樣令人愉快,希望此書能為每一位真誠地面對昨天和今天的人們帶來新的收獲,希望人們能夠在他們的故事中思考并汲取力量……
2015年1月21日于北京
嚴平,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并創(chuàng)作小說、散文等,發(fā)表研究文章、人物專訪、散文、小說等十余種。著有《燃燒的是靈魂——陳荒煤傳》、《1938:青春與戰(zhàn)爭同在》等。
近年來致力于文化歷史人物研究,在《收獲》雜志主持專欄寫作“遺失的青春記憶”、“潮起潮落”。
周揚
“我輩”無文章
最后的啟航
夏衍
夏衍的1964
刻入年輪的影像
沙汀
生命的承受
何其芳
歷史的碎片
陳荒煤
告別夢想
許覺民
人去樓空
馮牧
在激流涌動中
巴金
孤獨與喧嘩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