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是愛爾蘭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20世紀50年代引進中國后風靡一時,成為當時年輕人的*愛之一。意大利青年阿瑟,出身于富商家庭,但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他泄漏了機密,使得戰(zhàn)友被捕,令青梅竹馬的女友琴瑪誤會,并痛苦地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塔奈利神父的私生子。在嚴酷的現(xiàn)實教育下,他以假自殺為掩護,憤然出走,在外飄泊13年,歷經艱辛,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國組織武裝,偷運軍火,積極準備起義。*后不幸被捕,面對軍方的威脅和生父的勸降,不為所動,從容就義。 《牛虻》還講述了牛虻與姑娘琴瑪白雪般純潔無暇的愛情,以及對父親的愛恨交織,讀來令人唏噓不已。
牛虻是一個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愿被命運折磨的人。他的內心承受了非人的煉獄般的折磨。他給我們留下的思索是:人到底該為什么活著……英國女作家伏尼契的《牛虻》講述的是主人公牛虻走上反對政府的革命道路的人生歷程。表現(xiàn)了他的堅定信念,以及堅強、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精神。作品生動感人,很有啟發(fā)性和鼓舞人的力量。
艾捷爾·麗蓮·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1864年生于愛爾蘭科克市。原姓蒲爾,父親喬治·蒲爾是個數(shù)學家。她早年喪父,隨母由愛爾蘭遷居倫敦。1882年,她得到親友的一筆遺贈,只身前往德國求學;1885年畢業(yè)于柏林音樂學院; 其間還曾在柏林大學聽講斯拉夫學課程。1887年蒲爾學成歸國,在倫敦結識了流亡在此的各國革命者。其中俄國民粹派作家克拉甫欽斯基(筆名為斯吉普涅雅克)對她影響*。在他的鼓勵下,她曾前往俄國旅游了兩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團體有過聯(lián)系。
1892年,她和一個受過她幫助、后來從流放地逃到倫敦的波蘭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結婚。夫婦一起積極參與俄國流亡者的活動。伏尼契擔任了流亡者辦的《自由俄羅斯》雜志的編輯,她還出版了《俄羅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譯介紹了果戈理和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的作品。伏尼契還結識了普列漢諾夫、札蘇里奇,并曾到恩格斯家里作客。
1897年,伏尼契的著名小說《牛虻》出版。蘇聯(lián)作家尼·阿·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曾對牛虻有過高度評價。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大陸,牛虻這個人物曾影響了許多當時的青年(參見劉小楓文)。
伏尼契還創(chuàng)作了其他一些作品。其中有小說《杰克·雷蒙》(1901),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奧利芙·雷瑟姆》(1904),敘述牛虻離家出走后13年的經歷的小說《中斷了的友誼》(1910)。
伏尼契晚年遷居美國紐約,蘇聯(lián)文學界人士曾到她紐約的寓所訪問,并為她放映根據(jù)小說《牛虻》改編的電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紐約寓所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