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羅伯特·弗羅斯特在三十多所院校授課或談話的文稿,時間跨度達三十年之久,是了解和研究弗羅斯特的難得資料。這些談話內容由《羅伯特弗羅斯特詩集》的編者E.C.拉什姆選編,并由獲普利策獎新聞記者 D.M.謝里布曼作序。書中充滿了智慧與洞見,猶如山澗的清泉,汩汩涌動。
弗羅斯特是美國**位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詩人。這部校園談話錄的字里行間都透顯出作者的詩人本性,隨意之中凸顯作者的敏銳與深刻,形成了一個別處所未見的弗羅斯特,因而 有助于了解一個更全面的弗羅斯特。
序 言
戴維M.施里布曼
羅伯特弗羅斯特是美國著名詩人,曾四次獲得普利策獎,是所有美國詩人中獲得該獎項次數(shù)最多者。1963年,詩人辭世時,倫敦的《泰晤士報》在訃告中這樣寫道:“毫無疑問,弗羅斯特是美國最著名最受人愛戴的文學家,”并在編者按中專門強調,他在英格蘭享有的聲譽,使我們在悼念他時“感到仿佛是失去了一位本國文學大師”。美國總統(tǒng)這樣評價,他的去世讓“美國精神留下了空缺”:“雖然他的離世使我們精神空虛,但是他已經給美國人民留下了不朽的詩歌寶藏,美國人民將永遠從他的詩行里獲得快樂和理解”。就在一年前,英國的羅伯特格雷夫斯在英國版的弗羅斯特最后一部新詩集的前言中宣稱:“真實情況是,坦誠地講,弗羅斯特是第一位能被稱著世界級大詩人的美國人”。
在將近半個世紀的詩歌生涯中——從1914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到去世——弗羅斯特作為一位詩人和文學家獲得了巨大的聲望和廣泛的影響。他是一位罕見的文學大師,既贏得了大眾的贊譽也獲得了學者們的認同。他的另外一個驚人之處在于,在他的世紀里,只有威廉?思{能與之匹敵:一個擁有高雅藝術的作家深深根植于一個地區(qū),但又無可爭辯地代表了一個民族——甚至全人類。
他是一位鄉(xiāng)村小路詩人,那時他的國家正在建設城鎮(zhèn)和橫貫全國的高速公路。他是一位具有閑情逸致思想的祭司,而那時他的國家四處充斥著商業(yè)崇拜;在工業(yè)化的浪潮里,他的焦點始終在農業(yè)和鄉(xiāng)村況味。在一個全世界都在未來的祭壇面前跪拜的時代,他確乎是一位過去的堅定的維護者。在一個謊言被粉飾得完美無瑕的時代,他卻道出了巨大的真實。
然而,弗羅斯特,一個城市化時代的鄉(xiāng)村人,一個新文化時代的老古董,卻又是一個與“早報”一樣跟隨潮流的人,在擁有著最為廣泛的大眾市場、大眾文化的國度里,心中裝滿了大眾的訴求。他出現(xiàn)在純文學刊物的封面如《大西洋月刊》、《星期六評論》,他也出現(xiàn)在大眾流通的雜志封面如《時代》、《生活》。兩個圈子的讀者都敬重他、熱愛他。
隨著歲月的流逝,各種榮譽也紛至沓來。他被授予了四十多個榮譽學位,包括牛津和劍橋的學位,在他之前僅兩名美國人同時獲得這兩所大學的榮譽學位,那是十九世紀的H.W.朗費羅和J.R.洛威爾。在他的故鄉(xiāng)弗蒙特州,一座山依他命名。在其七十五歲和八十五歲生日時,議會一致通過,向他正式致敬,并在1962年他八十八歲生日時向他頒發(fā)特別金牌。對這樣一個人而言,所有這一切,正如一首詩“銹跡斑斑”中所言,都“不如你/集體的愛/那么溫馨/而這愛,正輕輕拂過現(xiàn)代世界!
雖然弗羅斯特時;氐睫r場,但他并不是一名隱士。漸漸地,他成為了一位公眾人物——一位名人?梢院敛豢鋸埖卣f,他接受了大眾而大眾也接受了他。在他生命的最后階段,他提到他存在的“公眾性”——這個詞為他獨有,恰是他本人的真實寫照。但是這“公眾性”并不是僅僅在他慈祥的老年時才獲得的(實際上,無論是青年時期還是老年時期,弗羅斯特身上都有一種并不單純慈祥的東西,因為他的世界是一個矛盾的世界,而不是一個單純的世界)。然而,作為公眾人物,也許1958年被聘請為國會圖書館的詩歌顧問強化了他的角色——相當于美國選定的桂冠詩人——后來又擔任國會圖書館的人文榮譽顧問。
1962年3月,正是弗羅斯特戲劇性地擔任肯尼迪總統(tǒng)就職儀式演說嘉賓后一年多一點的時候,詩人告訴一位弗羅里達的采訪者說:“這一年來,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出名了。這使得我全部暴露在公眾視線里。很多人給予了令人溫暖的關懷。但是出現(xiàn)在公眾里,那不是你寫詩的地方。”
對于一個潛心于內心世界和撥動公眾心弦的人,站在公眾視線里是一種諷刺,而且他自己也被許多這類諷刺所傷害。1962年,他前往蘇聯(lián)。在蘇聯(lián),他與赫魯曉夫舉行了廣為周知的一對一的歷史性見面。(以前他也曾以文化友好使者身份,受國務院派遣,到過許多國家如巴西、英國、愛爾蘭、以色列和希臘。)后來,詩人在艾默斯特學院對聽眾談起他的蘇聯(lián)之行:“作為一個作家或者老師,被蘇聯(lián)之行幾乎把我廢掉了。最近我碰到的所有人,幾乎沒有不知道我去過蘇聯(lián)的,盡管他們從來沒有讀過我的任何書!
弗羅斯特的詩歌在其身后廣為流傳,而且名聲與日俱增。他在為詩友E.A.羅賓遜撰寫的一篇評論中曾寫道:“最大的愿望是寫幾首能永世相傳的詩歌”。十分顯然,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弗羅斯特的詩歌抱負,已經相當完美地實現(xiàn)了。
但是,迄今為止,讀者并不知道弗羅斯特——也無從知曉——的另一個最重要的角色,即作為教師和演講者。事實上,他是美國最偉大的教師之一,無論是美國教室、講臺或者舞臺最偉大的存在之一。盡管很多年乃至幾十年過去了,但是在很多人的記憶里——在學院、大學或者小學——弗羅斯特,無論是演講智慧還是演講形象,仍然是魅力獨具、生動難忘。他經常周游全國,在城市或者鄉(xiāng)間,面對特殊群體或者普通大眾發(fā)表各種演說。不過,他最喜歡的聽眾還是知識群體。
他自己從大學離開了——如所周知,上本科時他就曾逃離了達特默思和哈佛。(“達特默思是我主要上的大學”,他在1960年告訴一位采訪者,“也是我逃離的第一所大學。后來我也從哈佛大學逃了,但是達特默思是第一個”。有時,正如1961年在在康涅狄格學院那樣,他還會補充說,“從達特默思,我逃離了并開始了我的事業(yè)”。)可是,他也跑回過大學,承認那里才是美國詩歌的氧吧。在1954年,他對大學里的聽眾略帶夸張地說:“我今天不會站在這里,甚至也不會有我的存在,如果沒有大學的庇護。在美國,我們沒有王公貴族或者貴婦人來庇護詩人,所以我們只能依靠大學以及大學提供的聽眾。依我看,在世界上,最好聽眾就是居住在大學城里的城鎮(zhèn)居民與大學師生。是他們,給予我生命,給予了我生活!
對于自己的文學生涯,弗羅斯特曾經用一個專門的術語來概括:四處吟游的詩人。這是一個很漂亮的概括術語,即使有一點不經意的自嘲味道但也有一點兒自視太高的意思。于弗羅斯特而言,四處吟游,正是詩人之所為——他曾走遍美國,有時還跨洋吟游。四處吟游,這使得他與傳統(tǒng)相接。1962年,他曾對喬特中學的學生說:“大家知道,這是詩人四處乞討的謀生方式。從荷馬開始,我們就是乞丐!彼引用托馬斯.希伍德的詩行:“七個富裕的城鎮(zhèn)在爭論荷馬的死亡,/而這些城鎮(zhèn)正是或者的荷馬乞討的地方!比缓,他坦言道:“我乞討的地方遠不止此,正如有人所言,我吟著這些詩句,到處乞討。這是一種很好的美國行乞方式啊!
即使弗羅斯特要向聽眾朗誦自己的詩歌,他典型的開頭往往是,像一場歌劇那樣,以隨意性的談話方式拉開序幕。恰如1960年他在邁阿密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所說:“首先我給大家即興朗誦一首詩歌,這樣開頭……是一個不大的主題——有時是政治的,有時是宗教的,有時是歷史的。反正是我剛剛想出來的東西。”同樣地,1959年在愛荷華大學,他這樣對聽眾說:“我往往以這種漫談方式開始,這是我唯一的自由詩。但我從來不寫自由詩。我只是即興地談論自由詩!钡牵词故撬磁d演說,他也總能夠娓娓道來,如同圣賢的書面表達。
多少年來——在教室、在演講廳或者在報告廳——無論聽眾是來自某一課程的班級還是來自四面八方,身為教師的弗羅斯特已經成為一位顯赫人物。(在1962年11月份的底特律大學,八千五百多聽眾見證了詩人在講臺上的最后榮光。)他是一位善于吸引公眾注意力的或者愛出風頭的人,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約翰西爾迪在《周六評論》上這樣描述弗羅斯特:“事實上,他是一位專業(yè)高手:他知道如何提起聽眾的興趣,也知道如何控制局面!
但是,并不是所有場合都這樣。對于弗羅斯特而言,講臺他是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情趣,也是逐步獲得的技巧,來之不易。早年,他曾為面臨聽眾而倍感恐懼。正如他的官方傳記作者勞倫斯湯普孫所描述的那樣,弗羅斯特的生平故事中有一段是描寫1892年他在馬薩諸塞州勞倫斯中學告別演說時發(fā)生的窘迫情形。湯普孫這樣寫道,弗羅斯特“極度緊張”,在他即將開始演說前沖下講臺,跑下演講廳后面的樓梯,把手巾浸泡在水槽,把臉泡在冷水里,在演講廳的走廊上不停地來回走動,然后縮頭縮腦地回來——站在講臺上,幾乎周身都在發(fā)抖,極度痛苦地開始了他的演講。
還有兩次,大約是在1906和1907年,在新罕什布爾州的德里公理會教堂,弗羅斯特應邀為男人聯(lián)盟朗讀自己的一首詩,他由于極度緊張,最后不得不由牧師替他朗讀。在1909年,他應邀為他的一群教師同事演講,他事先再鞋底放些小石子,希望以此能分散注意力而不至于過分害怕。此外,湯普孫還細致描述了幾年后發(fā)生在弗羅斯特身上的另一個窘迫情形,那是他剛從英格蘭返回不久,也剛剛出版了最早的兩本書,他面對一群波士頓的聽眾:
“他決定無論經歷什么樣的窘境,也要通過在公眾場合露面努力提升自己的詩歌聲望,他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展示自己的勇氣、膽識和果敢。然而,當他站在作家俱樂部的聽眾面前時,手還是不停地發(fā)抖,以至于他擔心自己手里的書會掉到地上。在他還沒有說話之前,他感到嘴唇在不停地顫抖,而他說話時,聲音確實在明顯地顫抖。他看到一些聽眾都在為他捏把汗!
弗羅斯特從來就沒有在講臺上鎮(zhèn)定自若,最多只是控制得好些而已。三十多年后,他在一封寫給《艾默斯特研究生季刊》編輯的信中附言里以半開玩笑的方式說:“我走向講臺的唯一原因是展示我的勇氣…我這樣做,是為了彌補自己沒有像一位真正的英雄一樣直面飛來的子彈那樣的經歷。在演講前后,我受的折磨比演講時還要多得多!
但是,一旦他克服了怯場,他努力使講壇成為他的朋友,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他的圣壇。他在講壇上找到了靈感,而在許多時候他在講壇上的表現(xiàn)給人極大靈感和啟發(fā)。在講臺上,如同他拿筆寫作那樣,他的能夠發(fā)掘出他所謂的“語詞的細微之處”。在講臺上,正如在山巔一樣,他有時滔滔不絕,正如他在一個完全不同的語境——一首詩《不愿意》中所說的那樣,象“登上極目之處/縱覽一切景致,然后,信步走下!彼囊簧⒍ň褪恰跋蚴澜缭V說”,雖然他并不是所有的時候都準確地知道他該說什么。他在講臺上就是這樣,無可比擬,令人難忘。
弗羅斯特在講臺上的從容鎮(zhèn)定,與他在談話中的從容鎮(zhèn)定如出一轍。他不再冥思一個給定的題目,而是隨性而談。無論他是被邀請去發(fā)表一個專題演講還是去參加畢業(yè)典禮演講,他都隨意而談,沒有準備講稿或者哪怕是一點提綱之類的東西。在演講中,他從不克制自己漫游的思緒,總是隨興所至,任意發(fā)揮,侃侃而談。
有些時候,弗羅斯特為自己的演講準備了一個題目,但是他講的卻與題目完全無關。一次,是在1954年春天,他應邀去談論一個大學課程設置的題目“科學的自然與超自然邊界”,他這樣開始他的演講:“你們都知道了講座的題目,現(xiàn)在我想,你們大概應該猜出了該講什么,所以我還是談點別的東西!彼褪菦]講那個問題。1960年在華盛頓一個新聞發(fā)布會上,他說:“直到我看到了他們的白眼,我跟誰講什么都總是一個秘密。只有今年,他們邀請我去俄亥俄、哥倫比亞,希望我給他們三個題目選擇。我沒有三個題目。沒有選擇,他們只好接受我給的題目……”
盡管有時看起來表現(xiàn)得風趣十足或者漫不經心,但是弗羅斯特從來沒有怠慢過他的任何演講。1938年,H.培根.卡拉莫對一位邀請詩人演講的人說:“弗羅斯特先生在演講前特別希望能獨處”,“換句話說,如果你邀請他在晚上演說,他喜歡被安排去某地休息而不與任何人說話。他演講前往往簡單吃一點晚餐,譬如一杯熱牛奶,一兩個生雞蛋……他特別討厭有人在演講前為他安排晚宴,因為這樣的話他就不得不與人談話。這樣他會特別沮喪。”
不過,雖然演講前的數(shù)小時有點煩躁,而演講過程本身卻又是典型的平靜。對于詩人來講,這種轉變過程是漫長的。在早期,他在公共場合演講總是焦灼不安。1950年,詩人向塔夫茨聽眾這樣描述他1915年在一所大學向學生聯(lián)誼會朗讀他的兩首詩時的感受:匆匆逃離“生命的恐懼”,“象兔子一樣急急逃離……根本沒有意識到我在做什么,只是想逃命!
然而,一旦詩人從一位慌張的朗讀者轉變?yōu)橐晃怀林潇o的演說者,聽眾們將會聽到詩人對自己作品豐富的闡釋,而不僅僅是即席的解讀。雖然他說的東西并沒有寫下來,但也并不是真正的即興之說。他是顯得隨意,但并不是臨時拼湊。他可能顯得好像是一位思維流的演說者,但其演說確是靜水流深,不僅如此,他的演說技巧也是一流的。他的友人雷金拉德庫克曾多次參與詩人面對不同聽眾的演說。他在1956年曾寫道:“一種具有欺騙性的漫不經心的方式可能使得首次聽他演說的人認為,弗羅斯特對待演講非常隨意。然而,結論其實恰恰相反!
詩歌,當然是用來說的,也是用來朗讀的——弗羅斯特在他的“吟游”歷程中總是告訴他的聽眾,他想“說”一些詩——聽他大聲說他的詩,以及闡釋他的詩,有一種特別的情趣。但是,除此之外——作為補充或者豐富——就是聽他的“自由詩,即興之說,這樣開始”這種演說序幕,聽他的闡釋、評論,點綴他的“說詩”,也是別具風趣。
詩人帶給聽眾最典型的盛情邀請包含在幾個字里:“你也來了。”這是他的《波士頓之北》中一首詩“牧場”的一行詩(這首詩被詩人用作他所有綜合詩選集的引子)。
這般熱情的邀請,吸引了更大范圍的聽眾主體——正如他在一本詩集的獻詞中所言“范圍不斷擴大,甚至擴大到了政府和宗教群體”。而其中表達的含義正是確認一種弗羅斯特所謂的“語言的綱性規(guī)則”——如其詩“大山”所言——“所有的情趣來自于你如何言說一件事情。”
馬克吐溫,一位偉大的演說家和作家(正如弗羅斯特一樣,既是一位文人也是一位公眾人物,在英美廣受民眾喜愛),曾如此區(qū)分演講與漫談(speeches and talks):“演講能夠被印制成文,而漫談不可以!彼麛嘌,演講由認真推敲的句子和思想的圓熟表達準確地與人溝通,而漫談則不可能。他認為,“漫談的靈魂”在于“行為”而不是言詞——“行為”包括手勢以及聲音的變化;“思想的無聲表達”——所有一切都是一位速記員在記錄演說時無法捕捉到的東西。
雖然吐溫這樣說,但是收集和印制一些演說者的“漫談”確實有很高的價值。漫談并非都是廉價的,常常具有異常豐富的內涵——特別是,當漫談主體是寫作和演說大師時,恰如吐溫和弗羅斯特那樣(他們的漫談事后都已印制出版)。在即興的表達中——抑或是真正的即興或者某種程度上的即興——它不僅包含了說話者想什么,而且還顯露出他如何想。漫談不單是思想的產品,它還富有啟示地展示了說話人的思維過程。
羅伯特弗羅斯特冷靜地思考,也把他的思考談出來。很清楚,從很早的時候——可以回溯到他青少年時代,在1920年代——他就考慮把自己的一些談話記錄下來。1932年,他給友人西德尼卡克斯寫信,清楚地表達了一個想法——出版一些可能的以談話為內容的文稿:“我想告訴你,我對于你想與我簽訂合同的真實想法。目標是我所曾經關注過的一切。我的很多想法已經在詩歌里了。但是,在漫談中我有一些臨時的想法,我擔心我絕不會寫出來,因為我惰性太強,不想動筆寫散文。我覺得,那些想法大多與我的教學相關,是一些關于教育的想法,更確切是說,是一些課程內容。這正是我希望你付出努力之處。我想,如果不太影響你的工作,你肯定愿意為我倆把這些東西整理出來。”
一年半以后,詩人再次給卡克斯寫信:“多年前,我建議你記敘我在漫談中表達出的但又懶得動筆寫下的關于學校、人生、藝術的一些想法,這是很不慎重的。我的想法其實并不是你設想的那樣。你以為我是想為自己立傳……而我卻完全不是出于個人原因!痹谕环庑胖校說:“我盡力回避寫前言,這點你也清楚。偶爾,我也希望有朋友來為我作品做闡釋。這并不費事,而且如果依靠我的平常漫談,那比依靠與我進行的專門談話要好得多!
弗羅斯特在世時,出版了一些他的漫談,有的是他授權
作者簡介:羅伯特·弗羅斯特是一位罕見的文學大師,在他的世紀里,只有威廉?思{能他比肩。他是二十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曾獲得4次普利策獎,被稱為美國文學中的桂冠詩人。
序言
堅持己見
詩自何處來
巧用修辭
“文科之隱憂”
一切皆有書指引
不是擺脫束縛,而是擁有自由
談談快速閱讀及我們所稱的“完整”
不能讓自己驚奇的,怎能讓別人驚奇
帶著“編織物”前行
世間萬物,正反相隨
弗式詼諧
談談“最大的憂慮”
信念如何鑄成
生活必有所依,直至被代替
某種賭博——無法確定的事情
世界的未來
慢慢求索,直到有所感悟
當寫詩的時候,我想自己在做什么
論“選舉者”與“當選者”
一見鐘情
談談歸納
“站在新的起點”
某種莫名的焦慮
關于思考和在閃耀中毀滅
優(yōu)雅地關注美好的事物
讓我們勇敢地說出——詩歌價值無限
聽我說——我的人生足跡
編者后記
引用文獻出處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