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之內(nèi)容,包括實際與理論兩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實施狀況及教育者生活等等,屬于實際方面。政府的教育宗旨,學者的教育學說及時代的教育思潮等等,屬于理論方面。但只將以上所舉的實際與理論兩方面情形,原原本本,按照時代先后,敘述一個明白,還不足以完成研究教育史者的任務。研究教育史者的任務:一、在于說明歷代教育制度及學說之變遷的原因;二、在于比較各時代各地方的教育之異同與升降;三、則在于闡發(fā)教育與政治、經(jīng)濟的關系及統(tǒng)治階級對于教育之如何利用;四、尤在于以客觀的態(tài)度批評歷代教育之得失,并標明其特異之點。能夠將以上所提示的種種方面,作一個有系統(tǒng)的敘述,以備今后研究教育者應取何種途徑的一個南針,方可以成就一部教育史。
20世紀是中國教育學科艱難創(chuàng)生、曲折發(fā)展的世紀。伴隨著中與西的文化激蕩,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思想交融,中國教育學科逐漸地從譯介走向編著,從移植走向創(chuàng)生,從草創(chuàng)走向發(fā)展。教育學者們百年來以執(zhí)著的精神、篤實的態(tài)度、質(zhì)樸的思維,成就了中國教育學科發(fā)展史的世紀篇章。站在21世紀的門檻里,隔著時間的距離,回眸這段歷程,不僅能窺視中國教育學科所沐浴的陽光,更能體味到她所歷經(jīng)的風雨。
教育思想史與教育學科史,不是兩個“等價”的概念。在中國,教育思想史可以上溯到兩千多年以前,但是教育學科史迄今卻不過短短百余年的歷程,而啟動這一歷程的是以日本為媒介的“西學”引介。促動這些引介的直接動因,還是新辦師范學堂的課程“急需”。當年,所謂“辦理學堂,首重師范”,而“教育為師范學堂之主要學科”。
編前語
上冊
第一編 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自商代以上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一 初民的生活
二 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一 緒言
二 學校的起源
三 學官分三部
四宮庭教育
第二編 封建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西周
第三章 西周社會的概觀
一 周人最初的生活
二 封建制度的產(chǎn)生
三 最有權威的禮教之解剖
第四章 后人傅會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一節(jié) 學制系統(tǒng)
第二節(jié) 學校之內(nèi)容
一 教材
二 教具
三 師資
四 考試與升格
五 視學與養(yǎng)老
第三節(jié) 女子教育
第四節(jié) 結論
第二期東周
第五章 東周之社會與思想
一 社會之劇變
二 思想之怒放
第六章 東周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一節(jié) 概論
第二節(jié) 老子
一 老子何人
二 無為主義
三 禁欲主義
四 絕學主義
第三節(jié) 孔子
一 生活小史
二 性質(zhì)論
三 教育目的
四 學習方法
五 教授方法
六 結論
第四節(jié) 墨子
一 墨子與儒家
二 兼愛主義
三 對于精神教育的三個要素
四 方法論
五 結論
第五節(jié) 孔門弟子
一 同門之盛
二 《大學》
三 《中庸》
第六節(jié) 孟子
一 孔學紹述家之孟子
二 性善論
三 培養(yǎng)主義的教育論
四 學習法
五教授與訓練
第七節(jié) 莊子
一 莊子與道家
二 養(yǎng)生主義的教育論
第八節(jié) 荀子
一 儒家左黨之荀子
二 性惡論
三 積偽主義的教育論
四 學習法
五 論心理作用
六 結論
第三編 半封建時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秦漢
第七章 半封建社會形成之第一幕
一 官僚政治之新紀元
二 秦皇之反儒政策
三 漢初之雜霸政策
第八章 儒家學術之獨占與教育
一 儒家學術獨占之原因
二 儒術獨占對于教育之關系
三 儒術統(tǒng)制全國后之文化事業(yè)
第九章 兩漢學風
一 致力考據(jù)
二 遵守家法
三 公開論辯
四講學與黨禍
第十章 兩漢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第一節(jié) 概論
第二節(jié) 太學
一 太學之起源
二 教授與學生
三 歲課與射策
四 視學
五 太學生在社會上之地位
第三節(jié) 鴻都門學與官邸學
……
中冊
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