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弘明集》初次成書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續(xù)補工作持續(xù)到了乾封三年稍后。全書三十卷,分十篇輯錄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年間佛教弘法文獻,錄文五百六十余篇,僧俗作者共計二百多人。十篇就是十類,分別為《歸正篇》《辯惑篇》《佛德篇》《法義篇》《僧行篇》《慈惻篇》《誡功篇》《啟福篇》《滅罪篇》《統(tǒng)歸篇》等。許多當時流傳的佛教弘法著作,如北周釋道安《二教論》、甄鸞《笑道論》、任道林《周祖巡鄴請開佛法事》、王明廣《周祖天元立對衛(wèi)元嵩上事》、隋釋彥琮《福田論》《通極論》、唐釋法琳《破邪論》《辯正論》等,道宣都將其收錄進《廣弘明集》中。
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了更好體現(xiàn)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shù)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家印章、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致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采。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了適當調(diào)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于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jié)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讀者了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采用鎖線膠訂,利于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愿望。
《廣弘明集》是釋道宣編纂的一部佛教弘法文獻總集。道宣為隋唐高僧,俗姓錢,湖州長城(一說丹徒)人,曾祖陳朝駙馬都尉,祖陳留太守,父為吏部尚書錢申(一說錢士申)。隋開皇九年(589),隋滅南陳,錢申全家可能因此被迫遷往京城大興。開皇十六年,道宣出生。道宣早年樂聞希世拔俗之典籍,《搜神記》《研神記》《冥祥記》《冥報記》《旌異記》《述異記》等著作,皆披覽熟讀。據(jù)記載,其人九歲能賦,儒、道專精,十歲遍覽群書,十二善嫻文藻。十五厭俗誦習諸經(jīng),便依慧頵律師受業(yè)。十六落發(fā)為僧。開皇末年,慧頵受詔住錫日嚴寺講論,道宣出家亦住錫于此。大業(yè)中,從智首法師受具足戒。唐武德七年(624)日嚴寺廢,道宣隨慧頵移入崇義寺。貞觀四年(630),離開長安,北游并晉,東達魏土,云游訪道。貞觀十三年,返回長安,著書立說,弘揚佛教。貞觀十六年,母親去世,道宣性不狎喧,樂居山野,遂轉至終南山豐德寺。貞觀十九年,參加玄奘譯經(jīng)僧團,助譯佛經(jīng)。顯慶三年(658)六月,西明寺建成,高宗詔道宣充上座。顯慶五年,高宗迎岐州法門寺佛指骨至洛陽大內(nèi)供養(yǎng)后,命道宣律師送還法門寺。龍朔二年(662)四月,高宗下敕令僧道致敬父母,道宣、威秀等二百余僧人至蓬萊宮上表抗議,六月高宗下詔停令沙門致敬。乾封二年(667)十月十三日,道宣遷化于終南山凈業(yè)寺。道宣是南山律宗的開宗祖師。南山律宗與揚州日光寺法礪開創(chuàng)的相部宗、長安西太原寺懷素開創(chuàng)的東塔宗,合稱律部三宗。三宗中唯有南山宗法脈綿延,歷經(jīng)宋元明清而未中斷。道宣著述豐富,宋代沙門元照《芝苑遺編》分道宣著作為五類:宗承律藏部、弘贊經(jīng)論部、護法住持部、禮敬行儀部、圖傳雜錄部,共計六十一部二百六十七卷。宋代見行者三十二部一百四十六卷,但流傳至今者只有二十二部一百一十多卷。
《廣弘明集》初次成書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續(xù)補工作持續(xù)到了乾封三年稍后。全書三十卷,分十篇輯錄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年間佛教弘法文獻,錄文五百六十余篇,僧俗作者共計二百多人。十篇就是十類,分別為《歸正篇》《辯惑篇》《佛德篇》《法義篇》《僧行篇》《慈惻篇》《誡功篇》《啟福篇》《滅罪篇》《統(tǒng)歸篇》等。許多當時流傳的佛教弘法著作,如北周釋道安《二教論》、甄鸞《笑道論》、任道林《周祖巡鄴請開佛法事》、王明廣《周祖天元立對衛(wèi)元嵩上事》、隋釋彥琮《福田論》《通極論》、唐釋法琳《破邪論》《辯正論》等,道宣都將其收錄進《廣弘明集》中。道宣貞觀年間撰成了三十卷《續(xù)高僧傳》,顯慶年間又于西明寺匯編了《西明寺錄》,后又擴展為十卷《大唐內(nèi)典錄》,這三部著作的編纂為《廣弘明集》奠定了豐富的文獻基礎。麟德元年,道宣還編纂了《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專門收錄漢魏以來佛道論爭事跡,這部著作的前三卷可以看作《廣弘明集》前十四卷的雛形!稄V弘明集》的編纂,也并非一蹴而就。其文獻按照卷次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唐初三教論爭中佛教經(jīng)常引用的弘法護教文獻,集中在《歸正篇》;第二類是北朝及唐初的弘法護教專著,集中在《辯惑篇》;第三類是更為廣泛、普遍的佛教徒奉佛、崇佛之作,其余八篇即屬此類。第三類文獻需要道宣花大氣力,從正史、僧傳、別集、類書等各類著作中去搜集。當然,道宣自己也撰寫弘法著作。為了明確編纂體例、宣揚弘法精神,道宣為之《歸正篇》等十篇撰寫了序言,又為《廣弘明集》全書做序。除此之外,道宣還撰寫了《歷代王臣滯惑解》兩卷,以之回應道士傅奕《高識傳》對佛教的攻擊。后者收入《廣弘明集》之辯惑篇,后又以《通惑決疑錄》之名單本流傳。
《廣弘明集》的編纂與高宗的宗教態(tài)度有密切關聯(lián)。顯慶以后,高宗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詳決,而宮廷佛道論議反倒成其所好。《集古今佛道論衡》記載了顯慶、龍朔年間于長安、洛陽宮廷之中舉行的十多次佛道論議。其間雖有佛道義理辯論,但高宗對道士、僧人在論議之中的嘲謔、攻擊似乎更有興致,《集古今佛道論衡》對此也有相對詳細的記載。由此,佛道二教關系較高祖、太宗朝相對和緩!稄V弘明集》搜集三教論議文獻,也就少了一些宗教偏激,多了一些學術理性。
《廣弘明集》的學術價值取向,與《弘明集》一脈相承!端胃呱畟鳌返佬緜饔涊d,道宣母妊而夢月貫其懷,復夢梵僧語其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師!稄V弘明集》的取名亦與《弘明集》有直接關聯(lián)。但是,《廣弘明集》對《弘明集》有著重大開拓。
首先是篇幅上,《弘明集》只有十四卷,《廣弘明集》卻多達三十卷!逗朊骷凡讳洷背敕ㄎ墨I,《廣弘明集》南北朝兼收并蓄。魏晉南朝部分,《廣弘明集》除了補錄《弘明集》成書以后的文獻,也增補了《弘明集》未曾收錄的文章。就此而言,廣弘明集之廣,包含續(xù)補、增廣的意思。
其次是體例上,《弘明集》基本上按照時間順序輯錄編纂文獻,《廣弘明集》卻以十篇之目分類輯錄!稄V弘明集》甚至還將《弘明集》全部納入《廣弘明集》的輯錄體例中。其做法是,將《弘明集》所錄文獻以著錄題名的方式置于十篇之篇目錄之下,這就囊括了全部《弘明集》。從《廣弘明集》分篇著錄《弘明集》文章題名的情況,甚至可以看出兩書在弘道明教上的差異。由此,又可以說廣弘明集之廣,已上升到為弘道明教文獻建構體系的高度了。
《廣弘明集》輯錄之文獻,大多數(shù)作于南北朝、隋及唐初。這些文獻多不見于今存之《文選》《玉臺新詠》《北堂書鈔》《初學記》《藝文類聚》《白氏六帖》和南北朝諸部史書。其作者或者有佛教信仰,或者是佛教的同情者、支持者,但就其身份而言大部分并未出家,不是僧人。文獻所記載的社會風氣、思想爭鳴、佛教信仰、文學藝術與佛經(jīng)教諭不同,是漢魏至唐初真切實在的狀況。在中古文獻大量佚失的困境中,《廣弘明集》無疑是研究者取之不盡的無盡藏。
唐代鈔本《廣弘明集》都是三十卷。此后的刊印本逐漸出現(xiàn)了三十卷本、四十卷本之差別。三十卷本又可分為三種。第一為三十卷甲種。此種版本全書十篇、三十卷,每卷內(nèi)無上、下卷之分,篇首有篇序、篇次與收文目錄,卷首有卷次與收文目錄!洞兩安亍贰陡啕惒亍贰囤w城金藏本》等藏經(jīng)本《廣弘明集》都屬于此種版本。第二為三十卷乙本。此種版本也是全書十篇三十卷,有篇次目錄和卷次目錄,但卷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等四卷內(nèi)又有上下卷之分,實則三十四卷。明汪道昆本、明吳惟明本屬于此種版本。第三為三十卷丙本。此種版本也是全書十篇三十卷,但有些卷次內(nèi)部又有上、下卷或者上、中、下卷之分,全書實則就是四十卷!队罉繁辈亍贰洱埐亍返炔亟(jīng)本《廣弘明集》即屬此種。四十卷本是三十卷丙本的發(fā)展。全書十篇四十卷。常州天寧寺本即屬此種。三十卷本、四十卷本雖有卷次分目的不同,但所收文獻并沒有太大的差異。本次出版所用《思溪藏》本屬于三十卷甲本。《思溪藏》是南宋初年湖州王永從家族舍資刊刻的一部私刻大藏經(jīng)。后因戰(zhàn)火被毀,國內(nèi)不存,清末楊守敬從日本購回!端枷亍繁尽稄V弘明集》卷頁六行,足行十七字,卷首分四行題字元祿九年丙子二月日重修 皇圖鞏固 帝道遐昌 佛日增輝 法輪常轉 山城州天安寺法金剛院置。即今存此本實為據(jù)《思溪藏》本重修之版本。今本亦非全部雕本,有數(shù)卷為鈔本,兩者字跡差異明顯。卷首鈐有兩個藏書印,一為楊星吾日本訪書之記,一為松坡圖書館藏,此明其購回后之流傳歷程。
《思溪藏》本《廣弘明集》雖非存世最早者,但以其失而復得,國內(nèi)流傳不廣,彌足珍貴。故今影印出版,以饗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亦嘉惠學林焉。
釋道宣(596-667),唐代僧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創(chuàng)始人,佛教史學家。因常住終南山研究和弘傳戒律,世稱南山律師。潤州丹徒(今江蘇)人,一說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曾參加玄奘譯場。學識淵博,著述很多。著有《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大唐內(nèi)典錄》《廣弘明集》《續(xù)高僧傳》《集古今佛道論衡》《釋迦氏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