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社會和諧與發(fā)展叢書之一。全書共分五大部分,包括:法律社會學應用研究專題、法律社會學基礎理論思考、法律與社會基礎探討、法律與社會發(fā)展的動態(tài)視角、法律職業(yè)角色研究和附錄。本書由法哲學、法社會學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教授李瑜青編寫。
李瑜青(1954年9月-),教授,法哲學、法社會學方向博士研究生導師,先后承接并主持完成多項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研究課題,代表作《契約精神與社會發(fā)展》、《人本思潮與中國文化》、《法律社會學導論》、《人文精神與法治文明》等,主編薩特文集10卷本、大師哲理美文集10卷本等
法律社會學應用研究專題
第一章 當代中國法治路徑的考察——從一個鄉(xiāng)村基層法官的判理說起
一、案件發(fā)生與法官的判理
二、法院功能與法官角色
三、國家法與鄉(xiāng)土正義
四、一個可能的結論
第二章 論情理在司法審判中的功能以及包含情理要素的司法程序建設——一個以人情、面子和關系三大情理要素為視角的論證
一、情理——司法審判中值得關注的現象
二、情理要素:人情的分析
三、情理要素:面子的分析
四、情理要素:關系的分析
五、自然情理和異化情理
六、自然情理的功能分析
七、程序與自然情理的張揚
第三章 法律場域行動邏輯:審判的平衡術
一、問題的提出
二、法律場域的平衡力學
三、法律場域的平衡技術
四、審判平衡術的邏輯
第四章 “嵌入性”與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運作
一、研究的緣起
二、“嵌入性”:制度與社會結構關系的分析框架
三、在相斥中生存的陪審員制度
四、變通與適應
第五章 信訪維權的行動邏輯
一、問題的提出
二、一個信訪案例的多元觀察視角
三、案例的背后——法律制度下的行動邏輯
四、結語:信訪制度的重新認識
第六章 當代中國公司監(jiān)事會制度的結構與功能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二、當代中國公司監(jiān)事會監(jiān)督制度的結構
三、當代中國公司監(jiān)事會制度的功能表現
四、當代中國公司監(jiān)事會制度的功能不足與功能實現
法律社會學基礎理論思考
第七章 法律社會學理論視角考察
一、華南一民間收債的個案討論
二、從歷史的意義來認識梁祝悲劇的個案討論
三、法律社會學對法學研究對象的思考
四、法律多元主義問題
五、法學研究的學術指向
第八章 西方法律社會學的歷史發(fā)展與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分析
一、西方法律社會學歷史發(fā)展概況
二、埃利希、坎特諾維奇的法律社會學理論
三、杜爾克姆的法律社會學思想
四、龐德的法律社會學思想
五、馬克斯·韋伯法律社會學思想
第九章 法學研究傳統(tǒng)方法與法律社會學方法
一、法學研究的傳統(tǒng)方法
二、法律社會學方法系統(tǒng)
三、法律社會學方法論和基本方法應用分析法律與社會基礎探討
第十章 習俗與法
一、對法的一種新視野
二、法律發(fā)展進程中的法與習俗/習慣
第十一章 道德與法
一、傳統(tǒng)道德的現代沖突
二、道德發(fā)展所體現的新精神
三、集體主義道德品質在新時期的表現方式
四、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
第十二章 文化與法
一、文化力與法律文化人格
二、對文化的辯證視野
三、中國傳統(tǒng)內在文化分析
四、文化理念的現代沖突
第十三章 法與社會心理
一、社會心理與法學研究的視角
二、法律社會心理演變的歷史考察
三、現階段法律社會心理特點分析
法律與社會發(fā)展的動態(tài)視角
第十四章 社會變遷與法
一、社會變遷要論
二、社會變遷與法的關系
三、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與法律的發(fā)展
四、全球化進程與中國法律發(fā)展趨勢
第十五章 傳統(tǒng)與法
一、我國法制現代化的過程中對傳統(tǒng)法文化的評價
二、我國傳統(tǒng)法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分析
第十六章 社會分層與法
一、社會分層:如何判斷我們在社會中的位置?
二、法律秩序與社會分層
三、法律實踐與社會分層
第十七章 法律整合功能的社會學分析
一、法律整合及其功能的含義
二、法律整合功能的基本形式
三、法律整合功能的主要表現
四、法律整合功能的實現
法律職業(yè)角色研究
第十八章 法官角色與社會學分析
一、角色分析方法與法官角色研究的方法
二、法官的應然角色與實然角色
三、現階段中國法官的角色沖突分析
四、法官角色與法官的職業(yè)化
第十九章 檢察官的作用
一、檢察官的角色定位和職業(yè)特點
二、檢察官的職權配置
三、檢察官的任職條件和保障
第二十章 訴訟使命與律師的職業(yè)角色
一、法治社會催生律師
二、律師職業(yè)和律師身份
三、律師職業(yè)的社會功能
四、律師職業(yè)的角色本質
五、律師職業(yè)角色面對的問題
附錄
第二十一章 契約觀念的發(fā)展與法的建設
一、市場關系對契約關系的客觀要求
二、契約關系與政府管理
三、契約關系與自由選擇
四、契約觀點發(fā)展的歷史考察
五、契約觀念對法治建設的意義
第二十二章 市民社會的理念與法制觀念的現代轉換
一、市民社會理念的釋義
二、社會自主性發(fā)展的邏輯確證
三、社會自主性的現時態(tài)表現
四、社會自主性發(fā)展中傳統(tǒng)文化因素的作用
五、社會自主性與法制觀念變化
第二十三章 依法治國的方略與法律社會學的使命
一、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主題
二、中國走上法治之路的必然性分析
三、當前中國法治建設面臨的主要任務
四、法律社會學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