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錄復旦大學中文學科建立以來包括許寶華、湯珍珠、湯志祥、邵慧君、平悅鈴等先生關于吳方言方面的代表性研究論文、報告等二十三篇,并根據(jù)內容分為上海方言篇、吳語概論及吳語語法篇、其他吳語方言點語音研究篇、吳語文獻篇四輯。書后附有編后記總述本書主要內容及編選原則等。
叢書簡介:《復旦中文學科建設叢書》是一套為慶祝復旦大學中文學科百年所出版的叢書。該叢書是一套反映了復旦中文百年學術傳統(tǒng)、源流,旨在突出復旦中文學科特色、學術貢獻的學術論文編選集。
復旦中文系吳語研究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并在多個方面取得杰出成就。本卷以上海方言、吳語概論及吳語語法、其他吳語方言點語音研究、吳語文獻為綱,盡可能展現(xiàn)了吳語研究的各個側面。
復旦大學中文學科的開始,追溯起來,應當至1917年國文科的建立,迄今一百年;而中國語言文學系作為系科,則成立于1925年。1950年代之后,匯聚學界各路精英,復旦中文成為中國語言文學教學和研究的重鎮(zhèn),始終處于海內外中文學科的最前列。1980年代以來,復旦中文陸續(xù)形成了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1981年)、古籍整理研究所(1983)、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5年)、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2014年)等新的教學研究建制,學科體制更形多元、完整,教研力量更為充實、提升。
百年以來,復旦中文潛心教學,名師輩出,桃李芬芳;追求真知,研究精粹,引領學術。復旦中文的前輩大師們在諸多學科領域及方向上,做出過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他們在學問博通的基礎上,勇于開辟及突進,推展了知識的領域,轉移一時之風氣,而又以海納百川的氣度,相互之間尊重包容,橫看成嶺側成峰,造成復旦中文闊大的學術格局和崇高的學術境界。一代代復旦中文的后學們,承續(xù)前賢的精神,持續(xù)努力,成績斐然,始終追求站位學術前沿,希望承而能創(chuàng),以光大學術為究竟目標。
值此復旦中文百年之際,我們編纂本叢書,意在疏理并展現(xiàn)復旦中文傳統(tǒng)之中具有領先性及特色,而又承傳有序的學科領域及學術方向。其中的文字,有些已進入學術史,堪稱經典;有些則印記了積極努力的探索,或許還有后續(xù)生長的空間。
回顧既往,更多是為了將來。我們愿以此為基石,勉力前行。
陳忠敏,1962年生,上海人。1984年畢業(yè)于上海大學文學院,獲學士學位;1987年和1995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和美國伊阿華大學東亞系,獲碩士學位;2000年畢業(yè)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博士學位。2004年任教于浙江大學,同年晉升為教授。留美期間,受教于國際著名的語言學家丁邦新、W. South Coblin、James A. Matisoff、John J. Ohala、張洪年等教授。學習和研究領域涉及歷史語言學、漢語音韻學、方言學和實驗語音學等。是歷史語言學領域里最早提出歷史層次法研究的學者之一。發(fā)表語言學著作七部(包括個人或與人合作),在大陸、臺灣、香港、美國、德國等地發(fā)表學術論文50多篇。教學方面,1987年任教于復旦大學,也曾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東灣校區(qū)、新加坡國立大學、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所任教。
陶寰,浙江紹興人,1968年生。1990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語言專業(yè)。1996年1月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F(xiàn)為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漢語言文字專業(yè)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為漢語方言學,側重于吳語研究。主要興趣是漢語方言語法和漢語方言史研究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