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的教育,也許需要在精神氣質(zhì)上契八一些原本不習慣的“異質(zhì)”成分,迎受心智的考究、理性的辯難,直至打開自己混沌的直覺感悟,停頓彷徨一下已成輕車熟路的“感性”。堅持純粹的“自然”等于拒絕教育。
教育乃是精神成人的宏偉事業(yè),教育的根柢首在立人。教育的人文旨趣,其根本正在于對教育作為立人偉業(yè)的殷殷守護。倡導教育人文,不僅為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品質(zhì),也在謀求整體教育實踐精神的生長生成;甚至,從更深遠的意義而言,乃在于謀求國民人格精神旨趣的提升與超越!敖逃宋摹辈粌H是理想世界的教育精神鏡像,更是一種當下教育實踐的踴躍動姿,是當下教育實踐的人文動姿之可能性的發(fā)掘與顯現(xiàn)。
學術之名,非在皇皇巨構(gòu),同樣存在于綿密幽微的精耕細作之中。本叢書不拘一格,旨在懸置時下的教育言說范式,力求以文化的、心靈的、生命的敏銳觸角,去細密地探究當下中國社會的教育人文機理。在此,我們試圖傳達這樣一種心向:學術乃“天下之公器”,我們期待的教育人文學術,乃是以理性探究與審慎言說,回應當下中國社會深層的教育問題,力求避免教育學術的自說自話,保持教育人文學術對當下教育現(xiàn)實的生動的張力。
教育人文建設是一項扎根培元的事業(yè),它需要我們立足長遠,有開闊的視野,免于浮躁和激進,撇開大而全的體系化言說語式與整體性、替代性的言說姿態(tài),直面教育的基本問題,踏踏實實地回到教育的原點,重溫經(jīng)典,探尋當下教育的深層機理,夯實現(xiàn)實教育的思想根基。
第一輯 總有些選擇令人惋惜
自由·教育·對話
“放棄”的教育學
無法直面的具體與個人
教育太受哲學之苦?
相與之道
反彈琵琶——關于《保衛(wèi)童年》的斷想
“優(yōu)秀教師”與“劇場效應”
敘事·自我·教育的肉身性——給張文質(zhì)的信
“規(guī)則”形成與變遷的規(guī)則
徒有殘忍
幸福的呻吟
第二輯 有人在西珥呼問“我”
有意無意之間
閱讀大書
周流婉轉(zhuǎn)的自我
難言之愛
因為精確,所以暖昧
德性之維
在斷裂中綿延
什么使人值得稱道
質(zhì)疑“共同體”
作為論理的“敘事”
哲學之為詩
不想跟你一起面對現(xiàn)實
域外·家園
第三輯 在混亂中追求真理
當我們遭遇傳統(tǒng)
媚眾與“草根英雄”
“政治”的古代和現(xiàn)代
人文學術的嚴肅性和自由主義
寧為家奴,不予異邦
“智識”的委屈
苦難是否授予我們道德豁免權(quán)?
不作為也是一種惡
無暇應對
徘徊于中西古今之間——一份問題的清單
常常在混亂中追求真理
質(zhì)疑公認的好
“經(jīng)驗”的可疑
“知識分子”:言默之間
衍生的問題
第四輯 天真之愛
保守的氣質(zhì)
自由教育的高貴出身
生命在于“運用”
那轉(zhuǎn)瞬的一幕依然遙遠
天真之愛
政治與人
回頭無岸
第五輯 那轉(zhuǎn)瞬的一幕依然遙遠
初戀
書寄奧古斯塔
大學:逃課的故事
只是讀書
與兒子討論哲學
一年終了,一言難盡
第六輯 概念里的生活
“重現(xiàn)”的時光
善惡由己
國家與法
出離“偶然的個人”
唯一的確定?
為什么要服從?
概念里的生活
“學生第一”還是“學生第二”?課堂上教師究竟應該努力維護“師生平等”還是努力做著“平等中的首席”?蘇格拉底的對話是否平等?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是否可能?如果說師生之間更有效的對話是隱含了某種“不平等的原初狀態(tài)”的對話,那么這種狀態(tài)是否威脅著教育的自由和平等?伯林說:“堵塞他所有去路,而只留一扇門”,那么,當有人宣稱:“我比他們自己更明白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的時候,我該如何看待“他是一個人,他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1.任何一種主義或許都是以偏救偏。重要的也許不是它說出了什么是絕對正確的,而是提醒了被忽略的,伯林的理論可能也是如此。
查爾斯·泰勒在辯駁伯林兩種自由的分割時,引進了“重要性”概念:任何自由都涉及動機,動機關聯(lián)何者“更重要”!坝卸嗌偕乳T向我敞開”,是自由的定量判斷,是個“機會概念”!盀槭裁匆杂伞笔嵌ㄐ耘袛。即使是“不受阻礙的”消極自由,也有一個某事不受阻礙“很重要”的理由。否則,他舉例,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大街上的紅綠燈很少,倫敦大街上則很多(對大多數(shù)人的大量日常自由的量,意味著更多的限制)。那么,能否因此得出,阿爾巴尼亞比英國自由?一般不會。英國的選舉權(quán),可能許多英國人幾年才使用一次,有人根本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