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輯錄湯老10篇有關儒學的文章,大致反映了著者對傳統(tǒng)儒學的深入思考,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論天人合一》《論知行合一》《論情景合一》探討儒學有關真、善、美三個價值取向的基本態(tài)度;《論普遍和諧》《論內在超越》《論內圣外王》等篇意在多元共生、普遍和諧的背景下為當今人類解決矛盾沖突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其他《論道始于情》《論和而不同》《論周易哲學》各篇亦從多個視角深入淺出地對傳統(tǒng)儒學作整體觀照,高屋建瓴,發(fā)人深省。在新舊世紀之交,湯老標舉反本開新這一哲學命題,指出中華文明的復興之路在于抓住當今中西文明對話、激蕩的契機,反思、自省其傳統(tǒng),打通古今中西,從而使國人在華夏文明豐厚遺產的基礎上重構價值理念。
《儒學十講》序李中華 湯一介先生(19272014)是當代中國學術史上一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問大家。他的學術研究領域和學術視野寬廣深厚,其學問所及不僅廣涉中西古今、儒道玄佛,且對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均有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在其十卷本的文集中, 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四種:《郭象與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史》《佛教和中國文化》《在儒學中尋找智慧》。這四種著作不僅可以反映湯一介先生學術體系的構成,也可反映其由玄入道,由道入佛,由佛返儒的學術根脈和學術歷程,其學術體系和學術思想的特點,可謂三教遞進,尤精儒學! 唤橄壬谌鍖W,其表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儒學十講》中。關于此書的來龍去脈,有許多故事和背景。今天出版的《儒學十講》,是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湯一介集》第五卷《在儒學中尋找智慧》中精選出來而結集成書。而《在儒學中尋找智慧》一書,又是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儒學十論及外五篇》一書基礎上增補而成。而《儒學十論及外五篇》,原本是湯先生為主編并親自撰寫多卷本《中國儒學史》中的一卷而準備的材料。據(jù)我的記憶,《中國儒學史》當初只設計為九卷:分別為先秦卷兩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近代卷現(xiàn)代卷。之后,分別聘請九位對各卷有專門研究的學者各擔綱一卷分別撰寫。在撰寫過程中,我曾向湯先生建議,是否可再增加一儒學總論卷,作為《中國儒學史》的第一卷或最后一卷。我同時又建議儒學總論卷可由湯先生親自撰寫。湯先生當時表示同意,但可能感到他總攬《儒藏》編纂的任務太重,很難抽出更多時間專門撰寫這一卷,只是同意考慮一下。后來,湯先生確實感到時間不足,再加之精力有限(此時湯先生已年過七十),總論卷的撰寫便延宕下來。此后我又提議,能否由我寫出總論提綱,大家討論確定后,再請九位作者各自承擔一章,共同完成總論的撰寫。湯先生同意我的意見,并讓我先寫出一章或一節(jié)看看,同時他也表示先收集一下他已有的儒學研究材料和已有的儒學研究的文章,還是準備總論卷的撰寫。又隔了很長一段時間,湯先生告訴我,他實在沒有精力獨自完成一卷,但他答應會為九卷本的《中國儒學史》寫一長序, 以補沒有總論卷的不足。由此,總論卷的計劃基本 放棄了。據(jù)我推斷,《儒學十論及外五篇》及《在儒學中尋找智慧》這兩部論文集應該是或可能是儒學總論的準備材料或未成稿。湯先生之所以放棄把它作為儒學總論一卷,可能覺得還不夠充分和邏輯化,這充分反映了湯先生做學問的嚴謹和認真,F(xiàn)在看來,湯先生的《儒學十論及外五篇》或《在儒學中尋找智慧》兩書,如再稍整理、補充并使之邏輯化,完全可以成為多卷本《中國儒學史》的總論卷。我至今感到遺憾和后悔的是,沒有堅持和幫助湯先生做好總論卷 的撰寫工作;至今也還覺得九卷本《中國儒學史》似乎缺點 什么! ≡跍壬度鍖W十講》再結集出版之際,勾起很多對湯先生的回憶。湯先生的儒學十講,可以說是湯先生儒學研究的精華。當初,湯先生讓我先寫出《儒學總論卷》的一章或一節(jié),我遵命很快寫出,卻沒有拿給湯先生看。但后來,《儒學總論卷》從延宕到放棄,我寫出的這一節(jié)也置之高閣。現(xiàn)在我把它抄錄在這里,也算對湯先生的一種紀念和對儒學十講 的一些學術鋪墊。儒學自孔子創(chuàng)立至今,已逾兩千五百多年。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fā)展和文化記憶中,作為中國文化主干和主流的儒家思想,可以說一直沒有中斷過。它像滔滔不斷的長江、黃河, 既有其源,又有其流。盡管有時因高山阻隔或水旱影響,使其流向、流速和流量因時因地而異,但既然能最終流入大海,說明其流未斷。我們今天談國學或傳統(tǒng)文化,首先必涉及儒學, 在一定意義上說,國學或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儒學。因此,要了解國學或傳統(tǒng)文化,就一定要了解儒學;要了解儒學,就該了解儒學的根脈源流及其稱謂和內涵! ∪鍖W一詞,一般是對儒家思想和學說的概稱,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妒酚·五宗世家》有河間獻王德,從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為河間王。好儒學,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后漢書·伏湛傳》亦有累世儒學,素持名信,經明行修,通達國政等提法。這可能是儒學一詞的最早出處。因儒家學派為孔子所創(chuàng),故在孔子前,似無儒學的提法。古代儒字所代表的意義,最初蓋指巫、史、祝、卜等早期宗教的教職中分化出來的一批知識分子。后世學者如俞樾、章太炎、錢穆等遂把原始儒者稱為方士或術士!墩f文》:儒, 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錢穆?lián)墩f文》稱:柔乃儒之通訓,術士乃儒之別稱。章太炎稱:儒之名蓋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識旱澇。因此,原始意義上的儒,應該是一種宗教性、政治性和教化性的 職業(yè)。隨著中國古代理性的發(fā)展和三代文明的轉型,從事原始巫術禮儀活動的儒,逐漸從宗教與巫術中分化出來,開始向兩個路向發(fā)展:其中一部分利用他們所掌握的原始禮儀知識,成為國君或諸侯的助手,致仕后又多為政府進行貴族子弟的培養(yǎng)和教育;一部分則散于民間,利用他們所具有的禮的知識和經驗,成為專門為貴族相禮的實踐家。在孔子以前的古代文獻中, 儒學比較晚出!对姟 《書》《易》三部文獻中都沒有儒字!墩撜Z》中只兩見,《孟子》中亦兩見,《莊子》內七篇中僅一見,并且都未做具體說明。在先秦的著作中,從孔子開始,方見儒字。其后,《墨子》《莊子》《孟子》《荀子》等著作中又有儒者、儒術、大儒、小儒、雅儒、俗儒等稱謂,其中一部分是對孔子以前儒義的追述,如《周禮·大宰》說: 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 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藪,以富得民。 這里所列舉的協(xié)調和維系邦國之民的九條官制,與儒有關的是三、四兩條。這兩條內容,不僅與孔子以后的儒家均有關系,而且也透露出孔子以前儒的意義。師,以賢得民, 鄭玄注說:師,諸侯師氏,有德行以教民者。賈公彥疏云:三曰師,以賢得民者,謂諸侯以下,立教學之官為師氏,以有三德、三行,使學子歸之,故云以賢得民,民則學子是也。這里所謂三德三行,按《周禮·師氏》: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以上是師氏之所掌教。四曰儒,以道得民者,鄭玄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賈公彥疏:諸侯師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與天子保氏同名,故號曰儒。掌養(yǎng)國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民亦謂學子也。按《周禮·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湯一介(19272014),著名學者。195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從1956年起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學哲學。曾創(chuàng)辦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書院等學術研究機構,并曾擔任中華孔子學會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顧問、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顧問、國際價值與哲學研究會理事等職。主要著作有《郭象與魏晉玄學》《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早期道教史》《佛教與中國文化》《儒學十論及外五篇》等。晚年主持大型文化工程《儒藏》精華編的編纂。
目錄 論天人合一 論知行合一 論情景合一 論普遍和諧 論內在超越 論內圣外王 論道始于情 論和而不同 論周易哲學 論儒學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