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思維一詞的意思是多種個體思維形成的強大組合。這本書要講述的正是超級思維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發(fā)展歷程。我們會看到人類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類超級思維的歷史,也就是以群體(比如層級制、社群、市場和民主制)為單位的人,如何完成了僅憑一己之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會看到計算機將對人類超級思維的未來發(fā)展產生多么關鍵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計算機的重要貢獻都不是人工智能,而是超級連接,即以全新的方式和空前的規(guī)模將人類的思維彼此連接起來。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計算機也會完成越來越多如今只有人類才能勝任的復雜思考。
這本書探討的主要內容并不是計算機將如何完成人類過去常做的事情,而是人類和計算機將如何共同完成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人機超級思維又將如何成為我們這個世界有史以來智能水平卓越的工具,以及我們將如何利用這些新型的集體智能來解決企業(yè)、政府和其他社會領域中的一些*重要的問題。
繼人工智能、超級智能之后,《超級思維》一書提出了一個炙手可熱的新概念:超級思維。超級思維的意思是多種個體思維形成的強大組合!冻壦季S》要講述的正是超級思維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發(fā)展歷程。我們會看到人類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類超級思維的歷史,也就是以群體(比如層級制、社群、市場和民主制)為單位的人,如何完成了僅憑一己之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超級思維》的作者托馬斯·馬隆是麻省理工學院集體智能中心的負責人,是全世界研究群體決策集體智能的專家,被尊為集體智能之父。他在《超級思維》中針對計算機將如何增強集體智能,以及超級思維如何能幫助我們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極其復雜的問題,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前瞻性和現實主義觀點。 《超級思維》從集體智能的歷史講起,講述了超級思維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發(fā)展歷程。更重要的是,《超級思維》列舉了幾十個生動的真實案例,從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別針工廠,到臉書、谷歌、維基百科、推特等網絡社區(qū),再到亞馬遜的土耳其機器人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氣候合作實驗室,這些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案例向我們展示出一幅超級思維讓世界、企業(yè)、組織、生活,以及你我變得更智能的美好圖景。 《超級思維》得到了多個行業(yè)、多個領域的大咖點贊推薦。他們是: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詹姆斯·曼尼卡,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伊藤穰一,科幻小說作家、雨果獎獲得者弗諾·文奇,谷歌公司副總裁、互聯(lián)網之父溫頓·瑟夫,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前主任帕特里克·溫斯頓。 《超級思維》適用于跨國公司、政府、非營利組織、創(chuàng)新型組織、網絡社區(qū)等機構和組織,適用于科學界、醫(yī)學界、商界、教育界等不同科研領域,適用于地區(qū)、國家和全球等不同地域。
2009 年1 月,蒂姆·高爾斯(Tim Gowers)發(fā)布了一則創(chuàng)造歷史的博客。高爾斯是劍橋大學的數學教授,證明數學定理就是他謀生的方式。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那么你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證明過一條定理;或者至少在上完高中的幾何課之后,再也沒有證明過一條定理。然而,數學證明展現出來的嚴謹的邏輯思維,正是人類的很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得以實現的關鍵。
通常,證明定理需要獨立工作好幾個小時,才能想出如何完成一個復雜證明的某個部分的一個片段。2009年,高爾斯決定嘗試用一種不同的方式來做這件事,他想看看互聯(lián)網上的大量用戶能否一起證明一條定理。
在一篇題為《大規(guī)模協(xié)作的數學運算有可能實現嗎?》的博客文章中,高爾斯向互聯(lián)網上所有對協(xié)作證明定理感興趣的人發(fā)出了邀請。他推測這種大規(guī)模的協(xié)作可能會有用,原因至少有以下三點。第一,在各種解決問題(包括數學證明)的過程中,運氣往往很重要。讓很多人來解決一個問題,可以增加有人走運并想到好主意的概率。
第二,不同的人了解的知識不同。所以,即使所有人都只提出對他們來說顯而易見的觀點,整個群體能獲取的知識也比一兩個人能獲取的知識多得多。
第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有些人善于提出可供嘗試的新點子,有些人善于在別人的想法中尋找漏洞,還有些人則善于將大量的碎片整合成條理連貫的新觀點。正如高爾斯在博客中概括的那樣,……如果一大群數學家的頭腦能有效地連接起來,或許他們能更高效地解決問題。
接著,高爾斯又提出了幾條能讓協(xié)作變得更加簡單的基本規(guī)則,比如討論時保持禮貌,發(fā)言簡潔精練。在隨后的一篇博客文章中,他發(fā)布了證明黑爾斯 朱厄特(Hales-Jewett)定理的任務,該定理是應用于計算機科學及其他領域的一個只有少數人了解的數學分支的一部分。
很快,其他數學家就接受了高爾斯的挑戰(zhàn)。在高爾斯發(fā)布這篇博客文章后不到7 個小時,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數學家約瑟夫·索利摩斯(Jozsef Solymosi)就發(fā)表了第一條評論。15分鐘后,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位高中數學教師詹森·戴爾(Jason Dyer)發(fā)表了第二條評論。又過了3 分鐘,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陶哲軒(Terence Tao,他和高爾斯都獲得過相當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也發(fā)表了評論。
到2009 年3 月中旬,參與者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的核心部分。到5 月底,在1 500 多條評論中,有39 人的發(fā)言具有實質性意義。10月,該團隊發(fā)表了描述他們研究成果的第一篇論文,而且他們所有論文的署名都是D. H. J. Polymath,這是為整個團隊起的一個筆名。3
由于有多位著名的數學家參與其中,所以你可能會懷疑這到底是不是一個團隊項目,或者說關鍵工作是不是由少數最具名望的參與者完成的。事實上,盡管團隊中的一些成員做出的貢獻的確比其他人大,但在對項目的所有工作記錄進行詳細分析后,我們發(fā)現39位主要參與者中的幾乎每個人都貢獻了有影響力的觀點。
換句話說,博學項目(Polymath Project)創(chuàng)造了歷史,因為這是由幾十位互聯(lián)網用戶組成的松散團隊,在數學領域做出真正貢獻的第一個案例,他們中的很多人在項目開始之前互不相識。
博學項目的成功得益于利用了新的信息技術,以過去完全不可能的方式把人聯(lián)系在一起。在本書中,我們將會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龐大的在線群體創(chuàng)作出一部百科全書(維基百科),解決科學難題(蛋白質折疊電子游戲Foldit),彼此閑聊(臉書),以及對像颶風這樣的人道主義災難做出響應(非營利性危機預警平臺Ushahidi)。
但在某種意義上,這些數字時代的成就都只印證了人類文明史中的一個最古老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出現一個問題,不同的人負責處理這個問題的不同部分。總的來說,比起個人的單打獨斗,群體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事實上,毫不夸張地說,我們的幾乎所有重要的問題都是由群體解決的,而不是僅憑一己之力完成。比如,人們也許常說史蒂夫·喬布斯發(fā)明了iPhone(蘋果手機),但實際上iPhone無疑是由世界各地的幾千人設計和制造出來的,而他們依靠的也是前人留下的諸多技術發(fā)明。哪怕只是制作我今天午餐要吃的火雞三明治,也需要幾百人來種植、運輸和準備肉類、面包、生菜、芥末和其他原料。
與這些簡單的問題相比,像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犯罪、戰(zhàn)爭和貧困,以及如何改善醫(yī)療保健和教育之類的社會問題復雜得多,需要的人力也多得多。
在有助于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中,有一種叫作智能,而且我們通常認為智能是個體擁有的一種能力。但我們從前文的所有例子中可以明顯看出,從解決問題的意義上說,智能也可以是群體擁有的一種能力。
我們把群體的智能稱為集體智能,本書要討論的就是這種無處不在卻常常被忽視的智能。我們將會看到,最先將人類的祖先和它們的動物近親區(qū)別開來的東西正是人類的集體智能,而不是人類的個體智能。我們將會看到,人類的進步主要是由群體而不是個體完成的。我們將會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息技術(比如書寫和印刷)使得群體規(guī)模顯著增大,智能水平也大幅提高。
最重要的是,我們將會看到,人類目前正處于集體智能的另一次巨變的早期階段,觸發(fā)這次變革的是電子信息技術。不過,在想象集體智能的未來發(fā)展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簡要地回顧一下它的過去。
前言 V
引言 VII
第一部分 什么是超級思維?001
第 1 章如果你在街上看到它,你能認出超級思維嗎?003
第 2 章群體也能做智力測驗嗎?011
第二部分 計算機如何能讓超級思維更聰明?029
第 3 章人類將如何與計算機一起工作?031
第 4 章計算機將能達到什么樣的通用智能水平?045
第 5 章人類與計算機群體如何更智能地思考?057
第三部分 超級思維如何做出更明智的決策?063
第 6 章更智能的層級制065
第 7 章更智能的民主制073
第 8 章更智能的市場083
第 9 章更智能的社群093
第 10 章更智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109
第 11 章每一種超級思維最適合做出哪種決策?119
第四部分 超級思維如何更智能地創(chuàng)造?141
第 12 章越大(通常)越智能143
第 13 章我們如何以新方式分工合作?159
第五部分 還有其他辦法能讓超級思維更智能地思考嗎?175
第 14 章更智能地感知177
第 15 章更智能地記憶191
第 16 章更智能地學習199
第六部分 超級思維如何幫助我們解決問題?209
第 17 章公司戰(zhàn)略規(guī)劃211
第 18 章氣候變化225
第 19 章人工智能的風險235
第七部分 我們將走向何處?253
第 20 章你好,互聯(lián)網,你醒了嗎?255
第 21 章全球思維273
致謝 283
注釋 285